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积极心理援助对策

2013-04-12 09:24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饶 莉 啦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偿化的发展,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明显,在大学里形成了贫困生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目前贫困生占在校大学生的比例已达20%~30%,特困生比例在5%~10%之间。国外将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大学生统称“低收入大学生”(Low-income Undergraduates),我国则称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家庭无力支付其学费和生活费的大学生。现代社会中经济贫困是人们感受挫折和应激的基本因素之一,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经济压力可导致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使其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信心面对生活,形成多种性格。

1 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

高职学校的贫困生不但在经济上承受压力,还因高职学校学费高、学历低、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等因素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其产生了与一般本科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既有高职生的特点,又有普通贫困生的共性。按性质可以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

1.1 优势心理特征

由于家庭经济、社会支持、成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高职贫困生具有自强不息、勤奋好学、刻苦努力、艰苦朴素等的特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艰苦的环境磨练了这些学生的秉性,造就了他们刻苦努力、积极进取、志向远大的心理特征。但是由于学业成绩不理想,又经历了高考失利的挫折,耐搓能力也相对较强,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迫切需要和行动。高职贫困生的特点还表现在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90后”的贫困生更增加了独立性与个性化的心理特征。

1.2 劣势心理特征

心理专家调查发现,高校贫困生存在自卑、冷漠、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家庭经济压力不仅造成和加重了这些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导致了他们的交往需求下降、社交能力低下和交往经验的相对缺乏。相比非贫困生,在领导能力、创造力、自制能力上也有劣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贫困生因经济上的压力等因素而导致心理上的重负,由此产生对环境、学业、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并产生焦虑、抑郁、紧张、孤僻、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贫困生由于物质条件的匮乏,不少学生经受着经济、心理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这就使得他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健康问题是他们成长和成才的绊脚石。

2 开展贫困生积极心理援助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群体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和行为训练,对于帮助贫困大学生认识自我,接纳他人,改变认知,提升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良好的作用。

关注贫困大学生应是全域意义上的关注,包括积极情绪体验培养、积极人格锻造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构建。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要格外重视,鼓励教师和同学主动与他们交流,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克服人际交往中积累下的不良情绪体验。同时,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要做好预防和发展性的心理辅导工作。

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巨大成绩,但是,也暴露出了固有的问题,如家庭困难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件、杨元元自杀事件,类似过激事件不断上演。悲剧发生后,人们都习惯在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身体健康因素等方面去寻找根源。其实,这些不过是外在因素。因此,仅仅关注和解决贫困生一时的经济困难,治标不治本!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思想政治工作“三结合”,高校助困工作才能收到实效[2]。决定贫困生是否真正摆脱“贫困”的重要因素是他们能从精神上富裕起来,具有较高的心理弹性。对于高心理弹性的贫困生而言,物质贫困只是暂时的,而对于低心理弹性的贫困生而言,物质贫困则是永远的。对贫困生开展积极心理援助的目标就是要避免“问题式”“病理式”心理健康教育时弊,面向全体,以积极预防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奠基幸福有成人生。因此,心理援助工作的重点在于引导贫困生提高心理弹性,帮助贫困生从心理上真正“脱贫”“脱困”,维持他们优秀的心理特征,开发积极的心理潜能,塑造积极的人格,激励他们实现人生价值,进而贡献社会。

3 高职贫困生的积极心理援助策略

3.1 加强心理健康专业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在心理咨询方面仅仅依靠心理咨询中心的力量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针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的工作未能深入开展。对此,除了建立和完善机构、增添软硬件设施、规范岗位职能外,还要实现“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的四级体系队伍建设,定期对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心理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基本心理援助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利用基本心理知识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贫困生缓解心理压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建立和不断更新心理健康档案,全面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家庭具体情况等信息,充分了解贫困生学习生活状况,指导和鼓励贫困生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品质。

3.2 开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据调查,不同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不同,有的学生因贫困压力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出现厌学、逃学甚至是退学现象;有的因不满生活中的两极分化、贫富差异现象而仇视社会。但是也有一些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他们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这些现象,体现了大学生的心理弹性。韩云萍,王跃,朱丽芬(2010)研究发现,接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生比接受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表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较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成效显著。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是贫困生心理教育的主导方向。通过成立贫困生心理自助团体,开办励志主题心理班会、贫困生自强之星交流会等心理交流场所,增加贫困生归属感,提供相互鼓励和帮助的平台。同时,贫困生还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提升自信,传递爱心,增强自我心理调适和抗挫折能力。

3.3 多渠道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喜欢利用网络学习和交友的心理特点,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心理援助,比如可以通过邮件、QQ、飞信、网上留言、博客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充分发挥资助服务育人、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积极开展社团心理互助活动,努力营造理解、尊重和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贫困生积极投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心理援助中发现和挖掘贫困学生的自身优势,鼓励他们发挥自身潜能,引导认识和欣赏自我,创造和发展最佳的生命状态。

3.4 培养贫困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健全人格

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是心理塑造重要的方面。培养贫困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培养其满足、满意等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培养幸福、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在对待未来方面,主要培养其乐观和希望等体验。通过这些培养可以使贫困生悦纳自我,关爱他人,以乐观、自信的阳光心态快乐地生活。人格中包含有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特别是人格中的积极力量和美德,我们要指引贫困生朝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构建健全心理,使其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3.5 丰富高校心理教育的形式和载体

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休息的主要场所。高校可充分利用学生公寓这一载体,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宿舍,如通过公寓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借助网络、板报、宣传栏等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健康常识,丰富校园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专栏、开展宿舍文化节等。另外,还可以在学生生活区开设宿舍心理辅导室并增设 “心语信箱”。此外,要进一步加大对宿舍管理员和宿舍长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防范、干预心理危机的素质与能力,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基础力量。

3.6 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积极的社会环境,如良好的社会关系、健康的家庭关系等,能够为人的能力、潜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而贫困的学生往往从小就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环境中,经常遭受到周围同学的歧视和嘲笑,使他们产生非常低的自我评价,产生无助感。运用心理测试方法,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分析其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建立心理防御机制以矫治其各种心理障碍,指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合理调整心态,培养健康心理,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使人格朝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如果给贫困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和环境,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改变自我封闭的个性心理特点,逐渐地学会与周围的同学积极相处,从而激发本身所具备的潜能。

如何加强贫困生心理帮扶,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要课题。高校都在创新工作形式和手段,通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咨询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参与性、体验性活动,努力构建发展性教育模式,使心理教育朝着个性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构建健全心理,使其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参考文献:

[1][美]Rice,P.L..压力与健康[M].石林,古丽娜,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67.

[2]李栓久.“助困育人”:高校扶贫模式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77):239~241.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88.

[4]朱丹.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大五人格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4):45~47.

[5]韩云萍,王跃,朱丽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7):841~842.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