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校学业预警保障体系 推动“质量工程”建设长远发展

2013-04-12 11:00:23谢婷婷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质量工程学业高校学生

谢婷婷

(江苏科技大学教务处,江苏镇江 212003)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现阶段,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高校都在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将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也明确表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1]建立高校学业预警保障体系,是高校开展“质量工程”建设强有力的抓手,有利于促进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高校学生学业预警的内涵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生源质量持续下降,每年延长学制学生的数量有增无减,这些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新挑战,促使高校不断改革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学生学业过程监控,及时进行学业预警非常必要。

学业预警是指针对学生在完成学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给予及时提示,告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通过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危机处理方式[2]。学生学业预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有计划、有条理、有措施、有落实,以形成相关部门统一思想、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

二、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分析

1.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增强与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矛盾

高校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成年了,独自在外离家又远,不管学业还是其他方面都有想自我独立且“不愿家长再事事为我操心”[3]的强烈愿望,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大大增强,碰到事情很想有自己的主见,不愿向家长透露太多自己在学校里面的真实状况。但在当前越来越复杂多元的社会大环境下,学生不太能管得住自己的言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尤其碰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更容易退缩。有关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浓,心理承受能力弱、以及禁不住网络等各种诱惑,自控能力较差等因素都成为了影响大学生正常完成学业不容忽视的问题[3]。

2.学校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矛盾

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适应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各高校都相继进行了学分制改革。推行学分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发展方向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自主选课,以更好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大学生涯,学习越来越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4]。

学校在“放权”给学生,但实践中发现学生并不完全有能力使用好这个“权利”,这就违背了学校“放权”的初衷,没能达到“放权”的目的。随着高校近十年来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进入到普及化阶段,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频频出现学习动力不足、成绩下降、学业荒废等现象。

3.学生与家长之间学业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学生考入大学后,吃住都在学校,渐渐减少了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而且越往高年级升,与家里的联系越少,不再愿向家长汇报自己在学校的状况。学生自己不说,班主任一般也做不到时常跟家长联系,家长也没有很好的途径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业等表现情况,因此对学生平时的关注和管理很难到位,甚至会想当然地觉得自己小孩是用功学习的小孩,是各方面都严于律己的小孩;而且往往越是成绩差的学生越会欺瞒父母,很多家长甚至只有在接到学校的“退学通知书”时才猛然意识到孩子的学业出现了大问题,但学生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大变化,已难挽回,从而给家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高校学生学业预警体系建立的思路

一系列矛盾的存在,使我们清醒地看到,建立良好的学业预警体系非常重要。如果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或其他问题,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对这类学生实行及时预警,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也体现了学校一贯主张的“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对高校学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筛选预警学生的相关信息,及时干预,对出现的学业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指导预警学生下阶段的学习计划,层层落实,尽可能把学业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至于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1.教务部门预警

《江苏科技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修订)》第31条第1款规定:“标准学制内的学生,一学年内获得的学分数低于18(不含18),学校对其给予退学预警;退学预警只限一次;退学预警后在校学习一学年所获学分数仍低于18,则必须退学。”根据这一规定,我校通过自行研究开发的学分清查系统,在每学年开学初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学分清查,一学年修读课程获得学分达不到最低限额的,及时进行学业预警,由学院教学秘书将预警信息整理转交给学工部门,学生填写《学生学业退学预警审批表》,同时学工部门进行后期帮扶,并告知学生家长一起监督,目的也是让学生提高危机意识,增强学习动力,有利于形成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解决问题的机制,一起帮助学生制订下阶段学习计划,协助、敦促学生迎头赶上,以期能在下一学年刻苦努力学习,摘掉“预警帽子”,进入正常的学业完成轨道。

2.学工部门帮扶

对学业预警学生,学生工作部门需深入细致地开展警示教育与帮扶工作。其中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班主任对预警学生需要进行重点关注,并建立预警档案,制订具体的帮扶计划,实行跟踪管理。同时,班主任还需要更多地投入情感管理,采用正面因素引导法激励预警学生,促使其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将正面情感投射到学生心灵上,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5]。一方面给学生分析现状,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加强监督日常上课出勤、作业完成、上晚自习等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指导,请任课老师对预警学生多加关注和辅导,共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尤其是重点预防学生接触网络游戏、夜不归宿的情况发生,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作息生活习惯,改变懒散混沌的生活状态。总而言之,要做到不放弃,不抛弃,加强对预警学生的跟踪监管和全面指导,以保证预警工作主动及时、持续深入的开展。

3.家长共同监管

家长是学校的同盟军。大多数预警学生对学习已经失去了动力,仅靠学生自我监控与调整肯定是不够的,也是很难起到转化效果的,这时家长和学校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帮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因此,学校提供了一个基于网络的学生情况查询平台,向学生和家长开放,采取C/S和B/S相结合的架构进行设计,实行账号密码制,使家长在异地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奖惩等相关信息,从而加强对学生学业完成过程的管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使学校教育与家长督促相结合,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形成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合力,多管齐下,以帮助预警学生顺利转化。

4.同学之间互助、

除了老师家长一起帮扶外,学院还引导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异且具有责任心的同学与预警学生结对,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生活模式,一起上课,一起自习,碰到有难度的题目一起讨论,交流心得,多从正面给予预警学生鼓励与帮助,提供正能量,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并及时与班主任、辅导员沟通帮扶对象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变化等状况。同学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尤其同宿舍同学,平时接触较多,吃一起,住一起,对彼此的生活习惯和个性比较了解,更容易打开预警学生的心扉,及时发现问题,交流起来也更能触动到他们的内心深处,从这方面看同学互助的作用不可小视。

四、高校学业预警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学生学业预警管理是一个连续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持续改进。学业预警体系一方面需要健全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帮助被预警学生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更需要学校、学生、家长多方合作、齐心合力共同发挥作用。只有大家统一起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不推卸,不怠慢,坚持花时间、花精力,用心去共同做好被预警学生的转化工作,才能有效提高预警的实施效果。强化预警的转化效果,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对推动学校“质量工程”建设长远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

[1]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1-04-25(1).

[2]李胜东.大学生学业监控预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0):106 -108.

[3]王学江.高校学生学业过程管理及其预警工作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5):133 -136.

[4]陈一虹.大学生学业预警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29):176-177.

[5]于永波.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转变——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204 -205.

猜你喜欢
质量工程学业高校学生
艰苦的学业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中学语文(2019年34期)2019-12-27 08:03:46
对民办高职质量工程内涵建设的建议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8:10:01
基于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价值工程(2016年32期)2016-12-20 20:23:24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质量工程背景下的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