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转向

2013-04-12 23:35:43张坤晶
关键词:生态化价值生态

张坤晶

(华南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经济的持续增长来源于技术创新的持续活跃。技术创新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后,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重视,部分国家也因为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政策运用得当使得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例如美国、德国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技术创新非常活跃,新发明、新创新、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从而促进两国的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的经济强国。

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所带的生态危机问题,引起了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们①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有:本·阿格尔、詹姆斯·奥康纳和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等。对技术创新与生态危机是否有必然联系的思考。面对技术与生态危机的关系,在当代西方绿色思潮中存在着技术悲观主义与技术乐观主义的观点。技术悲观主义认为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源头,正是因为技术创新造成了人对自然的掠夺和控制日益加强,使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解决生态问题的出路就在于放弃技术使人类回到前技术时代。这种观点以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为代表。与此相反,技术乐观主义强调,技术进步能够解决工业文明在发展过程所出现的生态问题,技术被看作是拯救环境的工具。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以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环境主义为主要代表。然而,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们透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危机的表面现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质,明确反对了上述两种观点,他们认为技术创新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在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产方式下技术创新也不可能解决生态问题,而只会进一步强化生态危机,因为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技术创新本身与生态危机没有必然的联系,技术创新是否会带来或者加深生态危机主要依赖于创新主体的生态意识及其所处的政治制度环境。

一、我国技术创新生态化取向的研究现状

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发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技术创新活动不仅注重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取向,而且开始注重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一方面,为了避免重蹈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覆辙,我国政界已经明确提出了技术创新活动必须以生态良好为发展目标,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性转变为集约型;学术界也已经进行了若干关于技术创新从传统创新观念向生态化转向的理论研究;产业界的技术创新实践活动也开始以生态良好为出发点,重点开发和研究低碳、环保等方面的新产品;另一方面,为了协调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取向与生态化取向和响应生态文明发展观的号召,技术创新主体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从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取向到生态经济取向的转向。

我国对于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取向的相关研究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开始。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这些成就却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愈发尖锐。为了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危机在我国重演,学者们进行了许多关于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技术创新生态化取向的必要性。例如以彭福扬为代表的学者们主张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他们从社会发展观的角度提出传统技术创新观与新的社会发展观的不适应性,新社会发展观的综合性、可持续性、主体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必然性[1]。他们在认可工业时代以来的技术创新活动把追求经济价值作为判定技术创新成败的唯一价值标准,客观上对推动经济增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对把经济增长作为技术创新的唯一价值标准所带来的生态危机进行了批判,论述了技术创新由过去经济价值取向到生态化转向的必要性。此外,还有以易显飞为代表的学者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技术创新价值取向各异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技术创新从农业时代的朴素生态价值取向到工业时代的生态价值缺失,再到后工业时代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价值理想[2]。易显飞等还从后现代主义生态观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有必要实行价值转向,转向为追求技术创新活动的生态价值。他们还提出在以生态价值为取向的技术创新活动中,需要将技术创新活动终端从市场扩展到生态环境,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提出多种措施来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生态价值转向[3]。在类似的文章中学者们都直接或者间接的表示了技术创新由传统单一的经济价值取向到生态化转向是避免生态危机、减少环境破坏的最佳选择。

综合各位学者的研究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技术创新生态化取向的研究中,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出发一致批判了工业时代技术创新以经济价值为唯一价值取向的技术创新模式,并认为这是造成工业时代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避免生态危机的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再次发生,他们都提出了技术创新必须要进行生态化转向。对于上述学者们的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生态价值转向等类似观点,笔者也表示赞同,并且认为在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有必要更加明确地提出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取向。

二、技术创新生态化取向与生态经济取向的相同与区别

从宏观上来看,虽然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取向与生态经济取向的共同点大于区别点,但从微观上看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例如生态经济取向比生态化取向更深入和明确在生态文明发展观指导下技术创新以生态经济取向为核心的思想,这种生态经济取向的精髓,就在于它是生态化取向与经济价值取向的融合,而且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联系更加紧密。

技术创新生态化取向与生态经济取向的共同点有:(1)共同关注技术创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不论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取向,还是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取向,二者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出发点的,都是对只从经济角度思考技术创新的动机进行批判;(2)它们的共同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观;技术创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唯利是图的指导思想,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是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而生态化取向与生态经济取向都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这是与传统的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的根本不同之处。(3)共同呼吁技术创新主体和政府强化生态保护的意识;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严重生态危机的批判已经告诫我们,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要提倡生态文明和生态建设,只有首先在制度层面确定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后,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才会强化技术创新的生态意识,不至于唯利是图把生态保护置若罔闻。而生态化取向与生态经济取向都是以加强和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生态保护意识为着力点的。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取向与生态化取向的共同点表明,前者汲取和继承了后者的合理内核与积极诉求。

但是,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取向又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生态化取向所达到的认识上,而是看到了它的不足,并以更丰富和更全面的追求来弥补这种不足,从而形成一种更合理、更全面的价值追求。在此就需要明确生态经济和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取向两个概念,这样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技术创新生态化取向与生态经济取向之间的区别。(1)生态经济(ecological economy)“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4]7。(2)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取向是指技术创新主体进行创新实践时,合理配置资源,以为全人类的长远发展谋福祉作为技术创新的方向,它强调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以生态经济观为指导思想,考虑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既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确保生态平衡,同时又不是为生态而生态,而是要使处于生态化良性循环状态的技术活动进一步产生出经济效益,在实现生态价值的同时又创造商业价值,最终实现人类的生态理想和经济目标在新技术平台上的协同实现。

技术创新的上述取向,可以说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双赢。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分析,关于技术创新生态经济取向更突出了生态对于人类的有用性、有利性和发展性,从而寻求生态保护与经济价值的双赢。为了避免在技术创新中分裂生态化取向与经济价值取向的错误思想的再次出现,即避免因为强调生态取向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放弃经济和商业的上的追求,有必要明确在技术创新中生态和经济价值的兼顾,亦即从生态化取向到生态经济取向的转向。

在人类对生态问题的认识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夸大生态化取向的“生态中心主义”,其核心思想是呼吁尊重动植物及至整个环境独立的价值和尊严,承认人之外的自然及其存在物也具有内在价值和权利,呼唤人与自然存在物的平等,甚至呼吁为了解决生态危机,人类社会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主张经济停滞不前的“零度增长”,维持现状。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中包含有与这种“生态中心主义”不同的看法,他指出:“权利决不能走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5]305。马克思并不赞成环境具有独立的价值和尊严的观点,而是赞成自然具有工具价值,但马克思并不认为人类能随意支配自然,人类只能在遵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自然。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类‘利用’自然的意愿大量地包含道德、精神和审美价值——但是它们是人类的价值,而不是从具有它自己神秘而不可接近的目的的一种外在的、崇拜自然中解放出来的想象的‘内在’价值”[6]168。基于人与生态之间的深层辩证关系,笔者认为技术创新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生态观,是人的生态的质量都能得到改善的发展观,是人基于呵护生态基础上不断获得身心发展(其中也包括不断走向富足)的技术观,而所有这些都必须基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并且使得这种创新是合乎生态化要求的创新,不仅如此,还是这种合乎生态化的技术创新可以走向工程化、产业化、商业化,即实现其经济价值,唯此技术的真实目的才能达到。

“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技术的持续创新来实现,“特别要发展‘以人为尺度’和‘以生态为尺度’双重标准下的新型技术”[7]39。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取向只突出了“生态”的尺度,而有忽视经济价值的嫌疑。与此相反,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转向更加明确了以“人”和“生态”的为尺度的新型技术创新双重标准,因此是新技术合理的、有前途的出路。胡锦涛的科技创新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也曾指出“要大力加强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创新,提高我国资源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寻找和开发替代资源,发展可再生资源,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保证。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废物的再次利用,加快治理环境污染和促进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遏制生态退化现象,发展循环经济”[8]。生态经济矛盾、可持续发展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技术创新必须服务于可持续发展、致力于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取向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联系更加紧密。首先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发展是把社会、经济、环境等各项指标综合起来评价发展的质量,而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取向正是在综合社会、经济、环境等各项指标后进行的创新活动。其次,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而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取向就是在强化环境与资源的保护的意识下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使得可再生资源不断增值,永续利用。再次,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强调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结合起来,而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取向是以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的功能价值为引导,注重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结合起来,再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三、技术创新生态经济转向的目的与意义

技术创新从生态化取向到生态经济转向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生态经济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地位,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生态经济的本质要求。如果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社会将面临经济危机的危险;如果没有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社会将面临生态危机的危险,所以为了更好的应对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我们必然走向技术创新从生态化取向到生态经济转向。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了解,明确技术创新生态经济转向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避免生态负价值的产生;在工业时代,由于没有明确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价值,所以技术创新走向了它的反面——生态负价值。“生态负价值指技术创新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9]。在工业时代,恩格斯对技术创新的批判主要着眼于其产生的生态负价值。在恩格斯看来,在19世纪的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活动及由此引发的工业化浪潮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他写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定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10]158。

第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价值的双赢;如今全世界都面临着同样的生态环境问题,都在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解决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的同时,还面临着战胜贫困挑战的大背景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应给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而不是在经济发展后才关注环境保护。与此相对应的,技术创新生态经济取向的提出就是为了协调技术创新在生态化取向与经济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做到不顾此失彼,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价值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创新从以营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后,是可以实现既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又增加经济利益的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正如在1968年出版的《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认为“技术虽然是造成资本主义‘单向度’的主要原因,但认为自动化的科学技术可以消除人类劳动的异化,为人类自身的解放和自由创造条件”[11]9。马尔库塞因此主张,必须使技术从以营利为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使其从资本主义的“技术合理性”转变到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激发人类潜力的“后技术合理性”。

第三,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充分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首先在制度层面上克服了技术创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新主体逐利的本性;其次,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取向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保护自然,建设现代化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基础之上,有效解决人们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供给之间的矛盾,以既保证满足当代人福利增长的生态需要,又能够提供保障后代人发展能力和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思想;再次,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取向就是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充分体现,它追求的是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思想的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与生态经济的本质的最充分表达”[12]7。这一科学命题要求技术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时要顾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自身关系的和谐,以生态经济观为导向,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从最终目的来看,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取向以生态、知识、智力资本为基本要素,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根本目标,推动科技发明的新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促进绿色产品的新市场开拓,提高提高绿色低碳经济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取得生态收益与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实现生态资本增殖的可持续经济。总之,技术创新的生态经济取向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

[1] 彭福扬,黄剑.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J].科学学研究,2003,(6).

[2] 易显飞.技术创新价值取向历史变迁的多重剖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7):49-54.

[3] 易显飞,李兆友,张蕾.后现代主义生态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价值转向[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95-398.

[4] 多金荣.县域生态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英]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68.

[7] 于法稳,胡剑锋 主编.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J].求是,2006,(2).

[9] 李春燕.论技术创新的价值回归[J].晋中学院学报,2011,(8):51-53.

[10]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1]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12] 刘思华.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总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生态化价值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绿色中国(2018年11期)2018-11-06 07:16:26
一粒米的价值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给”的价值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
创业家(2015年1期)2015-02-27 07: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