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生态公益林动态变化调查与分析

2013-04-18 02:52赵衍宇
防护林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郁闭度蓄积公益林

赵衍宇

(辽宁省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心,辽宁 沈阳 110026)

1 开展动态监测的意义

1.1 全省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

根据《国家林业局 财政部 关于印发<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通知》(林资发〔2009〕214号)等文件要求,辽宁省共区划界定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为229.0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4.36%,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5.71%。

1.2 辽宁省国家级公益林的布局特点

1.2.1 江河源头。重要江河干流源头,自源头起向上以分水岭为界,向下延伸20km、汇水区内江河两侧最大20km以内的林地;流域面积在10 0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源头,自源头起向上以分水岭为界,向下延伸10km、汇水区内江河两侧最大10km以内的林地。

1.2.2 江河两岸。重要江河干流两岸(界河国境线以内)以及河长在150km以上、且流域面积在1 000 km2以上的一级支流两岸,干堤以外2km以内从林缘起,为平地的向外延伸2km、为山地的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的林地。

1.2.3 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林地。

1.2.4 水库。年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地区库容在0.5亿m3以上的水库。

1.2.5 边境地区水路接壤的国境线以内10km的林地。

1.2.6 荒漠化严重地区的防风固沙林基干林带(含绿洲外围的防护林基干林带);集中连片30hm2以上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

1.2.7 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

1.3 国家级公益林动态监测的重要意义

在全省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的基础上,定期开展公益林动态变化监测,调查其面积、林分质量和主导功能变化,合理地进行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为决策者提供依据。在调查监测方法适用性方面,重点突出地方监测体系的综合应用,提高固定样地复位率,保证小地类监测结果精准度达到规定要求。要突出小班调查方法,样方定位调查重点设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防护林带、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主要城市森林地段,并开展公益林主导功能变化定位观察。

2 调查监测方法研究

2.1 样本组成

本次资源监测全省共抽取小班数量为2 913个,其中国家级公益林小班1 714个,省级地方公益林小班640个,省级天然林小班559个。在监测样本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班663个,进行了树种多样性调查。

2.2 调查方法

2.2.1 小班调绘 国家级公益林以2011年公益林资源监测小班调查的图面资料为基础,地方公益林及省级天然林以2010变档后小班调查图面资料为基础,采用现地判读调绘成图,小班调绘的技术和质量要求按照《辽宁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方案》执行。

2.2.2 监测小班调查 根据监测小班调查项目和内容要求,对监测小班范围的地形图图幅号、空间位置、地形地势按照二类调查图面资料填写监测小班调查簿;生态区位、权属、保护等级、管护形式、地类、森林类别、林种、亚林种、优势树种、树种组成、起源、林龄、龄组、郁闭度、成活率、覆盖度、土壤、下木、地被物、森林采伐、造林更新、天然更新、非法采伐、森林生态因子等级、地类变化原因等调查因子依据《辽宁省国家级公益林、省级公益林和省级天然林管护核查与资源监测技术方案》规定进行现地调查,填写监测小班调查簿;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每公顷蓄积量、非法采伐等调查因子采用固定角规样点和固定样地2种方法进行调查,将计算结果填入监测小班调查簿。

2.2.3 树种多样性调查 在选取的小班中采用5 m×5m样方调查树种多样性。

样方设置要求:每个小班设置一个样方,选择任一角规点或固定样地进行样方设置。样方起点应为除“0”号树外的任意样木,同时沿该样木与“0”号树连线向“0”号树反方向延伸5m,并按照顺时针方向设置样方。

样方调查:对样方内所有乔木及灌木分别树种调查其实际株数并记录,对于灌木要分别“丛状分布”和“单株分布”记录该树种的分布状况。

2.2.4 典型小班调查 对典型小班依据《辽宁省国家级公益林、省级公益林和省级天然林管护核查与资源监测技术方案》规定,现地调查地类变化、征占用、火灾、病虫害、其他自然灾害和森林经营作业质量情况等,填写典型小班卡片。滥砍盗伐情况调查采取量测伐根方法,调查结果填入典型小班卡片。

3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分析

3.1 资源现状

3.1.1 地类现状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1 640.5hm2,总蓄积694 316m3。

3.1.2 林木权属结构 按林木所有权划分为部门国有、个人、合作、集体(包含乡有、村有和组有)、林业系统国有和无权属(指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

3.1.3 林种结构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总面积11 640.5hm2,总蓄积694 316m3。其中:防护林面积10 487hm2,蓄积619 729m3;特用林面积838.4 hm2,蓄积74 587m3,未划分林种面积315.1hm2,无蓄积。

3.1.4 龄组结构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林分总面积10 602hm2,蓄积693 997m3。其中:幼、中龄林面积10 049.3hm2,蓄积633 753m3,分别占林分总面积、蓄积的94.79%、91.32%;近、成、过熟林面积552.7hm2,蓄积60 244m3,分别占林分总面积、蓄积的5.21%、8.68%。

3.1.5 起源结构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林分中人工林面积5 251.1hm2,蓄积314 323m3,分别占监测区总面积、总蓄积的49.53%、45.29%;天然林面积5 350.9hm2,蓄积379 674m3,分别占监测区总面积、总蓄积的50.47%、54.71%。

3.1.6 林分郁闭度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林分面积10 602hm2,平均郁闭度按全省样本面积加权平均为0.64。其中:郁闭度在0.2~0.4之间的面积为1 145.9hm2,占10.81%;郁闭度在0.5~0.7之间的面积为7 040.4hm2,占66.41%;郁闭度在0.8以上的面积为2 415.7hm2,占22.79%。

3.1.7 各生态区位面积、蓄积 本次核查监测各生态区位总面积11 640.5hm2,总蓄积694 316m3;分布最多的生态区位为江河两岸,面积5 492.2hm2,占总面积的46.18%;分布最少的生态区位为荒漠化地区,面积169.2hm2,占总面积的1.45%。

3.1.8 生态指标 本次主要以森林生态功能等级、森林健康度等级和土壤侵蚀强度等3个指标来评价监测区国家级公益林的生态状况。

3.2 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是以2012年监测数据为基数,与2011年监测区相同小班统计数据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国家级公益林资源总量消长及生态指标动态变化情况,为国家级公益林动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1年监测小班1 799个,面积为12 166.7 hm2,其中具有可比性的小班1 708个,面积11 620.3hm2(分班、合班以及调为地方公益林、商品林的未监测的小班未参加对比),以此作为动态分析的基础数据。

3.2.1 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1)各地类面积动态分析。本期与2011年可对应的小班总面积11 620.3hm2,与2011年相比,林分数量增加12.1hm2,疏林地增加1.4hm2,灌木林地增加6.4hm2,未成林地减少24.4hm2,无立木林地减少0.4hm2,宜林地增加4.9hm2。总体来看,两次对比各地类面积变动不大,说明全省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相对保持稳定。其中林分面积增加,主要原因是未成林达到了成林年限;无立木林地面积减少,主要原因是间隔期内采伐迹地人工更新和天然新增面积大于新增迹地面积;疏林地面积相对增加,主要原因是造林未成林地达到成林年限后,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未达到有林地标准,转变为疏林;灌木林面积增加主要因为一部分无立木林地经封育转变为灌木林地;宜林地面积增加,原因是有少量新成林和灌木林地由于干旱等原因退化造成的。

(2)林分蓄积动态变化。本次国家级公益林监测区可比小班林分蓄积693 846m3,2011年林分蓄积为673 456m3,2012与2011年比林分蓄积增长量为20 390m3,增长率为3.03%。通过2012年与2011年国家级公益林蓄积的对比,国家级公益林管护成效显著,林木生长正常,林分蓄积逐年递增。

(3)林分质量动态变化。①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略有增加,2012年林分蓄积量为65.54m3·hm-2,2011年林分蓄积量为63.69m3·hm-2,蓄积量增加1.85m3·hm-2,增长比率为2.90%。②林分平均郁闭度保持稳定。2012年林分平均郁闭度为0.64,2011年林分平均郁闭度为0.64,保持稳定。③林分平均胸径小幅增长,2012年林分平均胸径11.30cm,2011年林分平均胸径11.25cm,增长0.5cm,增长比率为4.4%。

3.2.2 生态指标动态分析

(1)森林生态功能。通过与2011年监测小区相比,2012年森林生态功能等级Ⅰ级面积减少13.4hm2,Ⅱ级增加103.6hm2,Ⅲ级减少100.3hm2,Ⅳ级增加10.1hm2。

从监测结果对比得出,通过有效的管护措施,辽宁省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功能总体稳定,并略有上升,2011年Ⅰ、Ⅱ级的总量占可比总面积的70.25%,2012年Ⅰ、Ⅱ级的总量占可比总面积的71.03%,Ⅰ级略微减少和Ⅳ级略微增加,主要与地类变化有关,一部分小班采伐后由有林地变为采伐迹地,一部分由于火灾转变为火烧迹地,生态功能均由Ⅰ级转变成Ⅳ级。

(2)森林健康度等级。通过与2011年监测区对应小班比较,2012年国家级公益林森林健康度Ⅰ级面积增加272.9hm2,Ⅱ级减少185.2hm2,Ⅲ级减少93.4hm2,Ⅳ级未变化。从监测结果对比得出,森林健康状况呈明显上升趋势。一部分亚健康和中健康的林分转变为健康林分。说明生态公益林经营和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森林经营措施初见成效。

(3)土壤侵蚀强度。通过与2011年监测区对应小班比较,2012年土壤侵蚀强度变化趋势良好。Ⅰ级增加106.6hm2,Ⅱ级增加72hm2,Ⅲ级减少143.9hm2,Ⅳ级减少34.7hm2。结果表明,随着国家级公益林生态功能的提高,土壤侵蚀得到进一步控制,Ⅲ、Ⅳ级侵蚀逐级向Ⅰ、Ⅱ级转变。

猜你喜欢
郁闭度蓄积公益林
ArcGis在辽宁省国家公益林调整中的应用
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下种植射干的生长效果分析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郁闭度与七指毛桃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樟子松人工林林分蓄积量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宽叶蓝靛果叶片不同海拔和郁闭度的遗传变异研究
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
藏药佐太中汞在小鼠体内的蓄积
浅谈藏医“疾病蓄积”与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