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本七,胡莹
(淮南师范学院 美术系,安徽 淮南 232038)
美术史是研究美术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术史的研究范围包括建筑艺术、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美术种类的历史,涉及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理论、美术思潮和美术流派等各方面。近年来,我国出版了多卷本巨著《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世界美术史》以及《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专史、通史、个案研究、画派研究均有出版,部分出版物已具有经典意义。
1、“全球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正在面对着一个开放而多元的世界,面临着一个信息和文化资源共享的时代。科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正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向中国美术史家提出了一系列需要重新考虑与不断探索的问题,况且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还存在着中心与边缘、主流与支流的文化角力,并夹杂了民族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等因素,引起了学术界和知识界高度关注,由此引发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美术史研究的新课题——“全球化”问题。
在本文中所引用的全球化概念,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某些方面的统一状态。但是从客观上来说,在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虽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因此有些情况下不可能实现完全的统一,但是在求同存异、保证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一体化,是完全可行的。这也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①杜书瀛:《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艺术》,粤海风网络版,2007年第6期(新编63期)。客观上来说,全球化的概念出现较早,在中世纪末期的西方世界中就已经对这一概念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其本质上来说,尚且属于世界化的范畴之内。虽然这一时期针对国际化的相关研究已经有所萌芽,但是从客观意义上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国际化相关论述中,更多的是从艺术角度作出的探索,而在实际的金融政治以及文化方面做出的研究还是非常少见的②邵亦杨:《跨文化——世界艺术史研究的新坐标》,《艺术档案网》2009年第3期。。
如何面对世界全球化的现实、进行美术史学科的建设,2000年9月22-24日,罗世平在“回顾与展望——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史学学术研讨会”上谈了他的看法。在全球化背景下相异文化的比较凸显出来,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具有可比性,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他建议首先应认定文化属性,从文化动力角度进行比较是一种可操作的方式。
2006年5月19-21日由东南大学等联合举办召开的 “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重点对全球化视野下的艺术史发展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探讨和研究。在本次会议上,多次强调了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艺术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问题,讨论的结果是,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和其他行业一样,在面对全球化大潮下的艺术视野的发展,必须正视全球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客观影响,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加强艺术史论相关领域的建设。
近年,在国际上随着第三世界国家自我意识的苏醒,民族意识的崛起,一种刻意反西方中心的思潮逐渐成了气候,它由单一走向多元,艺术形态由古典走向现代,来自于西方的美术品种,经过消化吸收实现了本土化;传统美术经过整合蜕变实现着现代化,国际文化的交流正在缩短中西美术的差距,愈加发展的中国美术不仅在表现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上超越往古,在通过艺术创造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上也胜过前贤。如今,不仅中国美术在走向世界,世界美术也在走向中国。
2、“跨文化”
跨文化研究最初起源于19世纪的人类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类社会行为特征的分析中,同样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也有所涉及。上世纪初期,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开始向社会学、经济学等关乎国民根本的领域延伸,获得了一定的成果。而随着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往频率的不断增加,跨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关系和国际贸易关系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入21世纪之后,各个学科都对跨文化交际的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更为成熟地展现了不同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天然具有的内在联系。
举世瞩目的世界艺术史大会几经周折,终于成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大量专业人才和学术研究长者参与了这次会议。①CIHA——世界美术史协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History of Arts)是联合国教科文承认的组织。世界艺术史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由各国分会定期举行申请举办,并定期举行在各会员国举行分会,促进世界上不同地方的艺术史家进行交流。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跨文化(Crossing Culture)”,副题为“冲突、移民和汇集”(Conflict,Migration and Convergence)。在该次大会上,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地交流了思想,为民族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同时也为世界各族人民加深对彼此之间的了解提供了客观的理论基础。本次会议以跨文化为主题,完全地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种族以及肤色的限制,各国美术史学家开始广泛地把目光投向国外相关领域,并积极主动地向广大同行们展示本国艺术史的研究成果。应该说,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冲突的中东地区的艺术史文化已经成为一大热点,同时中国由于神秘的历史和极其快速发展的经济,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在这次会议中达成的共识,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并已经促生了大量的研究文献。
在全球化推进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同一性,而在这一环境中,对跨文化差异性给予相应的关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过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跨文化理论和全球化理论之间或许客观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是从其本质来说,跨文化理论仅仅是对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全球化发展进行研究中的一种新颖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对这一特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么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必然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
1、市场利益的驱使,美术史低层次的通俗读物泛滥成灾。在市场中客观存在大量低质量的艺术鉴赏大全之类的读物,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艺术史的研究带来了阻碍。
2、研究方法的高深化。在当前的研究中,很多专家学者过分重视对西方美术史方法论的应用,新名词、新方法充斥文章,让人读之不解,以凸显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我们的美术史研究要正视现实,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家性质和国内的基本欣赏水平来做学问。
3、美术史家多重身份的问题。上世纪中期至今,我国美术史学家在研究的同时,往往身兼多种角色,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研究进展。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多种实用性的艺术管理人才相继出现,为这一领域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实际上,艺术史学家多重身份的存在,虽然在客观上促其贯穿古今中外、提升对艺术宏观把握的能力,但是经济效益对其所造成的影响,同样在客观上不利于其整体的学术水平的提升。这些情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术史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的不足,如果对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管理,势必对美术史、美术理论事业的顺利发展起到相应的阻碍作用,同时,也必将长期影响我国的批评家、策展者整体专业素养的提升。①薛永年:《中国美术史研究与教育的30年》,《中国文化报》2008年8月26日。
美术史研究面临的问题是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人们不停地追求市场化和利益化出现的必然现象,展望未来,如何让美术史研究良性发展并能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这就需要全社会联合起来,提高人们的艺术素质,注重学术道德,培养良好的社会氛围,耐得住名利的引诱和身心的寂寞。
1、注重现代素质教育
艺术是形象的文化,是我们借以进入历史长河、探究文明发展最便利的中介。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更应为建设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负起责任。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将美术史作为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公开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通过美术史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在中西美术的比较中,准确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异同,使得他们在保持民族优秀文化和艺术传统的前提下,提高文化素养。
邵大箴指出,中国20世纪美术史学最骄傲的成果是人材培养。现在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应该注重美术史论人才的培养,培养更多的博士、硕士和学士,充分利用艺术院校和社会资源,宣传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输送合格的美术学教师,也给各地的出版、新闻、美术馆所的发展提供更为优良的人才基础,从而促进其快速发展。高校开设素质教育课就是要培养一个会欣赏、懂消费的群体,为艺术家的艺术实践服务。
2、注重学术道德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学术道德的讨论,已经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潘公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他在论文中重点指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应通过相应的方式方法来为学者自学维护公共立场的前提,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来为学术的尊严提供保证,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当前的欧美艺术史论学家的日常生活和研究中,通常都有一些小范围内的、不成文的规则,他们的学术观点不可能轻易地被经济利益的诱惑所改变,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基本上不会出现国内一些研究学者论文中常见的言不由衷的赞许、吹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中介机构为专家学者在艺术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来保障他们应得的经济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术的纯洁奠定坚实的外部基础,从而真正意义上地让研究成果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艺术史论家与画家都要恪守自己的品德准则,健康互动,建立基本的氛围和关系,在社会、行业的范围中,坚守游戏规,抵御各种诱惑。只有大家都来坚守学术道德,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消费群体,进而这个群体又能够促进艺术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