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150080)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产生主要是指口头语。语言产生主要依靠自然观察为主,通常有五种语言有待观察:一是没有失误的、连续性言语。二是有失误的言语。三是续性的语言。四是儿童在语言习得阶段中的言语。五是“解体”的言语。言语失误是研究言语产生的一个突破口。
语言习得和解体的言语都需要在专门的条件下对专门的对象进行观察。有失误的言语和断续性的语言都是正常的言语,也是心理语言学家感兴趣的对象[1]114。
目前,多数研究集中在言语失误本身的特性上,而较少集中在对言语失误出现的影响因素上。
本文简略归纳了言语失误的类型、特点和规律,尤其比较细微总结了言语失误形成的各类原因。
从表达方式来看,言语失误有两大类:一类是停顿(pauses),包括重复和改正;另一类是失言(slips of the tongue),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错话。
麦克莱(H.Maclay)与奥斯古德把一次心理语言学讨论会的学者发言记录下来:
As far as I know,no one yet has done the /in a way obvious now and interesting problem of[pause]doing a /in a sense a structural frequency study of the alternative[pause]syntactical[uh]/in a given language,say,like English,the alternative[uh]possible structures,and how/what their hierarchical[pause]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structure is.
据我所知,还没有人做过/在某些方面来说现在是明显的,而又有趣的问题(停顿)做一个/某种意义上的,对某一种语言的句法(呃)作另一种(停顿)结构频率研究,比方说,像在英语,另一种(呃)可能的结构,怎样/它们的等级发生或然率是怎样的。
这段话有不少停顿和“呃”、“开始失误”等(由/标出,说话人一开始就说错,然后重新开始。)
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出现这种停顿的基本原因是由于认知负担所引起的,在语言产生中,言语规划的制定需要很多的认知资源,很难一次把话语都计划话好[1]122。
Goldman-Eisler 等人收集了一些自然的言语样本,发现人们停顿的地方是一些难以选择或需要更多时间挑选的词。
Schacter,Christenfeld,Ravina 和Bilous 研究发现,在演讲中,人文学者比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会使用更多的插入性停顿。他们提出这是因为人文学者使用的词都有大量的同义词可替换,而科学家所经常提到的分子和原子等科学概念都没有同义词[2]191。
Timothy B.Jay 认为说话人停顿是为了便于人们的理解,同时也是为了控制语速。停顿对于言语产生和言语理解的过程非常重要。
在对话中,停顿有无声或插入性停顿。插入性停顿有非单词的声音形式(um,er,ah)或感叹词(well,say)。BuBois 发现说话人用诸如“that is,rather and I mean”等连接短语插入停顿,以更正前面从句中的错误或解释先前的说法。
通过练习,停顿会减少,言语产生会更流畅。当话语事先准备好,说话人的想法的转变会平稳过渡。如果没有准备,说话人讲话时思想的表达就会不流畅而出现停顿。(Greene &Cappella,1986)
另一种言语失误是失言。近年来对失言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一些研究者们收集了大量例子,一个著名的例子是:You have hissted my mystery lectures.I saw you fight a liar in the back quad.In fact,you have tasted the whole worm.
水上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不同于陆地,施工场地受限制,大多都是搭建施工平台,采用振动锤下埋护筒。实际开展深水钻孔桩施工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水流、水深、施工平台的制约,护筒埋设如留隐患,就可能在施工中出现护筒穿孔,形成管涌、跨孔,严重影响工程质量。面对护筒穿孔问题,需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应对和处理。发挥双套护筒的优势和作用,有效处理深水钻孔桩的穿孔问题,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的总体质量。
这种现象叫做Spoonerism,意译为首音互换现象,它是根据英国威廉·斯普纳(William A.Spooner)在演讲中出现的大量机敏错误而命名的[3]。
失言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种较为普遍的分类法有七种:提前、延续、省略、增加、倒置、代替、混合。
失言会发生在不同的层面上,从音素、音节、形态到单词、短语和句子,都会出现失言。例如:(1)a leading list;(2)pig and fat;(3)fool the pill
在(1)里l的前置,替换了r,语言学家指出[l]和[r]都在嘴的同一部位发音,因此这种替换是很可能的。在(2)中,语言学家解释说,讲话人要发出[b]时,先想到在后面fat中[f]的清辅音的语音特点,结果就发出了辅音[b]的清辅音[p]。说错的人也可能受到这两个词的语义联系的影响。在(3)中,我们看到讲话人想到的元音与辅音的对比的心理现实性,两个词中的元音进行了相互替换[4]35。
有关音节错误,Mackay 认为在许多情况下音节倒置是在相同的位置上对调:Merrill and Fenner →Merrer and Fennill.音节也包括混合:grizzly+ghastly →grastly
单词错误一般出现在整个句法结构计划好后。单词可以倒置:Tank of gas →gas of tank.常常是相同的成分可以互换[2]196。
提前和倒置的失误说明言语并非一个单位产生的,说话人在发音前已经具有几个单词的,甚至几个短语的表征,所以在他实施时才会发生前后倒置的情况。
失言也表明了当我们形成语言时,我们不仅受到我们所讲的语言体系的影响,我们也受到这种语言的词汇构成方式的制约。有些失误可以导致从来没有的复杂形态词语的产生。例如,把New Yorker 说成New Yorkan,把derivation 说成derival。说错的人他可能在想如果住在美国的人可以说是American,为什么住在纽约的人就不能说成是New Yorkan呢?同样,如果arrival 是动词arrive的名词形式,为什么derive的名词形式就不能是derival 呢[4]36?
有些言语失误是忽略了语言使用中不规则变化或例外的情况而产生的。学习者把一些正常的规则用在一些不规则或例外的情况。应该用某些规则而又没有被应用或错误地应用某些规则。例如,The childs are in the park.和He swimmed in the pool.childs 和swimmed 这种错误的产生不管多少,这告诉我们有关语法是如何影响语言产生的。
一世纪以前,首字母对调不巧使用了“the breast in bed”instead of“the best in bread”,这种短语的失误引发了弗洛伊德式失误的讨论。弗洛伊德在他最早的专题论文《日常生活心理学》中认为失言很重要,因为失言像做梦一样,有助于显示无意识心理。但大部分心理学家由于种种原因忽略了弗洛伊德关于语言错误的解释[4]32。
Freud 强调心理动力因素可以使某些内容比别的更为容易出现。他认为这些失误“来自两种不同意愿的同时的活动—或者说,互相对立的活动。”[5]
由于弗洛伊德的影响,许多人将言语失误和性联系起来,Jean Aitchison 认为言语失误仅有一小部分和性有关系。他认为,言语失误包括两类:选择失误和组装失误。其中,选择失误主要指因语义相似或声音相似而选择了错误的词,或将两个相关的词混合一个词;组装失误主要指词选对了但组装错了,包括互换、提前及重复[6]。
以上分析并说明了音素、音节、单词、短语和句子出现失言的原因。
言语失误也有社会的音素,例如环境的焦虑(Situational anxiety)[2]198。当人们在谈到他们感到焦虑的题目时,他们就会产生更多的停顿,或犯更多的言语错误。
失言也常常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会不可避免地对学习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母语和二语之间的相似之处会促进语言的学习(母语正迁移);而不同之处将阻碍语言的学习(母语负迁移)。
言语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言语生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另一方面人的长期记忆并不总是可靠的。人的工作记忆非常有限,因此言语失误不可避免[7]。
本文从几个方面总结并初探了影响言语失误的几种因素,诸如认知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当然有些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言语失误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语言的产生和语言的理解,当然也有助于我们反思英语语言教学中常出现的失误的言语。
[1]桂诗春.什么是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美]Timothy B.Jay.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M].Prentice Hall,2002.
[3][美]约翰·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M].秦裕林,程瑶,周海燕,徐玥,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354.
[4]Thomas Scovel.Psycholinguistic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D.W.Car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M].密歇根大学,2010:196.
[6]Jean Aitchison.董燕萍导读.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田延明,王淑杰.心理认知理论与外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