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伟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
试用图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互动规律
刘世伟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适应,相互超越的过程。本文试图运用图形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互动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影响教育者满足程度的因素包括:教育要求的满足程度和激励;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影响其满足程度的因素是: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它们各自形成一条连续的效用曲线,只有当这两条效用曲线相切时,二者的效用才能最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加的有效。
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激励;满足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其根本目的是教育人和培养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为一定的阶级、政党、国家和社会服务。在现代中国,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是要把教育者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理想追求,内化为其行为习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受教育者的现有水平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运动发展,不断的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向前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在这对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有目的、有需求的,因而也就存在一个需求满足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效用来代替。效用在经济学中的定义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具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的欲望的能力[1]。而这里所讲的效用是指对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满足程度,其主要取决于影响提高教育者教育水平或者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因素。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都是由教育者确定和实施的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因此,教育者效用的满足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教育者而言,教育要求的满足和对其进行的激励又是诸多影响教育者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1.1 教育要求的满足
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在一定时期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其形式是主观的,但是内容却是客观的。它显然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制定的,体现了教育者的主观愿望,但是实质上反映了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要求的满足是对教育者的自我的认同,在教育要求的满足的过程中,教育者体现出了人生的价值,使自己的辛勤努力浇灌出了成功的果实,有一种丰收的喜悦。教育的要求也是一个发展升高的过程,也是由初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教育要求的阶段,对于教育者而言其满足的程度即效用是不一样的。
1.2 对教育者的激励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简单的说,激励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激励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肯定和表扬,是对教育者的需要的一种满足,能够促使人们更加努力的学习、工作。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们的需要分为五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还认为人的需要都有轻重缓急之分,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另一层需要才能出现,也只有排在前面的那些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出其机理作用。因此,激励相应的也应有层次之分,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者的需要,就要给与不同的激励。不同的激励所能焕发出的动力也是不一样的。
1.3 图形分析
如果以教育者教育要求的满足为竖轴,以激励为横轴画图可以得到教育者的效用曲线图。如下:
1.3.1 在图中,U(1)比U(2)远离原点,就是说明U(1)的满足程度比U(2)的满足程度大。这是因为,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总是追求满足程度即效用的最大化,因此也总是在追求奖励和教育要求满足的程度的最大化,也就是说,教育者的满足程度有一种非饱和性,数量越多,满足程度也就越大.
1.3.2 在图中,U形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教育者来说,奖励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也只是一种形式,也就不能再起到激励的作用,这可以用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说明。如一个人在饥饿的时候,给他一个包子,这会给他带来很大的满足程度,随着他一直的吃,逐渐达到吃饱的时候,每个包子带给他的满足程度是在递减的,最终到他吃饱的时候,如果他再吃的话,就会给他带来负的效用或者说减少他的满足程度。
1.3.3 U形曲线是连续的。即在同一个坐标系中有无数的U形曲线,代表了教育者在不同阶段的满足程度的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这个过程就没有办法完成。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再单单的是被动接受者,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客体,而是与教育者一样的教育主体,也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体。而且一旦能够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都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满足程度的提高即效用的提高。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其效用的高低又取决于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程度和激励。
2.1 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
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或许出于主动,或许出于被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过程中,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一定的目的需要的。这些需要是可变的,如果原来迫切的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紧张已经得到消除,那么这种需要的迫切性也会随之消失,当然环境的改变也会使原来迫切的需要“退居二线”,而不迫切的需要成为影响人们行为的迫切需要。但是,总是在一定的时期,只有那些表现最强烈、感觉最迫切的需要才能引发人们的动机,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对于这些需要的满足也才能最好的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样,对于受教育者而言,需要也是有层次之分的,也是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表现出激励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2.2 对受教育者的激励
对于受教育者的激励和教育者的激励理论与原理一样,都是通过外部的激励强化,使教育活动常态化,习惯化,融入受教育者的生活,成为受教育者生活的一部分;都是为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受教育者从“要他学”转变成“他要学”。
2.3 图形分析
如果以受教育者的需要的满足为竖轴,以对受教育者的激励为横轴,则得到受教育者的效用曲线。如下图:
受教育者的满足曲线如同教育者的满足曲线都是凸向原点的。而且受教育者也是具有非饱和性的——既得到的激励越多、需要的满足程度越大,其满足程度也越大,离原点也就越远。如图中的I(2)的满足程度就没有I(1)的满足程度大。同样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效用曲线也是有无数条的,既在同一个坐标系中是连续的。
马克思指出:“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2],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必然的要与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又如马克思:“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3]。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是时时刻刻处在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而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的要素,在某种意义上讲,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如图:
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合的图形中可以看出,总可以找到这样一个点,假设为在U(2)和I(2)相切的b点,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一个理想的双方的满足程度最大化的点,在这个点上,教育者的要求能够最贴切的适应受教育者,其要求既不会使受教育者望尘莫及,也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没有挑战性。而且激励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当前最为迫切的时候,能充分的调动二者的积极主动性,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如图中的c点,对于受教育者而言虽然教育要求得到了满足,自身得到的激励也调动了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对于教育者而言,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激励又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这就使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打击,没有办法让其满怀信心的充满热情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当然也就不能达到满意的教育效果。又因为曲线是连续的,因此就可以绘出一条曲线V,大致代表了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同时能够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带来最大满足效用的激励、要求和需要.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坚持真理和进行批评教育时,对于不同性质的问题,必须采取不同的策略原则;对于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于不同的时间地点,也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手段,利用最佳的环境,最佳的时机,最佳的策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避免千篇一律、一刀切、蛮干、乱干,激化矛盾,事与愿违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如在a点虽然教育者的效用很大,的确起到了鼓舞人心,调动教育者积极性、主动性的作用,但是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效用是很低的,或者说是根本没有顾及到受教育者,一味的填鸭式或者是程序式的,没有分析,没有调查。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且“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建立受教育者档案做好针对性的长期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由此可见,在一个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铺相成,相得益彰的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意调动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注意调动受教育者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的作用。更要注意将二者统一结合起来,即教育者的教育要求既要针对受教育者的能力,随时的改变,不能太低,使其没有挑战性;又不能太高,使其望尘莫及,望而却步。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使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相促进,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使他们之间具有平等性、互动性。正如儒家经典《礼记·学记》中所言:“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释: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0.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1]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华夏出版社,1988.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陈成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适应超越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4).
[6]范晓丽.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掌握双向互动规律[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2,(04).
AGraphical Analysis of theRegular Patternof Interaction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 itical Education
LIU S hi W ei
(Changsha Heal th Vocation Col lege,ChangshaHunan410100)
Ideological and pol i t ical educat ion is the process of mutual adaptat ion andmutua t ranscendence that is included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ducator and the educated.This articl at tempts to e x plain it with graphics.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 itical education,th factors that can af fect the educators’degree of satisfaction include educators’satisfaction an mot ivat ion,whi le the impacts on the educated come f rom the incent ives and the sat isfact ion of needs Usual ly,degrees of satisfaction for both educators and the educated can forma continuous curve o uti l ity separately,and onlywhen these two curves are tangent,can the uti lity of both bema x imi z ed and theef fects of ideological andpol itical educationbemoreef 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 t ical Educat ion;Ut i l i ty;Incent ives;S at isfact ion
G416
A
1672-2094(2013)03-0067-04
责任编辑:邓荣华
2013-03-25
2012年湖南高校思政工作研究委拒项目(项目编号:12W12)阶段性成果。
刘世伟(1985-),男,山东菏泽人,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