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2013-04-12 22:41:47
关键词:思想道德道德情感

王 丽 英

(许昌学院 社会科学教学部,河南 许昌 461000)

孝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王 丽 英

(许昌学院 社会科学教学部,河南 许昌 461000)

孝文化嵌入思想道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孝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健康,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应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学校营造感恩的校园氛围,以孝启善,开展感恩系列主题活动,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继续深入开展各种回报社会的实践活动。把孝文化嵌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不应忽视或取消理性化教育的地位,实现情理交融,以情动人,以孝启善,最终实现孝文化在高校学生心中的升华和内化,提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孝文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育人的工作,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人认同、接受、遵守并践行道德准则和规则。要实现这一目的,就不能忽视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把孝文化嵌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孝文化嵌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强调的是一种情感教育,孝就是在情感基础上引发的一种道德规则和道德行为。

一、孝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契合

无论政治理论、道德准则甚至更理性的法律规则,若失去了人类的情感支撑,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以人类这种最基本、最质朴、最自然的孝情感为切入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意义重大。

孝文化嵌入思想道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思想道德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改革和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型而来的是文化视野的开拓、网络社会信息的爆炸,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道德的滑坡日益显现,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举手之劳的善举在今天竟变成一种奢望[1]。孝文化是一种情感,更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孝文化教育嵌入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在社会转型期,对利益的追求正不断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包括“孝道”在内的传统美德正在被一部分人遗忘;家庭、学校和社会相关方面的教育也不完善。我们的社会现在最缺乏的已经不是物质,而是道德、文化和传统的重构与弘扬。在这样的背景下,把情感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从每个学生都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父母恩及由之延伸的朋友谊、师生情、男女爱、家园思等情感入手,引导学生认同、接受、内化,并最终践行道德准则和法律规则。从理论上这是可行的。以孝为根基的感恩是今天社会转型期人际情感疏离的感召。从基于血缘对父母感恩开始(其具有最强有力的情感冲击)感召人们对家、国感恩,唤醒人们对父母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社会的爱,引导人们最终接受、认同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于情感基础引导人们对理性理论的接受和认同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能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孝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健康。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大学生应积极应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困难,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抑郁、心理不健康。在人生道路遇到挫折时,有人甚至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逃避困难。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大学生珍爱生命、善待自己,这和孝文化的思想要求是一致的。古代儒学的伦理著作《孝经》告诉人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一个孝敬父母的人,首先应该做到的是爱惜自己的身体,孩子是父母血脉的基础,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身体发肤的健康健全是对父母进行敬养的最基本前提[2]。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一个血液里渗透孝文化的人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会积极面对,不轻易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不仅对于自己是宝贵的,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健康平安也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孝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道德教育不能仅仅是空洞乏味的理论,如果剥离了道德教育本该具备的人性的本质内涵,只是一味地向大学生灌输道德行为规范,这些道德规范是无法穿透人的心灵,更不会作为人行为的准则和规则。尽管道德规范源自人的需要和人性的追求,但如果在道德教育中忽视了道德的根基——情感的话,受教育者是无法体会到道德的根本,所有的道德准则和规则只能是一个空壳。

传统文化之所以把孝作为伦理道德的基础,缘于在孝基础上衍生的伦理道德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石其实就是简单的缘于血缘之爱的一种情感——孝以及由这种情感所产生的道德移情。

《诗经》通过“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表述,告诉人们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为人子女对父母应怀感恩之情。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的核心不仅于养,而在于感恩之情上对父母的尊重和敬爱。在感恩的基础上,把这种爱扩大开了就是孟子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无幼及人之幼”的道德移情。感恩不局限于对父母,亦可升华为对国家;敬爱由感恩始,又可扩展为对他人的友善,对生命、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从“事亲”“尊亲”的情感出发,可以对大学进行感恩教育。封建社会弘扬孝文化,侧重于由孝所确立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孝经》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在今天,尽管封建时代的君臣之际伦理纲常已不复存在了,但人们由孝亲延展的家国恩、夫妻爱、朋友谊、师生情及对自然的敬畏等质朴的情感,对于今天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甚至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意义重大。

孝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孝文化是以孩子对父母孝敬为出发点延伸扩展开来的文化。孝敬是一种爱的情感,而对父母的敬爱是一种责任。爱与责任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个人人格的责任要求去爱,而个体一旦对对象产生爱的情感,就会勇敢、无畏地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甚至为这种责任和义务牺牲自己的生命。对父母的孝要求大学生要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这不仅是道德责任,更是法律义务。

就孝文化的内容而言,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这就意味着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应该传承父辈身上的美德和优点,这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的教育,在高校德育中弘扬责任意识,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孝经》中有这样一段话,“立身行道,扬名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有“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最初是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最高层次的孝,终极意义上的孝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圣成贤,有所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从“事亲”出发,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最终“立身行道,扬名于世”。

二、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

建立在孝文化基础之上的感恩教育不应是一种短暂的情绪反映,它更应该具有长效性并在实践中显现出来。如果仅仅把感恩教育当做一种短暂的情绪反映,而不注重这种情感对于个体的内化和长效性,就可能陷入误区。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情景化,以孝启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校孝文化教育也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情景化的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可以运用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教学手段激发大学生对父母、对国家的情感,比如在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家庭美德的要求时,可以结合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和视频进行情景教学。当然,情景的激发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手段帮助大学生认识孝文化的真正内涵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践行孝道。对比孝的典型,可安排一些不孝的反面例子,最终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清楚孝不仅是伦理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不孝父母之人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也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课程建设中增设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课程。在基础教育领域,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规定,成都青羊区宣称“要斥资千万打造成都市首家国学学校”(2005年);北京市丰台区启动“小学国学诵读工程”(2008年);2009年的新学期,开封市汴京路小学增加了一门新课程——国学课,每天放学,全校的学生们都会整齐地吟诵着《弟子规》离开校园;福建公务员局举办“国学理论与领导智慧”专题讲座;河南省举办祭祖大典;面向中小学的各种“国学夏令营”“国学冬令营”,面向老板们开设的“乾元国学教室”。这说明上至国家意志,下至普通民众都意识到了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3]。大学生从心智成熟程度、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中小学生尤其是幼儿不可比拟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及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知识的积累、德性的养成为大学生独立走向社会、体验人生做了最重要的前期储备,可以说,他们是传统文化接受、传承、传递、弘扬的最重要的群体。目前,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已被很多高校作为通识类选修课给予学生选修。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时,不要忽视孝文化教育中的理性教育,不要忽视孝文化的升华。理性化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中不应被忽视的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失去必要理性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荒诞的。强调孝这种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不是片面地夸大其作用或者赋予其不能实现的任务,孝情感在此充当的只是手段,也就是说,孝情感的激发是一块“砖”,抛“砖”的目的是引来“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我们在孝文化教育中应该实现情感与理性的交融。彻底抛弃教育过程中的理性化形式,肆意泛滥受教育者的情感会使孝文化教育失去方向性和目的性,是不可取的。所以情感的目的是“启”善,情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受教育者的孝的情感,引导情感,并注意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通过情感的激发来加强受教育者对孝文化的认识,凭借个体的、感性的孝的情感触及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隅,唤醒其对他人、社会、国家,甚至对生命所应具有的尊重和责任。

三、学校营造感恩的校园氛围,以孝启善

孝这种情感可以说是超越了时空局限的人类的共同情感,作为学校而言,稍加引导就能达到通过孝文化教育实现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

开展形式多样的与孝文化相关的节日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孝道意识,促进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在大学校园中举办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家国情、朋友谊、父母恩等情感的深刻认识,进而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的主题有很多,比如节日文化活动,节日文化是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形成了很多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通过节日文化活动能激发大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回顾和传承。这种活动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不仅营造尊敬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也给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感恩之课。组织大学生清明扫墓活动,在祭奠活动中,通过对革命先烈的感恩和追思,使大学生珍惜当下的生活。不仅清明和重阳、端午、教师节等一系列中国传统的节日都是孝文化教育的非常重要的载体,在节日文化中还可以重温历史,回顾文化,增强感恩之心,树立行善之念。

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孝道典型人物和事件,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道。道德准则和规则被每个个体确立、遵循乃至最后的实践,都是建立在以情感为核心的理解的基础之上。脱离了这个基础,只是把道德准则和规则强硬地灌输给学生,是实现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的。传统的《二十四孝》中有很多违背人性的故事,且与今天的时代背景渐行渐远已很难起到被大学生理解并进而激发大学生情感共鸣的作用[4]。学校可以选择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经典事例,利用报栏、LED大屏幕、网络电视台等方式和途径激发大学生孝道意识。

开展感恩系列主题活动,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感恩以对父母的情感为始,但又不拘泥于对父母感恩,让我们的感恩除了父母外,还可以有老师、朋友、恋人、社会甚至自然。学校通过一系列感恩活动,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激发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恩情感,用感恩的心对待父母、老师、朋友甚至是对手。

感恩系列活动可主要有:(1)海报、横幅的宣传,在横幅上写下感恩心情;(2)书信传情;提供免费的信封、信纸和笔给活动的参与者,由活动的参与者在信纸上写下表达感恩之情的文字给自己最为感激之人,写好邮寄地址封上信封后由活动的组织者统一寄出;(3)你的愿望我实现,准备两个纸箱,由参与者在已准备好的纸条上写下自己的一个容易实现的愿望,并留下联系方式,放入一个纸箱内。下个参与者同样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一个容易实现的愿望,留下联系方式,放入一个纸箱内。同时在另一个纸箱中抽取一个参与者留下的纸条,由这个参与者私下里去联系纸条上的人,并实现他的愿望;(4)播放免费的感恩类型的电影……

此外,还可以通过讲座等形式开展正确的死亡教育(生命教育)观教育,唤醒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正确的死亡教育观警示我们,在人生奋斗路上,对父母的、孩子、恋人、朋友、国家甚至对自然的亲情、爱情、友情同样是不容忽视和舍弃的,对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是不容我们回避的。还要教育学生在网络中,抵制腐朽落后的孝文化,努力提高正面、积极、生动活泼的孝文化,增强孝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最终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1]谢宏忠.文化多样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回应[M].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焦国成,赵艳霞.“孝”的历史命运及其原始意蕴[M].齐鲁学刊,2012(1).

[3]韦诗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实践审视[M].探索,2012(1).

[4]刘忠世.“二十四孝”中的社会交换与传统孝道[M],齐鲁学刊,2011(2).

[责任编辑孙景峰]

CultureofFilialPietyandCollegeIdeologicalandMoralEducation

WANG Li-ying

( 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China)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is the need of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Filial piety culture education not only helps college students keep mental health and improve their moral health, but also helps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gratitude and promote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filial piety culture education helps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develop their great ambition and lofty ideas. Filial piety culture edu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classroom teaching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Universities should try to build good campus atmosphere of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and enhance students moral accomplishment by taking series of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theme activities. While combining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with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we should not neglect the position of r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rnalization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the mind of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 actual effect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culture of filial piety;college;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G41

A

1000-2359(2013)05-0185-04

王丽英(1974-),女,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01-12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QN-319)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道德情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02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06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32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