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沈阳110044)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德育课堂存在许多弊端,例如,重认知轻情感,重结构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这些弊端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德育课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德育课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认同教育者所倡导的对社会、对事物、对人生的观念,并内化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中,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体验、知识积累和行为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德育课教师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时,只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才能提高德育课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言堂”,不管学生懂不懂,夸夸其谈,甚至有些问题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就引进课堂中,致使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那么也就很难提高教学效果。而要克服教学中的盲目现象,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当前社会变化对德育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市场经济中利益凸显所引发的金钱观、享乐观等,以及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虚拟化、风险化等[1]。面对这些问题,德育课教师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及时关注并引发思考和研究,增强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种价值取向的辨别、判断能力,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德育课课本教材是符合中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需求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德育课教师要对教材深入进行钻研,反复研读教材,钻研教材时先从整体入手,浏览整册教材,明确教材结构和知识体系,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然后进行模块钻研,先是进行单元研读,再以课时为单位研读。课时钻研时,要一篇一篇地看。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并概括课时的主要内容;对于课后练习,要像学生一样认真地做。遇到无从下笔做答的问题,似是而非的问题用笔记下来,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及查询资料找寻正确答案,把握教材主导思想。教师备课时经历这样的过程所得到的收获,是任何参考书都无法提供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恰当地处理好理论性、知识性、现实性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就能够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条理清晰,通俗易懂,便于学生学习,从而给学生创造参与、体验、感悟、内化和提升的机会,提高德育课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和矛盾[2]。如笔者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时就播放了有关少年犯的视频:一群花季少年在迷惘、沉沦,甚至有些已经步入犯罪歧途,惊心动魄的真实案例故事的播放,极大地震撼了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增强法制观念,理解掌握并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没有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没有激情听课,没有激情的课堂教学必然有如一潭死水,教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就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了。只有激情教学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参与课堂讨论。情感教学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从而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德育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也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学期或学年成绩的做法。
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强弱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特长。如可以使理论考核占30%,而课堂提问、小测验、课后作业等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期末总评的40%,卷面成绩占30%。这种考核方式使各层次学生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也体现了对学生学期表现的全过程考核。
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应以能力考核为目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论文,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总之,德育课教学可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树立新的德育教学观念,把理论观点和知识的阐述寓于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活动的主题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德育课乏味、枯燥,从而会在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1]李志英.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思考[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2).
[2]盛闵贵.增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