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继阳
(南京市第二医院 江苏·南京)
会计信息是信息使用者共有的信息,只有真实的会计信息才能为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帮助。随着一系列财务丑闻的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温家宝也作出了关于“加大会计监督检查力度,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要批示,来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
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为:人为调节利润;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隐瞒利润、偷逃税费;资产不实,粉饰财务报表。失真的会计信息会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导致信任危机;会导致国家宏观决策失误,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会损害多方利益,导致企业亏损;会降低管理者、会计人员的责任感,诱发犯罪。
(一)会计准则、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的不完善。会计准则、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必要条件。
1、会计准则、法规、制度的相对滞后性和非普遍适用性。如雷曼兄弟的破产有部分原因是由于披露制度的滞后,未能有预见性的制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只能在事后补救。制定会计法律法规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员,所以法律法规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个企业。
2、会计法规、制度之间和其他法规、制度之间的不协调。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制度、法规一起发挥作用,则考虑不全面的地方会产生相互作用,造成混乱。
3、会计准则、法规、制度的内在局限性。新的会计准则虽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所提高,但是也包含了不利因素,如债务重组收益确认,可能引发企业利用债务重组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4、会计准则、制度、法规的权威性不足。我国会计人员并未做到有法必依,相关部门人员并未做到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不大,未起到威慑作用。
(二)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成因。
1、控制基础薄弱是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问题。有些企业的管理层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有章不循,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现象严重。
2、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企业未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应有的预见性;内部控制侧重于事后监督控制。
3、监督检查不力。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没有贯彻落实,也没有严格的监督检查机构,导致内部控制机制失效。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会计人员、管理者的监督意识不强,也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漏洞百出。
(三)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素质。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有直接作用,现今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很大部分是由于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素质造成的。主要表现在:
1、知识结构落后,业务水平不高。许多企业都是私人企业,在企业中担任会计一职或主管会计人员的人通常是企业主的近亲属,这使得滥竽充数者频频出现;“会计热”促使教育机构和学校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实行扩招,由于师资力量的有限,造成了普遍会计专业人员学艺不精,缺乏经验。
2、职业道德素质偏低。一般情况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越高会计信息质量越高。而在现今社会,为了个人利益,放弃职业道德标准的例子比比皆是。
3、法律修养不高。现今会计人员中不乏低学历和无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他们对会计相关的制度、法规和准则不理解或者难以理解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如2010年对钦州市行政事业单位428名会计人员进行任职资格检查,发现其中无证人员有45名,约占会计人员总数的10.5%。
(四)内外部监督不到位。企业内部监督体系不健全,往往是事后监督,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企业外部监督不够全面、权威。政府监督受到资金、物力的限制,国家审计的重点在于对政府建设影响较大的资金上,对企业的审计只是对于财务报表的审核和分析。工商、银行、审计、税收、证券等监督一般规定特定时间进行或者规定特定的方向进行检查,平时不能充分起到监督的作用。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缺乏独立性,为了自身事业的发展可能会受到顾客的威逼利诱,为了业绩可能会产生不正当的竞争,丧失独立公正性。如2010年,1,552家事务所被地方协会检查,占年初事务所的20.55%,其中123家事务所存在严重问题,298名注册会计师进行了违规操作。
(一)规范会计准则、会计法规、会计制度。我国的会计人员虽然有法可依,可是会计准则、制度、法规并不是非常完善。首先,规范会计准则、法规、制度要从其实际可操作性入手。如可对会计假设、会计计量手段进行修正和改进,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可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详尽的调查,切实制定适合每个单位的制度。规范会计准则、法规、制度,使其之间的关联性加强,使相关法规、制度协调一致,共同作用;其次,强化法律意识,加大执行力度,完善有关惩戒措施的条款与细则。如绿大地欺诈上市的成功,法律的漏洞是一大助力。虽然欺诈上市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但是相应的处罚并不严重。对于这种违法行为,相关法律应加大惩罚力度,对于违法者应严肃处理,并勒令其公司下市。证监会于2011年4月29日发布了《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行政责任认定规则》,对于监管部门、保荐机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渎职,追究相关责任,给予处罚,使他们不仅重视上市保荐,更加重视后续监督;最后,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与会计相关的法律、制度、准则,可以有效缓解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如进一步对《中国证监会新闻发布暂行办法》进行修改,提高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使信息透明度增加。
(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
加强企业管理者、会计人员及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使他们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及重要性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使其效力充分发挥。
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企业应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其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授权批准制度、会计系统控制、预算管理制度、财产保全制度、内部报告制度等。建立各部门、各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的机制,使各部门的独立性和合作性增强。
普及会计信息软件的运用。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可以明确个人的责任,避免手工记账的人为错误。
(三)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会计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与人员的素质,是防治会计信息失真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1、提高职业道德。增强会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增强会计人员办事的自律意识,且建立规范的职业道德标准和加大对违法职业道德的处罚,对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是十分重要的。
2、提高业务水平和更新知识结构。严格确定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条件,杜绝无上岗证从业的现象;要对现有会计人员进行分流,要给予有培养前途的新进人员机会表现,把不能胜任的会计人员派到其他岗位;制订一套标准的后续教育方案,委派专门机构统一负责管理和加大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多方面的素质。
3、提高法律修养。会计人员不应只关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对于相关法律要有一定了解。会计人员懂法、会用法,熟悉相关法律的条款,可以进行合理避税,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四)完善内外部监督体系。企业应制定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内部监督制度,以更好地管理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事项。企业应加强对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制定出具体的监督方法和监督内容,加强违法违纪的查处力度,落实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
对于外部监督,应加强政府部门和相关部门(证券、新闻媒体)的监督职能。政府的综合监督应该加强,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要使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有机结合,加强其沟通,相互监督,提高效率。各部门应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对于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证监会也应进一步公开监管信息。
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职能是外部监督中最重要的环节,全国7,700多家会计事务所是会计信息的鉴证者,应加大其发展,加强注册会计师责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职业道德水平,完善法律法规,加大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等。
只有政府监督、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才能更加有效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1]罗旭东.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解决建议[J].甘肃冶金,2010.8.
[2]吴亚娟,卢辉,迟颖.会计信息真实性判断的依据[J].经营与管理,2010.2.
[3]刘芳.论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对策[J].财政金融,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