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焱
(安徽大学 法学院,合肥 230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生活水平在提高,获取信息越来越丰富,可以使用的工具更加便捷,就业竞争压力持续存在,对生活的享受、对前途的困惑、对就业的压力与当代大学生相伴。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引起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发展并反映在校园生活与学习中。笔者对安徽省合肥市三所本科院校和一所专科院校进行抽样问卷调研,形成了消费、恋爱、网络和学习四个方面的统计分析(对象男女生各120人,题目均为不定项,有学生多选或不选,各表比重之和可能超出或低于100%),以期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变迁的现象与特点跟进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改进大学教育和矫治大学生不良行为提供参考。
表1 大学生基本生活温饱状况
表2 大学生生活消费方式
表3 大学生消费价值取向
1.大学生的在校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表1显示,共计92.9%的学生生活水平已达到温饱以上,其中共计25.4%的学生已超过温饱水平,以上比例分配基本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对于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的学生,父母每月给子女的生活费也不宜过多超出上学地区平均标准的生活费和其他费用,少数家长应子女要求每月给予数千元以上,这样可能不利于子女单独在外的适度消费和健康发展。
2.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仍多数保持节省与实用原则,追求新潮是部分取向。表2中共有77.1%的学生选择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和尽量节省,表3中消费考虑方面选择能用就行、尽量便宜的占60.8%,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少部分人因经济优越而追求生活奢华浪费,在大学生中也出现了消费浪费、消费攀比等现象。有研究者指出部分大学生重享受性消费、消费支出无计划、盲目攀比、炫耀性消费以获得认同、人际交往消费过度、透支消费[1]。但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多数能够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做到有计划地节约消费和尽量实用性消费。表2中26.7%的随意、需要就花的学生,其中一部分可能基于家庭经济优越,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在家庭中未受到有计划生活方式的教育,做事缺乏计划性与条理性,在消费行为上亦是如此。
表4 大学生恋爱态度
表5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
表6 大学生失恋态度
1.大学生对恋爱和婚姻的关联态度继续减弱,观念更为开放。表4中9.2%的学生对恋爱基本没有为婚姻考虑,81.3%的学生持顺其自然态度,可见当前大学生对恋爱与婚姻的关联考虑进一步减弱。表5中共43%的学生对婚前同居和性行为抱无所谓和支持态度,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性观念进一步开放,且从支持选项和无所谓选项中男生人数都是女生的两倍,而反对选项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两倍,可以看出男生更接受或支持大学生同居或婚前性行为。该现象与我国经济、文化多元发展过程中性文化发展和离婚率上升存在关联,从中也可看出我国性传统道德观念正在进一步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大学生受父母家人的实际约束在减小。从表5中只有25.8%的学生考虑到父母家人的反对,可见部分父母主动减少对已成年大学生子女的性约束,同时大学生独自生活在外,在一些需求或行为方面因家人观点而考虑决定实施与否所受的影响也在减小。
3.社会和学校对当前大学生爱情挫折的心理疏导仍需重视。从表6看,42.9%的学生在失恋后能够心怀祝福他人之心,从道德层面上化解失恋痛苦,47.1%的学生能够从功利层面上化解失恋痛苦,有9.6%的学生存在认识上过分消极,而2.9%的学生有恨意可能产生报复心理。基于人在正常情况下对特定失恋状态痛苦情绪感受的不可能性和不全面性,2.9%的实际比例会更高。有研究者指出,重感情、轻婚姻是导致恋爱挫折的最普遍原因,而恋爱中的感情欺骗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打击最为严重[2]。近年来,新闻报道各地高校不断发生情感纠纷杀伤、自杀案件多起,造成严重死伤后果和恶劣影响,反映出大学生在这一人生阶段冲动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仍需加强引导。一是道德层面引导,阐释爱的真谛是祝福所爱的人幸福,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占有甚至伤害和毁灭他人;二是引导学生在受到爱情挫折时要加强自我调节和避免极端报复心理。当前高校已经开设与大学生人生观包括爱情观教育的相关课程,引导的途径和方法仍需进一步丰富。
表7 大学生上网频度
表8 大学生对待网络色情信息态度
表9 大学生对网络工具态度
1.大学生上网没有出现过度依赖和沉迷。极少数大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从而有观点认为当前大学生网络依赖严重。从表7呈现的上网频度来看,共计86.7%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3小时以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11年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6.5小时,故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不超过3小时可以认为是正常的上网时间。当前大学生寝室电脑已经普及,如果沉迷网络现象普遍,则每天上网完全可以相当便利地超过3小时。大学校园里的寝室集体生活、社团生活、恋爱、工作实习、较为繁重的课程学习和图书馆大量课内外读物都会分散大学生的上网时间,虽然网络上内容丰富多彩,但从调研来看并没有成为学生的唯一生活中心和主要依赖。表9中74.6%的学生认为网络比较重要,是一种平台性质,认为网络很重要、很依赖的只占9.6%,亦可见大学生总体对待网络功用性持较为理性的态度。表7中共计11.3%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以上,上网时间偏多,其中男生占大多数,4.2%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5小时以上,据《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2008)》,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6小时以上且达3个月以上为网络成瘾,因而可能属于网络沉迷,需要规劝和心理干预。
2.大学生对网络色情信息的态度与前述性观念开放呈一致性。表8显示,有22.5%的学生认为需要严厉清除网络色情信息,有50.8%的学生认为需要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进行适当控制和分级,有12.1%的学生认为是正常现象。该现象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与前述当前大学生爱情观念和婚前性行为认识更为开放等呈一致性,根源于社会对性的道德评价更为开放。二是与大学生目睹我国色情违法犯罪现象在不少地区因各种原因或明或暗持续猖獗有一定关联。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身边发生的或社会上发生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违法犯罪现象严重消磨着大学生对法律的情感和法律正义的信心[3]。三是部分在校学生对于色情淫秽现象尤其是组织卖淫、强迫卖淫、组织淫秽表演等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以及与之密切交织的各类犯罪团伙、黑社会性质组织违法犯罪等认识不足。
表10 大学生上课状态
表11 大学生逃课情况
表12 大学生逃课原因
表13 大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
表14 大学生考试作弊比例
1.大学生课堂听讲和逃课情况都不容乐观。从表10、表11和表13来看,上课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学生占50.8%,一半左右的学生在发呆、与同学聊天、睡觉或看自带书籍。从调研数据可见男生总体听课情况不如女生。有研究者指出,90后学生在学习策略的具体因素如态度、时间管理、注意集中、获取主要信息、助学策略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性别比较而言男生唯一优于女生的是信息处理[4]。有49.6%的学生偶尔逃课,7.9%的学生经常逃课。有研究者十年前调研统计,在旷课方面,没有旷课学生占24.86%,偶尔旷课学生占56.91%,经常旷课学生占8.23%[5]。有22.1% 的学生平时不想学习以至为考试及格作弊。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偏低。有研究者借大学流行语描述这种情况是旷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6]。笔者认为,对于该现象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予以关注:
(1)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提高,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也不甘心局限于学校设置的教学计划和安排,或者不想学习本专业内容。表12中逃课去做其他事情的有60.4%,因此不能简单断定逃课学生都是为了不学习,事实上真正什么都不想学的人恐怕是极少数。
(2)高校的少部分课程设置需要发展更新。学生认为部分课程的开设没有学习的必要性,自然不会去认真学习,该种情形可以分为极少数课程确实没有开设的必要和部分学生自己没有认识到课程学习的必要性。部分学习内容可能尚未开设课程导致学生想学学不到,因而高校应根据国际环境和我国国情的变化,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时调整,不断跟进,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期。近年来各高校进一步放开选修课范围和增设新选修课都表现了高校对该问题的重视和积极应对。
(3)高校的少部分课时安排不合理。高校对大一至大三学生一般开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等,少部分课程的课时量设置偏多。诚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如果培养方案设定课时过多,以致有些学生每天从早上课到晚注意力自然难以集中。单门课程课时偏长也易导致教师讲课内容拖沓,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课积极性,降低教学效率。高校各院系可以根据实际适当精简部分课程课时,同时在课程安排上尽量避免全天甚至晚上连续上课,防止学生疲劳上课,产生反感和逃避。
(4)高校的少部分课程存在“无聊”问题。表12中有37.5%的学生选择因课程太无聊不想上课而逃课。该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学习本身即存在枯燥性,如法律条文、计算机数据编程、英语单词的学习等,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于所学专业没有兴趣,还有极少数学生可能对所谓的趣味性要求过于低俗。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本身内容和授课教师个人教学方法和水平差异导致少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确实过于枯燥。有研究者指出,以往主要是教师不满学生的学习态度,而现在双向不满更突出,学生也抱怨教师备课不认真、授课内容陈旧、方式落后、不和学生打交道,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7]。教师教学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可以从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化、讲授内容的丰富化、思路架构的条理化等方面逐步改进。大学课程仍然多属于强制性上课,一般对学生进行点名等方式进行逃课约束,然而通过此种方式强制学生上课显然不是最好的方式。如何将课堂从强制学生必须来上课转变为无强制的学生自愿主动来听课,是教育领域改革的高层次目标。
2.大学生考试作弊情况反映出高校诚信教育仍需加强和完善。表13中有37.9%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里考试作弊属正常现象,表14共计41.6%的学生承认在大学正规考试中有过作弊,其中13.3%的学生表示还将继续作弊。考试作弊问题最直接反映的是学生的诚信人格,即是否为达目的不惜采取欺骗性的手段。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已经引起普遍重视,突出表现在考试作弊、毕业论文抄袭、同时与多人谈恋爱、骗取贫困助学金、恶意不归还助学贷款、就业材料掺水及违约等。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家未来的栋梁,诚信教育是高校的重要责任。当然这种现象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大学里的一种反映,不能简单归结于高校教育问题。针对高校来说,对作弊的预防和矫正教育仍需从两个方面加强:
(1)完善惩戒措施。从表13看,至少有15%的学生明确考虑到了作弊被学校发现有可能会被不授予学位或开除因而得不偿失,从而有所顾虑。惩戒措施对于学生作弊的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功能都非常重要。但就特殊预防角度而言,一些学校该种惩罚措施的设置有待完善,如发现学生作弊一次即开除、不授予学位或其他严厉处分,这样规定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也会导致监考教师在查处作弊时充满矛盾心理。有研究者指出,即使对于无视监考教师的作弊学生,监考教师也充满了犹豫和迟疑,因为学生一旦被查处,将受到严厉纪律处分,可能影响他大学毕业乃至一生[8]。高校对大学生作弊的惩戒性规章设置应当具有严厉性,同时又要兼顾情理,即相关惩处规定可以根据学生初犯与再犯的情况具有层次性,给初犯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
(2)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做诚信的榜样。有研究者指出,高校教师不但要教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力量来教导、感染学生成长[9]。少数教师在监考过程中玩忽职守、放纵作弊学生,更有极个别监考教师帮助学生作弊,极少数教师严重抄袭他人文章、书籍等。教师的诚信、认真是学生的重要榜样,学校也应当加强监督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行为。只有教师端正自身的行为,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也才能受到良好的熏陶而健康成长。
[1]张熙凤,夏永林.当代大学生消费社会化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
[2]刘志翔,毛丹.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的新变化及预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3]江海.从犯罪黑数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4).
[4]张洁.“90”后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5]杨晓红,杨子均.大学生生活状况与思想状况调查统计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2,(2).
[6]宋家臣,赵清理.大学生旷课现象调查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7]郭奕晶.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新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8]王健.如何有效遏制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从一位“监考”老师的痛苦经历谈起[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
[9]卢莹,赵卫.高校教师诚信危机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