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终结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冲击及回应

2013-04-13 05:16
关键词:政治信仰结论马克思主义

于 华

(琼州学院 社科部,海南 三亚572200)

一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历史脉络

19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以及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论争,因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异常激烈。亨利·阿肯在编撰哲学史时甚至将19 世纪称为“意识形态的时代”。但二战结束以后,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变化,不少学者不但放弃了激进理想和社会革命立场,甚至认为“意识形态的论争时代”已经“终结”。1945年法国学者阿尔伯特·卡莫斯第一次使用“意识形态终结”提法,指出意识形态是一种“欺骗”,已经宣告终结。20 世纪50年代,“意识形态的终结”成为热点。1964年丹尼尔·贝尔的著作《意识形态的终结》,在西方学术界又引发了一轮“意识形态终结”的讨论热潮。苏东剧变后,意识形态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是意识形态终结论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代表。

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讨论,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持续着,许多著名的学者参与其中,雷蒙·阿隆、丹尼尔·贝尔、弗朗西斯·福山是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且在中国深有影响的人物。雷蒙·阿隆是现代西方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终结”最早的预言者之一。他反对人们人为神话意识形态,将其作为追求的终极价值,并为达到这一伟大而深远的境界,不惜采用集权、恐怖和大规模的杀戮。1954年他在《社会学》杂志发表了《意识形态的终结?》一文。文中分析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等三种现代社会中的主要意识形态。阿隆认为,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相互依存,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都正在走向衰弱;而最后一个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因为它的虚假性,也正在走向失败。然而,不同于许多学者对意识形态社会动员能力的日渐消失感到惆怅和惋惜,阿隆对此表示真心诚意的欢迎。他相信,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因为在他看来,“人们拒绝神化一个阶级、一种斗争技术、一种意识形态体系”[1],并不妨碍他们追求一个相对公正的社会和一个不太让人痛苦的共同命运。

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是“意识形态终结”的坚定支持者,1960年其著作《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出版。该书的核心主张是:发端于19 世纪的意识形态已经弱化,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日益趋同,两大社会正面临着相同或类似的基本社会问题,两者之间不仅存在对抗,而且可能存在可以互相借鉴的方面。他一方面探讨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首先“结束”或“放弃”对抗的可能;另一方面,提出法西斯主义、斯大林主义已告结束,所以“意识形态已经寿终正寝了”。[2]63另外,贝尔还指出,旧意识形态己经失去了它们的“真理性”,失去了说服力。西方世界已经在认同福利国家,希望分权、多元政治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等方面的问题上达成大体共识。从而,意识形态已经走向终结,“意识形态己经变成了一个堕落到不可救药的地步的语汇,罪恶亦复如此。”[2]51

20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柏林墙倒塌,苏东剧变,随着西方世界欢呼资本主义在全球最终胜利的声音,新一轮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热潮又热热闹闹地喧嚣起来。1989年夏天,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发表了《历史的终结》一文。文章提出,西方的自由民主有可能成为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成为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文章发表后不久,柏林墙倒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笼罩了全球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冷战忽然以戏剧性的方式宣告结束。一时间,《历史的终结》一文成为全球的焦点。1992年,福山的专著《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进一步阐述了其思想。在书中,福山说,随着冷战结束,人类历史将终结。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和自由民主价值观将在全球的普及,不会再有能和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相媲美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自由民主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极,是人类管理自身和规范社会的最完美方式。到了21 世纪,自由民主将遍及全球,世界大同,意识形态的冲突从此不复存在,“历史就走到尽头了”[3]。

在对意识形态终结论演化过程的梳理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学者们论证的方向、角度迥然不同,但皆出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站在严重排外立场上对全球政治的思考与关注,他们将与西方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其他所有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均排除在世界体系之外,希望未来社会向着他们设定的目标向前发展。而其要终结的也只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不终结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产生和流变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与竞争。所谓“意识形态的终结”,恰恰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了推进和捍卫资本主义自我标榜为全世界最好的、最能保障人们自由权利的、应该被全世界各国所效仿的民主制度,一系列源自意识形态对立的敌视性政策不断出台,即使在冷战结束以后也从未停止。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也成为资本主义利用文化渗透对社会主义实行“分化”、“西化”图谋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潮,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鼓吹者们依据资产阶级唯心史观的哲学基础,根据世界历史某些表面的、局部的或暂时的变化,断定意识形态已经不再重要,其本意无非希望将西方的自由民主作为“新”的意识形态推行到全球,力图以西方社会主导世界,与当年实施的“和平演变”如出一辙。

二 意识形态终结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冲击

从当前国际形势看,意识形态没有终结,只是表现得更为隐蔽。意识形态终结论理论成为西方国家积极向全球输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工具,以达到他们的政治经济目的。高校一直是意识形态争夺的主要阵地,大学生一直是西方国家争取和拉拢的的主要对象,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作为资本主义利用文化渗透对社会主义实行“分化”、“西化”图谋的一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影响。意识形态终结论虽漏洞明显却看似合理,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认同度,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会对大学生产生双重不良影响:一方面,因为大学生崇尚“意识形态终结”,而大大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他们的号召力;另一方面,也因为大学生崇尚“意识形态终结”,对来自各个渠道的错误思潮失去必要的警备和鉴别力,从而受其污染和侵蚀。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部分大学生茫然不知所选,疑惑不知所措,政治信仰状况不容乐观。

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一)政治信仰淡化

当今世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高潮转入低潮。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继续向前发展,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前苏联和东欧遭受重大挫折,意识形态终结论一时甚嚣尘上,其要终结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西方意识形态借助科技优势,通过网络渠道对大学生进行侵袭、渗透和占有。加上目前高校存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方式陈旧、手段落后、形式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念滞后、单一传授、缺乏交流、管理死板等不足,中国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等现实原因。很多大学生的政治理论认识很肤浅,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不能辨别和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伪与差异,没有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有些大学生以消极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挫折,不能客观评价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共产主义信念消解。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被西方政治观念动摇,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呈现淡化趋向。

(二)政治信仰功利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和建国时期建立的指导思想,一直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信仰,也一直是中国大学生的基本政治信仰。但这种信仰在今天遇到了新情况,面临着新考验,全球化、网络化和民主化的发展使中国传统政治信仰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在高校传播,大学生政治信仰也出现功利化趋向。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宣传,更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功利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部分大学生考虑问题时主要立足于自我利益,重实惠轻理想,用市场经济生活的功利性、等价交换性、竞争性等原则取代信仰取向原则。为了换取政治学习、工作上的利益,政治信仰功利化,信仰的神圣消弥在世俗功利中。以大学生入党为例,当代大学生对入党有很大的热情,一方面固然缘于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建立起来的强大的威信力和感召力,但另一方面也是大学生对个人前途的考量,一些大学生把入党看成是求职的砝码,就业的敲门砖,甚至是将来混入官场的一张牌。入党动机多样化和复杂化,功利性和效用性充斥在一些大学生的脑海中。

(三)政治信仰空心化

当前,政治信仰空心化趋势增强,主要表现在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认为有没有政治信仰无关重要,或者索性认为根本不需要政治信仰;有些学生政治信仰迷惘、理想信念茫然、人生方向彷徨;部分学生在信仰选择上缺乏理性思考,常常附从周围其他人或者社会上“流行”的行为与观念,盲目跟风或冲动模仿。由于政治信仰空心化趋势增强,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政治冷漠现象:热心参与公益事业,踊跃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却日益疏离参与党团、选举等政治色彩的活动;积极关注、讨论并传播网络传媒中新鲜奇趣的事件,对新闻时事、国际动态、政府决策等内容缺乏了解也不感兴趣;重视专业课学习和外语水平的提高,忽视政治理论课。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面对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各种文化和思想正迅速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特别是西方意识形态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这应引起我们警惕,需要我们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更正确合理的政治信仰,而不要被西方意识形态所蒙蔽。纵观当前形势,为有效抵御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不良影响,真正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阵地,发展和坚守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过程中,要在以下三个结合上下足工夫。

(一)理论认知与情感体验相结合

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谛的认知与领悟,理解与接受,对共产主义道路的强烈认同和坚定信念。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不断加强教材建设,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纸质教案、电子课件、教学网站等途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理直气壮、情真意切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课堂教学建设,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网络阵地、校园文化等第二课堂建设,延伸教学活动,拓展和深化教学内容。理论认识必不可少,情感体验也不可或缺,二者结合,能更好促进大学生树立、坚持和固守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通过社会实践和考察,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到虽然全球范围内,共产主义事业遭遇重大挫折,可是中国这边风景独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和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让大学生在情感上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融入到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公益服务等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升华情感,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二)学术自由与政治纪律相结合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形,且处在确立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稳定性与多变性共存。相比较接触较多的主流观点而言,大学生对不熟悉的非主流观点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课堂、教师、网络、书籍或者媒介等处,一旦获得某种非主流价值取向,学生会感觉观点“别有新意、富有思想”,继而产生认同,对主流观点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动态稳定之中,缺乏一定辨别是非真伪能力的情况下,高校课堂讲授必须严格遵照中央精神,网络建设、书籍出版和译介都要进行必要的监管。然而学术研究又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要求,学术自由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条件,学术自由才能大胆假设、大胆创新,充分比较不同学派、思潮、观点,才能去伪存真,汲取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一向坚持的“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行为守法律”原则,是正确处理好学术研究与政治纪律的基本原则。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坚持学术自由与政治纪律相统一。既要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鼓励各种观点的交流交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对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增强政治信仰教育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同时要求在课堂讲授、网络言谈、文章写作等行为中自觉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反对通过反动言论、负面新闻、错误观点来活跃气氛、博人眼球。

(三)个人成才与国家强大相结合

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世界格局的迅猛变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应该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志存高远,力图有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了稳定的政治条件和经济基础。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还有很大优势,有些大学生割裂历史,崇拜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不理解,甚至在思想上漠视社会主义,这就丧失了个人体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充实科学文化素养,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会用清醒理智的头脑看待事情,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觉地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树立为祖国强大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把个人成才与国家、民族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只有树立正确政治信仰的大学生,才可能成为可堪大用的祖国栋梁之材,将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中担负重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是人才培养的战略需要,是时代的责任,也是历史的要求。

[1]冯克利.阿隆与“意识形态的终结”[J].读书,1998(12):150.

[2]〔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53.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结论马克思主义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结论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