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院生
(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江苏 苏州 215137)
究竟什么样的学生可以称之为“差生”?百度词条里面这样阐释:差生是“后进生的古语,定义是: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不能适应社会要求,不能遵守纪律,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是广大家长、教师主要关心和帮助的重点对象”。在本科院校中,大部分同学被称为“天之骄子”,本不应存在“差生”的概念,但在笔者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发现了一些人们口中常见的“差生”(后文统称后进生)。
结合实际经验,此处将后进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上基础薄弱,有偏科或者困难科目的学生。大学生在之前的中学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往往由于进入大学缺少监督、课后作业较少等原因,在大学的专业学习、公共课学习或者在四六级和计算机考证等方面存在问题。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一部分教师和家长以成绩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成功,也经常会导致成绩差的大学生心理上压力巨大。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这部分同学很可能变得心理孤僻、偏激急躁。另一类后进生在日常行为或者心理上难以约束自己,表现出不符合年龄特征的行为或者思想状况。比如经常旷课的同学、上网成瘾的同学、交往障碍的同学等等。
两类后进生各有特点,但有其共同的心理特征。他们往往表现出愤世嫉俗、眼高手低、不爱交际、不爱参加群体活动等倾向。后进生当中的一部分同学甚至寂寞空虚,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帮助。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该扭转观念,大学生应该全面发展,而非“成绩就是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大学教育中更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理论课成绩差的同学在专业实训中表现出很强的动手能力,一些文化课成绩一般的同学在文艺方面常展现出独特的天赋。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表现和出彩的舞台,正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好的工作。
其次,引导后进生不断挑战自己,敢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大学课业负担相对轻松,教师要给予后进生关心和鼓励,并密切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对于部分违纪的同学,要在慈爱中带有严厉,在教育中不失管理。在班级管理中,形成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委的多层力量,心理咨询的老师也可适当介入其中,帮助后进生成长成才。
第三,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爱心、细心和耐心,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从社会学的个案工作的经验来看,一般案主(即需要改进某方面不足和缺陷的治疗对象)戒除一种坏习惯,过程很可能是相当漫长的,之间要伴随着反复性。后进生同样如此。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多年以来累积所造成的,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利用多种手段(如正强化和负强化)来求得彻底根治。
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即是指在文化理论课学习上遥遥领先的同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部分同学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十全十美,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一部分优秀生在大学生活中存在着人际沟通障碍。他们从小一心埋头苦读,成绩名列前茅,参加的集体活动不够,人际交往能力弱。其次,长期以来养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在大学实践课程、实际操作中能力薄弱。第三,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由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很多同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生活经历较少,对于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在离开父母异地求学之后,造成了生活上的困难。更有甚者,个别同学在读大学时,还需要父母的陪护。如果不引导这部分优秀生适应学校生活进而迈入社会,将来势必造成更大的问题。
对这部分优秀生,大部分教师是又爱又恨又着急。在实际工作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引导学生自我改变。人际交往是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群体生活,人与人的交往是必须的。在引导学生知晓人际交往的必要性之后,可以定期约谈,传授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心得,比如人际交往的真诚原则、主动原则和平等原则等等。让学生打开心扉,积极主动,那么在大学环境中,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就很快提升上去了。
第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操作。笔者带过一些工科和理科的班级,几乎每个班都存在着几个理论学得好、实际操作弱的同学。如一些同学数控机床理论考试得分很高,但是站在机床前却显得手足无措。教师此时应该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并引导这部分同学放下面子,积极向左右的同学观摩、学习。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企业现场运营,使他们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操作步骤。
第三,通过班级活动,促进互相交流和融合。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比赛,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优秀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社会经验的重要方式。比如大学生活中最常见的宿舍人际困扰问题,通过举办以宿舍为单位的文明宿舍评比、以宿舍为团小组进行教育等活动,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集体,互相帮助,升华感情。在院系或者更广的活动中,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更多的同学,在交往中学习,优秀生就会不再孤单。此外,教师可以在校企合作单位中留意一些合适的兼职机会,推荐给合适的同学,从而进一步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
除去“两头”,中间群体属于大多数。对于很多教育工作者来说,在班级管理中,容易想起的是“两头”,中间群体容易被忽略。殊不知,这部分正是班级的基石,也是班级学风班风的构建者。这部分学生有几个共同特征。首先,各方面表现中庸,缺乏上进心。中间派同学在学习上处于中游,在集体活动中保持着一定的参与度,也可以遵守班级和学校的纪律。但是就总体而言,缺乏向上一步的信心和决心。其次,从众心理严重,容易随大流。大学是新思潮发展的地方,大学生的中间群体容易被新思潮感染。另外,在班级中容易受到他人感染,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不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包夜上网、迷恋游戏、逃课厌学等等。第三,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由于平时既不受表扬也不受批评,受到外界的关注较少,大学生的中间派不再和以前一样,是群体中的明星人物了。在如此等等的心理落差下,中间派学生普遍存在一丝自卑心理,进而发展成对别人、对社会冷漠的人生态度。因此,重视“多数派意见”,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其一,教育工作者在狠抓“两头”的同时,改进工作方法,充分考虑到中间派同学的成长成才。在班级管理中,体现出对中间派的关注,不让他们一学期甚至常年地感受不到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的关爱。细心的老师应该适当地创造机会让他们脱颖而出。
其二,通过共青团的思政教育基地作用,引导积极向上的、健康阳光的新思潮。大学生乐于接受新思想、新思潮,但是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大学生接受到的信息既有营养,也有糟粕,既有正面的和积极向上的,也有负面的阴暗消极的。因此,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严守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堡垒,占领大学生思想风潮的制高点,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在加强大学生党团知识的思想教育的同时,开展一些符合当代学生口味、参与度高的文艺体育活动,使得大学生的中间群体可以广泛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原来自以为平庸的中间派会逐渐展现自身的闪光点,从而积极向上、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