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2013-04-12 04:22阎婧祎
航海教育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咨询幸福感

阎婧祎,高 杨,肖 波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6)

20 世纪90年代末,国际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浪潮。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最新分支,积极心理学被称为“帮助人类发挥潜能的科学”。它以科学地探索如何缔造个体幸福生活与和谐美好社会为使命,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获得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目标,旨在发掘使个人以及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在积极心理学的新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也逐渐显现,即由传统的对学生心理问题消极干预的过度重视,转向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导。注重积极心理因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营造积极的心理体验,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1.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领域,积极心理学于1998年由马丁·塞里格曼(Martin·Seligman)时任美国心理学协会(APCA)会长时提出,他指出半个世纪以来的临床心理学“被同一个主题所吸引——精神疾病”,他说道,“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

实际上,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追溯到20 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刘易斯·特曼(Lewis·Terman)教授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却使得学者们对积极心理学的关注和研究中断,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几乎完全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病。直至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心理学才逐渐恢复对人积极心理因素的探索,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潮更是注重对人的潜能的激发,这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积极心理学这一新领域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精神疾病的预防,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人类灵魂的积极方面会对精神疾病起到有效的预防和缓冲作用,如勇气、乐观、信仰、亲密关系等。基于此,马丁·塞里格曼(Martin·Seligman)推动了积极心理学运动,这给了心理学界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也超越了传统心理学只是关注疾病和失衡的旧模式。

2.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与内容

如今,积极心理学的热潮已经席卷到全世界,范围波及各个领域。虽然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却有一批充满理想和热情的学者致力于推广这门让人幸福的学科。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幸福与幸福感”,它关注如何理解和解释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准确预测影响它们的因素,以及如何增进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三项核心内容分别是:第一,研究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认为,消极情绪是人类应对外界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它使人们进入战斗准备,从而战胜或远离危险或侵犯,而积极情绪则扩展了人们的心智视野,增加了包容性和创造力,它会使人们更健康长寿,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第二,研究积极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如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精神卓越等。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第三,研究积极组织系统,如幸福家庭与和谐社会。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内容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由此可见,面向大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感受幸福和获得幸福的人。为达到这一目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

1.增进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如今,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然而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却不高,许多人开始被各种情绪障碍困扰。调查表明,从20 世纪60年代至今,抑郁症呈逐渐蔓延的态势,当今抑郁症的患病率是40年前的10 倍,且首次患病的平均年龄从29.5 岁下降到14.5 岁,负性情绪的蔓延成为令社会困扰的问题。

人的情绪有正面和负面情绪之分,正面情绪包括愉悦、满足、兴奋等,负面情绪包括愤怒、悲伤、焦虑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会将视角关注到对学生消极情绪的控制上,或是对情绪问题的处理上。实际上,人的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是有功能的,但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获得主观幸福感,人们需要尽可能的增多积极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快乐、满足等。面对大学生的情绪问题时,教育者或专业心理辅导者往往过度关注问题本身,教导其掌握控制负面情绪的方法。这样的方式也许在特定情况下或短时间内有疗效,但是长此以往,学生的负面情绪并不能得到宣泄和释放,而是被潜抑下来,这会使其演变成更严重的问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正确看待和理解情绪,并有效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2.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美德和优势是获得幸福的基本条件。通过对人类历史与不同地域文化的综合研究,心理学家们归纳出六种美德,分别是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精神卓越。优势则是实现这六种美德的途径,它是幸福的源泉,并可通过学习而达到。优势必须具备以下两种条件:第一,优势是种心理特质,应该在不同的情境中长期存在,不是偶尔出现的一两次行为;第二,优势本身有价值,常带来好的结果。心理学家总结出实现六种美德的24 种优势,分别是实现智慧与知识美德的好奇心、学习的热情、判断力、创造性、社会智慧和洞察力;实现勇气美德的勇敢、毅力和正直;实现仁爱美德的仁慈与爱;实现正义美德的公民精神、公平和领导力;实现节制美德的自我控制、谨慎和谦虚;实现精神卓越美德的美感、感恩、希望、灵性、宽恕、幽默和热忱。高校教育者和专业心理辅导者要帮助大学生努力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并通过发展优势来获得幸福。

3.促进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

艾德·狄纳和马丁·塞里格曼这两位积极心理学界的领袖对一些“非常快乐的人”和“不快乐的人”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外界因素中,两类研究对象的显著差异只有一点,即为是否拥有丰富而满意的人际关系。现代医学也表明,积极而有意义的关系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同时,这也是获得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而言,积极关系意味着与周遭他人进行有意义的联结,包括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等,以正面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视角去看待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感受良好关系带来的内心满足感和幸福感。大学生能否建立积极关系,取决于他是否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一个内心充满负性情绪体验的人必定无法与他人长期保持良好稳定的关系,一个缺少良好美德的人也很难获得他人的尊敬和喜爱,因此,积极关系的建立要以个人良好的情商和心理品质培养为前提。

此外,“心流”(flow)体验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它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心流体验对不同人来说,可以从不同活动中获得,如游泳、读书、画画、比赛等等。这类活动都有共同的特点,如具有挑战性和技术性、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深深的投入、有即时反馈、控制感、忘我、时间停止。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点在于心理问题的矫治与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以日常咨询为重点工作,专业老师的角色相当于“消防队员”,机构名称也多为“心理咨询中心”。在这种方向的引导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都相对狭窄,大学生也对心理咨询不免误解,将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等同于精神疾病治疗机构,并认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接受心理咨询。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不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帮助大学生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开发潜能为核心,以体验式教学活动为载体,通过以下三种模式实现教育目标,同时也起到了积极预防的效果。

1.积极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具有专业性强、问题多样的特点。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是问题导向,侧重心理疾病的识别与矫治,这对发现识别病症、预防校园危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帮助大学生改变现状、发展自我、寻求幸福等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一定的误解,使得心理咨询的对象具有局限性,只限于那些被心理问题严重困扰、自身又无法解决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然而,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主观幸福感,并研究发现了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积极的情绪状态(如乐观)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因此,开展积极心理咨询的对象则从原来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少数学生扩展为追求健康幸福的全体大学生。咨询目标也侧重于发展性咨询,增强来访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帮助其改变以往消极的认知模式、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和情绪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积极心理咨询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也不是忽略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疾病,而是它更强调关注人性的优点与价值,并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独到的见解。从当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三个特点:整合型的心理治疗效果远远大于单一疗法的效果;各种疗法在进行比较时,特点倾向于淡化;安慰剂效应出现在几乎所有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这些特点说明,在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咨询师无论使用哪种疗法,都有意或无意的运用到不属于某种特定疗法的技巧和策略,包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平等信任的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找到自身的资源、灌注希望、找回力量和对生命的控制力等,而不是急于修复缺陷。以上这些技巧和策略也正符合积极心理咨询的理念,特别对于有独立意识和较高认知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尤为适用。

2.积极心理学课程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呈上升态势,使得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也根据市场需要相应的增设心理学相关专业,开设心理学理论或应用的基础性或研究性课程,如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而其他未开设心理专业的院校也会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大学阶段开设心理学必修或选修的通实课程,且心理学课程在大学里呈现多样化、人本化和生活化的趋势。

无论是课程的开设机构、任课教师,还是选课的大学生,都将课程的内容与自身需要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如美国著名的常春藤名校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不是政治学与法律,也不是物理学与逻辑数学,而是让人更加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这也是哈佛大学有史以来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在哈佛大学这样世界顶级的学术殿堂,这门课程之所以能够如此受欢迎,除了“积极心理学”这一崭新领域的吸引力以及讲授者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充满智慧、启蒙心灵的讲授等因素外,最重要的是人人都希望掌握获得幸福的能力。哈佛大学网站对“积极心理学”一课如此简介:“本课主要是为营建一个充实人生的健全心理,话题涉及快乐、自尊、理解、友情、爱情、成就、创造力、音乐、精神和幽默感。”课程的主旨即“如何获得快乐”,而且是要帮助学生们学会“自我帮助”。目前,全美共有100 余所高校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

与国外大学相比,国内高校的心理学课程体系相对传统,无论是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式都中规中矩。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高校可秉承科学、系统和严谨的原则来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与研究型心理学人才;而对于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则应多多开设如“积极心理学”、“幸福学”之类能增强学生正能量的课程。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下,通过行为训练、案例交流、多媒体演示、角色扮演、家庭作业等教学方式,来获得积极情绪体验,调整认知模式,增强获得幸福的能力。

3.积极心理体验活动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而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行为过程,更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一些负面的心理行为习惯很难通过简单的、口头的教育方式来改变,必须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坚持“主体发展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使其关心自我的心理发展,自发的去体验和改变,发挥潜能与创造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由教育者掌握并把控教育所有环节的主动权和控制权,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其陷于被动的位置,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多方面为学生提供能够引起积极情绪和心理体验的活动,并在具体活动中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感知与体验的关系,如果说理论知识的教学要通过感知觉来完成,那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则需增加更多的心理体验来实现;二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其他学科的学习通过个体认知就可以完成,但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则需群体性的互动环境,通过人际交互作用,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体验、对比和感悟,逐渐养成优良的心理品质。

面向大学生开展积极心理体验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可以有多种活动类型。一为心理行为训练活动。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素质拓展游戏、任务解决型项目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认知与情感的多维加工去体会、反思与改变。二为学生自主性讲座。该讲座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既为信息的传递者,同时也为信息的接受者,讲座主题、内容以及讲座过程均由学生自主安排,由此,学生有了认知和情感的深层卷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而且还在讲座筹备到举办的全过程当中得到了锻炼。三为长期体验性项目。对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而言,一两次的短时间体验并不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必须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长期体验性项目才能让学生通过一定阶段的理性思考和感性体验来重建积极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了新视野、指明了新方向。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摆在了“治疗心理行为问题”的任务之前,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潜能的发展,以帮助学生提高主观幸福感及获得它的能力。致力于培养美好心灵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消极被动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1]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沈阳: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

[3]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4]ACACIA C·Parks.The stat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1,6(6).

[5]WILLIAM David Burns.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s Future[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1990,l39.

[6]钱 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7(9).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咨询幸福感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