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敏,秦国伟
(1.安徽行政学院 研究咨询部,安徽 合肥 230059;2.安徽省林业厅,安徽 合肥 230001)
人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社会的共识,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前,在很长时间内,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知识无用论甚嚣尘上,一些人甚至提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针对当时的一些观点,邓小平同志批驳道:“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也有问题。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 页。。
邓小平的人才观是其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开发等领域的创新反映,是我们党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规律作风的系统体现。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和充分的物质保障。邓小平同志的人才观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邓小平同志一生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多次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规律,认为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和科学技术。从他复出后的拨乱反正,然后力排众议恢复高考,再到后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都是他在人才工作方面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
在思想方面,早在1954年,他就批评了那种只注意抓生产,不注意抓人才的错误做法和观念。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指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0-121 页。
在物质方面,他多次提出要提高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工资,下决心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支持他们,为他们创造条件,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他反对在待遇上搞平均主义,主张按劳分配,打破大锅饭。他认为人的待遇应该和贡献、能力水品、劳动强度等挂钩,在工资待遇上应当适当拉开差距,否则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他认为在工资待遇上不能讲名望,而应讲实际贡献,选真正有能力的,他还引用毛主席的话说“为什么全国就没有比我当主席的薪水更高的呢?”。他指出,“在一个研究所里,好的研究员的工资可以比所长高,在一个学校里,好的教授的工资可以比校长高”。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4 页。这可以说是国内最早提出的关于科研教育去行政化的论述。
对人才来说,物质待遇并不是他们的最终追求,但对他们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75年指出的“现在有的人家里有老人孩子,一个月工资几十元,很多时间用于料理生活,晚上想找个安静的地方读书都办不到,这怎么行呢?”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2 页。。他还多次强调对知识分子要多采取激励措施,除了精神激励,还要有物质激励,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比如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两地分居问题以及科研、教育经费问题。邓小平同志对当时青年科学家陈景润的关心,就是他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最好的体现。
思想上重视,物质上保障是人才立国的基础。以上所述,启示我们重视人才工作不能只放在思想上,还要落实在行动中。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人才是做好任何事情的首要条件,人才工作怎么加强都不为过。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见物不见人。许多领导同志只重视经济增长和GDP,而对人才建设重视不足。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许多问题,特别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问题,都跟我们不重视人才有关。在思想上重视人才的前提下,还要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体面地生存。这样就会产生示范效应,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气氛。
人不能尽其材,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悲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改革开放以前,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又红又专,片面强调知识分子的政治背景,而忽视对业务的要求,动不动就把一些业务水平高的人称为“白专”,这是对专业人才评价的本末倒置。邓小平同志认为对知识分子不仅要求政治上过硬,还应该看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他指出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对业务干部、技术专家不能特别苛求,对科技人员的政治要求要适当。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爱国,爱社会主义,接受党的领导就行,主要应当看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在工作中所做的实际贡献。人才观上的思想解放,为知识分子破除了各种束缚和枷锁,使他们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轻装上阵。
邓小平同志认为所谓人才在业务上一定要精,要内行,他说“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 页。。
早在建国之初,人才浪费现象就引起了邓小平同志的注意。他指出我们干部任用的状况是,一方面人才不够用,另一方面又有浪费。他还特别讲到了浪费专业技术力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技术干部去搞与专业技术无关的行政工作,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现象很严重;科研人员还去搞后勤,到处去跑器材,整天东跑西跑;让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许多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活动,耗费许多精力,浪费时间,是一种很大的损失。针对这些问题,他指出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专长,用非所学不好。当前需要指出的是许多教学科研人员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专业和业务上,这里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耐不住寂寞,抵挡不了外面的诱惑,急功近利,忙于走穴,热衷出名挣大钱;客观因素是太多的会议、政治学习占用了专业技术人员大量的时间,使他们无暇做学问,此外不少单位对专业人员的奖励就是让其做官,职位与一定资源挂钩,于是出现在一些大学十几个教授争一个处长的场面,还有一些在专业技术上很过硬的领军人物走上了仕途。这不能不说是人才的巨大浪费。重温小平同志的讲话,可谓是正中当下学术圈的软肋,让知识分子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业务上才是正途。
针对科学技术人员不能一心一意搞业务、搞科研,他提出,最重要的是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要懂行,不能搞外行领导内行,要为搞业务搞科研的人做好后勤服务和物质保障工作。邓小平的这些看法和观点符合社会分工的特点,符合人才使用的规律,为解决人才浪费问题开出了一剂好的药方。
邓小平人才观的核心启示我们要科学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要构建合理的机制,提高人岗的匹配性。不同的岗位要有不同的人才使用标准。当前,在学术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专业技术人员被大量行政事务困扰,不能够集中精力搞教学和科研,也是巨大的人才浪费。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行政事务多了,必然影响教学和科研。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不要让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无关的行政工作,不要让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过多的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让他们一心一意地搞科研、教学,真正出成果。
选拔青年人才,放手使用和积极培养青年人才,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邓小平同志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也是邓小平人才观的精髓。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要靠老的,但更重要的要靠年轻人,要靠他们的敢想,中国的科学技术才能够发展”。可以说,邓小平和钱学森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不谋而合。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对青年人才的选拔与使用。他说“搞科研要靠老人,也要靠年轻人,年轻人脑子灵活,记忆力强。大学毕业二十多岁,经过十年三十多岁,应该是出成果的年龄。”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 页。,他还谈到,“一九五七年,我去苏联,尤金说,苏联的原子弹,是三个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搞出来的。这样的人我们就没有啊?”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 页。。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报告中指出,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现在有几个年轻的科学家国内国际都出了名了,为什么不能够提为教授,提为研究员?在学术上只要有创造,有贡献,就应该给相应的学术职称,不能论资排辈。”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4 页。从中也可看出他对人才的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为此,他建议对青年人才要大胆使用,破格使用,坚决反对论资排辈和各种不正当的做法。
过去我们在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机制上存在缺陷和不足,当代我们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007年中国科学院女科学家李爱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国内却不是院士;今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国内院士落选,却获选美国双院外籍院士。这两件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对国内人才选拔考核体制的反思。实际上,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谈到,“要注意发现人才。现在有些人的成就外国人都公认,我们反而不了解,说明我们的一些制度有缺陷,不能发现人才,要认真改进。”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0 页。从中不难看出邓小平同志观察问题的敏锐性、前瞻性。
邓小平人才观的精髓启示我们要下大力气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当代中国接受高等教育者数量和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创新能力严重滞后。长期以来人才评价上的论资排辈和唯学历论,对青年人才重视不够,制约着中国的创新能力。当务之急,是要营造一种让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要以贡献和实际成就作为主要的人才考评标准。对青年人才的浪费是最可怕的浪费。我们应该把科学创新的着力点放在青年人身上,要多重视青年人,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他们还未成功成名之前,多给他们创造条件和环境,而不是等他们功成名就之后来给他们锦上添花。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的本科生、研究生数量和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都跃居世界第一。人才基数已经很大,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实现人人成才、人尽其才,尤其是让杰出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时代课题。邓小平的人才观告诉我们,只要尊重人才,遵循客观规律,创新人才选拔和考核机制,优秀人才就会层出不穷,各类人才就能脱颖而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这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和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