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学术视野 提升创新能力——北京大学中文系“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成效及问题初探

2013-04-13 05:16
关键词:公派中文系博士生

魏 赤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100871)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以下简称“公派研究生项目”)于2006年11月由教育部设立,旨在落实“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紧密配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加速高水平大学建设,培养一批国家所需的创新人才。2007 -2011 为该项目的第一个五年期,2012年起国家留学基金委启动了该项目的第二个五年期,国家留学基金委在完善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开拓创新,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提高质量,可见国家已把公派出国留学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加以重点推进。本文拟对近六年来北京大学中文系“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施与管理作简要回顾及分析,总结该项目管理实施工作的得失,以期提高公派留学的效益,为今后该项目的科学管理与有效推进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 实施概况

六年来,北京大学中文系选送联合培养博士生总计44 人,约占北大人文学科的16.1%。自2007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公派研究生项目以来,中文系每年派出联合培养博士生数量分别为2007年10人,2008年6 人,2009年5 人,2010年6 人,2011年8 人,2012年9 人。其中,派出专业分布为:文艺学5 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9 人,汉语言文字学10人,中国古典文献学1 人,中国古代文学8 人,中国现当代文学6 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5 人;派出国别分布为:美国26 人,英国1 人,法国2 人,德国2人,荷兰2 人,瑞典1 人,日本10 人。录取人员所派往的国外高校或科研院所大部分位居本学科领域世界前列,由上述数据可见,派往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其次是日本。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和日本的汉学研究相对发达,研究水平较高,吸引研究生前往访学;另一方面也源于中文系与上述两个国家的汉学学术圈交流较为密切,学生申请相对顺利。

为此,北大中文系对该项目统筹安排,精密组织,严格管理,热忱服务,深化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中文系根据学校要求,以“一流院校、一流导师、一流专业”为目标,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以“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为选拔方式,组织初选、审核及推荐。“公派研究生项目”启动之初,中文系组织项目说明会,详细讲解该项目的背景及年度项目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从申请条件、申请类别、申请材料、选拔程序和日程安排等方面做了详细解读。“公派研究生项目”中的“联合培养”学习期限一年。申请人为非毕业年级全日制在读博士研究生,原则上派出前应完成学位课程学分,通过学科综合考试和论文选题报告,即将进入博士论文研究阶段。一方面引导申请者带着研究计划前往学习交流,防止联合培养重形式、轻内容;另一方面保证了博士生在一年的交流学习中,可以更为集中有效地进行学术积累和深入研究,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此外,研究生回国后,提交联合培养总结报告,与同专业同学分享其访学期间收获的前沿学术信息、异域异族思维碰撞以及生活和成长体验等,以此激发在校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带动更多研究生合理计划,理性申请,降低“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组织成本,同时将留学项目的收效辐射到更广泛的群体。

二 项目成效

该项目实施六年来,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培育了新一代学术生力军,促进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网络,满足社会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该项目将成为促建创新型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力助推点。

1.联合培养利于研究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术研究能力。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外留学期间,多数以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为主导,自主选修相关的课程。课程一般涵盖下列几方面内容:(1)拓宽加深专业知识的基础理论课程;(2)直接阅读原始文献的研读课程;(3)二级学科以外的跨专业辅修课程;(4)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的讲座课程。国外院校尤其是美国高校有着比较成熟、完善的博士生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阶梯性和选择性,提供了系统的前沿的学科知识储备,既增强了知识的深度,也扩展了知识的广度。博士生通过学科前沿、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课程的学习,丰富了专业知识、训练了思维习惯、培养了问题意识、借鉴了研究方法、拓展了研究领域。联合培养博士生近距离地利用国外的文献资料和信息资源,为论文的设计充实了新资料,为论文的写作拓展了新思路,并据此修订论文章节、调整论文架构,逐步完善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设计,从而进入到论文撰写阶段。

2. 联合培养利于研究生接受系统学术训练,提升国际交流能力。对于国外院校的教学方式以及高强度的阅读和写作训练,留学博士生有着颇多感受,普遍认为课堂内外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相对而言多于国内。例如,美国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大量的文献阅读、大量的课堂讨论是其特色。主讲教师要求选课的每位同学写阅读反馈发到网上,这样在进入课堂讨论之前网上讨论已经开始了。写作训练体现在课程论文和读书报告等环节,特别是与导师定期见面制度是以读书报告为基础的。联合培养博士生走出国门,直接利用外方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其优势课程,与国内学位课程形成互补,从而获得提升学术水平的正能量。此外,留学期间,博士生还可以选择形式多样的常规学术活动,如专题学术讲座、专题研讨会、学术沙龙、学位论文答辩、短期学术考察等。总之,联合培养博士生通过选修课程以及参与一系列与学科领域相关的学术活动,体验了国外院校的教学环境、丰富了学习经历。

3. 联合培养利于研究生提升知识更新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联合培养期间研究生能更清楚地看到个人学术兴趣在本学科领域的位置,提升了关注前沿动态的学术意识,获得了尽快进入研究课题的助力。联合培养期间研究生有更多的机遇参与学术交流。中文系大多数博士生都至少参加了一次以上的国际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契合会议主题并代表其自身的学术水平,得到了会议主办方的认可和与会师生的充分肯定。会后相关论文得以发表或已被刊物接受、等待发表。国际学术研讨会呈现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是研究生跟踪学术前沿、把握研究方向、增强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4. 联合培养利于提升中文学科整体学术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提高中文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人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任职,接受过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将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优秀的师资储备。联合培养在国内间接促进了中文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了中文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学术研究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中文学科知识更新,与前沿学术接轨融合。此外,联合培养为中文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搭建了平台,拓宽了渠道,大大提升了中文学科整体和北大中文系的国际影响力。研究生通过大会主题发言、大会一般报告和宣读论文、分组口头报告、印制论文集、旁听会议、参与研讨等多种形式,在直接的互动交流中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展示,同时也让国际学术界听到中国青年学者在此领域的声音。

三 问题初探

“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的第一个五年期,项目成效显著,反响良好。但因前期处于探索阶段,该项目的组织和实施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善与解决。

1. “公派研究生项目”未能有效协调配置资源,派出国家地区分布失衡,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术思维的多元化和学术资源的拓展。获得外方院校邀请函是能否最终得到公派研究生资助的一个必要条件,免学费证明或学费资助证明的相关内容体现在邀请函或录取通知中。目前人文学科研究生派出主要基于导师的国际交流资源,更多地依赖于导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导师作为联合培养的主体之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外双方导师已有学术交流及合作积累,就联合培养事宜充分沟通和协商,共同负责博士生的培养环节。在“学生自行联系”、“导师帮助联系”、“通过合作项目联系”三种方式中,“导师帮助联系”占有高比值。基于对学生自身优势、学术兴趣、选题方向的了解,多数导师既是联系人也是专家推荐人。帮助学生联系国外导师并促成双方达成培养目标,导师的推荐与支持为博士生的访学期待提供了品质保障。但这种倚靠导师人脉的申请方式,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局限性。由实施概况中的数据可看出,北大中文系的学生派出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是因为北大中文系的国际学术交流半径主要集中在上述两个国家。这种局限导致联合培养不能均衡地分步在世界各高水平学术院校。并且这部分学术交流也是基于一定的共同旨趣建立的学术共同体,学生密集前往对于学术思维多元化和学术资源更新也有一定的限制。

2. “公派研究生项目”学科建设导向作用不明显,无法通过宝贵的国际交流机会加强学科建设的主观能动性,继而做到保证重点学科、照顾优势学科、扶植新建学科、建设急需学科。由前述数据可见,北大中文系联合培养学生的选派也受学科、特长的限制,派出专业集中在现当代文学等于当代国际社会密切接轨的专业,古典文献、古代汉语等专业机会甚少。一方面是由于学科的研究对象限制而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因为本项目未能在政策上对这些国际交流的“弱势学科”予以扶持。由于国家公派的着眼点是从全国范围来考虑人员的选派,其派出的重点,很难满足每个学校每个学科的特殊或具体的要求。这就需要具体院系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派出计划,有的放矢,才能在该项目中获得效益最大化。

3. 各院系在“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上仍需加强科学化、制度化。(1)项目前期宣传上,需多方努力,多管齐下。除了通过传统的邮件、布告栏等途径以外,应开设专题讲座,传达国家公派留学的新政策和选派计划,请已获得联合培养机会的研究生介绍自己的申报经验,以及申报成功后联系学校和专业的途径等。(2)加强出国手续服务。联合培养出国手续繁琐,从申报、评审、培训、签协议、交纳保证金、办理护照到签证成行等,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院系可搜集编撰公布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服务中心的办事程序,并公布校内审批程序,简化院系办事手续,使学生感受到更贴心的服务和指导。(3)院系应加强对交流同学的关怀,定期了解其在外学习生活的情况,及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方面确认学生在外安全无恙,另一方面也督促学生定期反馈分享国外前沿学术信息,利于国内学生及时共享国际学术资源。(4)现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全程的动态管理机制尚未完善,交流效益评估机制没有建立,因而还不能做到及时跟踪和反馈。公派留学的一个完整周期包括人员选拔、办理派出手续、在外留学期间的管理和回国后学生质素的变化及项目效益评估等。但目前各院校的工作着力点只在选派一处,国外联系反馈以及回国分享评估均处于薄弱环节。若能完善相关机制,相信“公派研究生项目”将能够得到更加科学、准确的效果反馈,其效益也将得到最大化发挥。

[1]何峰,等.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成效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51 -55.

[2]潘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50 -55.

[3]刘京辉.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推动公派留学工作科学发展[J].世界教育信息,2011(1):18 -20.

猜你喜欢
公派中文系博士生
中文系何为?
吴冠中考试秘籍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读中文系的人
公派管理:让农民工子女也能享受优质教育
长治学院中文系简介
我国高校公派出国留学政策现状与特点探究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黄振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