吴奕渺 福建省寿宁县托溪乡畜牧兽医站 355506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EH)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内引起的一种以红细胞压积降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白细胞增多、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人兽共患病,多数动物对EH 都具有易感性,其中猪、绵羊的感染率几乎达到100%,且不同动物种属之间的EH 具有交叉感染性。猪在非应激条件下多呈隐性感染,但当机体因应激因素引起抵抗力下降时,则呈急性经过,从而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我国是附红细胞体病感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但是对于该病的研究较晚,1972年江苏南部“猪红皮病”是我国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最早发现和报道。1986年Purtric等报道了首例人附红细胞体病,尤其是近年来人和家畜附红细胞体病例报道增多,特别是猪附红细胞体病例更多。由于该病不但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对人类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在寿宁托溪诊治了一例以高热、贫血、咳嗽、黄疸和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仔猪附红细胞体病,现报道如下。
2011年7月23日,寿宁县托溪乡阔坵村某养猪户饲养的13 头小猪(体重约20 kg),有5 头出现精神不振,食饮欲废绝,反应迟钝,体温高达41 ℃以上,患猪耳部、腹下、四肢内侧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发红和紫斑。25日死亡3 头,死猪耳部及四肢末梢出现不同程度的紫色斑块。畜主先后用氨基比林、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无效后求诊。
据调查该场养殖卫生条件极差,猪粪没有及时清理,蚊子、苍蝇很多,饲养的小猪7月20日刚断乳,又逢连日暴雨,饮水浑浊不卫生,双重应激导致猪抵抗力降低,从而诱发该病。
13 头小猪全部发病,主要表现为体温39.5~42 ℃,精神萎顿,采食量明显下降,气喘,可视黏膜苍白,贫血、黄疸。耳部、腹下、四肢内侧皮肤发红或出现紫斑,耳部尤为严重,出现紫红色斑块后结痂。尿液发黄,食欲废绝,嘶叫呻吟,肌肉颤抖、严重的四肢抽搐,最后死亡。
主要病变以贫血及黄疸为主。病死猪四肢末端、耳尖及腹下皮肤出现较大面积的紫红色斑块。剖检可见血液稀薄,呈淡红色,不易凝固;皮下出血或胶冻样水肿,脂肪黄染,肌肉苍白,肌间水肿;多有胸水和腹水;胸、腹、心冠状沟脂肪轻度黄染;心包积水,心外膜和心血管脂肪有出血点,心肌松弛,色似熟肉样,质地脆弱;肺脏肿胀;肝脏不同程度肿大,出血黄染,呈土黄色或棕黄色,质地变脆,表面有黄色条纹或灰白色坏死灶或有出血点;胆囊臌胀,充盈黏稠胆汁;脾脏肿大,呈暗黑色,有散在出血点;肾脏肿大,有微细出血点或黄色斑点;淋巴结肿大、潮红,切面外翻,有液体流出。
5.1 鲜血压片镜检 采患猪耳静脉血,滴1 滴于载玻片上,与等量生理盐水混合,加盖盖玻片,置400~600倍显微镜下镜检,可见大量附红细胞体附着于红细胞上,形成椭圆形、圆形突起,使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呈星芒状、菠萝状、锯齿状等不规则形;另一部分存在于血浆中做翻滚变形运动,折光性很强。
5.2 涂片、染色、镜检 取患猪耳静脉血1 滴,将玻片预温至38 ℃涂片,自然干燥,用甲醇固定后,姬姆萨氏染色,置油镜下观察,可见附着在红细胞周围的粉红色或紫红色呈不规则环形或点状的虫体。
根据该病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检查结果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用长效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0~30 mg 肌肉注射,1 次/d,同时注射一次右旋糖苷铁制剂,并静注维生素C、葡萄糖。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洛克生50 mg,连用3 d 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精神逐步恢复,采食量逐步增加,停止死亡,继续用药7 d 后采食量明显好转,症状消失,基本治愈。
1)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条件性疾病,平时加强饲养管理非常重要,应饲喂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全价饲料,减少各种应激。猪在非应激条件下多呈隐性感染,但当机体因应激引起抵抗力下降时,则呈急性经过,从而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减少应激、增强机体抵抗力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2)由于该病多经吸血昆虫和节肢动物传播,因此做好夏季的驱虫灭蚊工作十分重要。定期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造猪舍,对猪舍敞口处装上细孔防蚊纱窗,这样可极大地降低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率。坚持每月灭鼠1 次,猪场禁养其他动物如羊、禽类等,看护犬要定期用药预防感染,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和经济损失的根本。发现患猪要尽早隔离,积极治疗,对未发病或隐性感染猪,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进行预防。该病极易造成反复感染,在治疗中,应连续用药,切忌见病情好转就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