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冰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合肥,230601
“卓越计划”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苏 冰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合肥,230601
在实施“卓越计划”背景下,《概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在于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意识、工程技术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课堂实践教学包括时政短评、案例教学和读、论、辩相结合。这三种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富有启发性、有较高的学生参与度,且密切联系现实。分散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要做好实施前的充分准备,明确实践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教师要加强对活动实施阶段的指导;对社会实践成果,要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教学实践表明,三种社会实践教学途径对提高学生分析观察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塑造学生敬业、诚信、务实和进取的良好品格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卓越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启动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好,创新能力强,具有战略眼光、前瞻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且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中,不但规定了应用型工程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对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人文科学素养、安全服务意识、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和竞争与合作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作了具体要求。在国内学界,不少学者认为,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克服单纯 “技能型” 人才的误区,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重视培养未来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意识、科学探究精神和工程创新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并且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1]。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前提和基础,强调创造性和实践性,并在活动中学生的主观世界不断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更大的培养和锻炼[2]。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模式,对于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对于塑造他们敬业、诚信、务实和进取的品格,对于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1.1 加强实践教学是这门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居于中心地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其中理论体系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理论体系的本质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又直接指导实践。如果《概论》课脱离了现实,仅靠课堂上的理论阐释,只能使学生 “知”,但很难做到使学生真正信服。只有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准确把握 “概论课” 的精髓和真谛[3],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真正进学生头脑。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是这门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4]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1.2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的重要手段
“卓越计划”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 营销和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的工程师。这不仅要求培养的工科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而且应有一定的人文素养,特别是作为卓越工程师最重要素养之一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是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是卓越工程师的优秀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团队精神。工程意识主要包括 法律意识、开放意识、质量和服务意识、安全生产意识、人本意识、环保意识、全局意识、 经济意识[5]。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无法实现,只有把学生引向社会这一广阔的舞台,才能引导他们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用辩证思维去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辨别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因而,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增强卓越工程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工程实践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如工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建筑行业中的“豆腐渣”工程、重大工程中的安全事故和食品、药品加工制造中的假冒伪劣产品等,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工程技术人员工程伦理教育的薄弱乃至缺失。“卓越”计划培养的各类人才,将会在我国各项工程建设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不仅要适应现代工程活动的要求,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精通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有关技术难题,而且要对工程活动的各项后果以及由此对公众健康、安全和环境产生的影响有足够的认识;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不仅能够对工程项目进行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的判断,还要具备对工程项目进行道德价值判断的能力[6]。而工程技术人员的上述工程伦理意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的主观世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因此,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载体,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教学相比较理论教学,更加真实、生动、具体,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说服力更强,更加容易转化为学生普遍的道德准则和道德信仰。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指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对应,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由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根据实践教学场域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 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等不同形式。结合“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为更使《概论》课实践教学具有专业针对性,笔者实施了课堂实践教学、分散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三种形式。
2.1 开展课堂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国情,锤炼思想,提高认识
2.1.1 时政短评
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从第二次课开始,以后每次课课堂前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派两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表进行主题演讲。演讲的内容围绕近期发生的重大国际和国内事件,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和军事等各个领域。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搜集资料,制作PPT,内容不仅要介绍新闻事件,而且要有分析和评论。小组代表发言完毕,由教师进行点评。小组代表的发言成绩计入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设置新闻短评环节,有目的是让学生开阔视野,使学生养成关注国内外大事的良好习惯,从而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世界,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小组成员之间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事实证明,学生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创新出多种表现形式,选取的新闻内容也很广泛,如《钓鱼岛问题和理性爱国》《朝核危机和美国重返亚太》《一个人和一个村——吴仁宝和华西村》《我看食品安全问题》《美丽中国——工程师能够做些什么》《建筑质量问题和工程师的社会责任》等。学生精彩到位的分析评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理性和责任感超出笔者的预期。
2.1.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指的是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典型案例引入课堂,以提供高度仿真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思考、研究、分析这些案例,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打破了从理论到理论、以理论证明理论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富有启发式特点的教学模式。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契入点,以互动讨论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注重教师引导启发和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包括以下四个环节:案例选择、案例发放、互动讨论和点评总结。精心选择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精选的案例应该具备较强的时代性、较好的启发性、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真实性。除了《概论》课一般通用案例外,笔者针对工科学生,结合相关专题,选择更加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工程伦理案例供学生讨论。通过对国内、国外典型的工程伦理案例的了解和学习,使学生理解工程伦理原则与规范,提升学生工程伦理意识和工程伦理精神。通过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提醒学生作为未来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对国家和人民利益,对人的生命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应承担的义务和社会责任。案例与相关资料和问题提前一周发放在网络教学平台,布置学生完成以下工作:了解熟悉案例,思考布置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充分讨论;总结归纳小组观点;选出两位小组发言人,在课堂上发言,汇报小组的主要观点。在课堂互动讨论环节,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在总结点评环节,教师应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点评,对正确观点进行有条理的理论概括,肯定和表扬那些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有创新性思想和观点的同学,对错误的观点和倾向及时进行引导。之后,教师对案例涉及的主要问题谈自己的分析、研究和见解,适时给出科学的结论,引导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思考,以增进其对问题的理解。
2.1.3 读、论、辩相结合
(1)经典赏析。每一学期,精心选择一些与课程相关同时学生又易于理解的经典著作向学生推荐,如《共产党宣言》《毛泽东传》《矛盾论》《实践论》《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邓小平文选》《中国震撼》《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等著作。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取至少一篇进行精读,做读书笔记,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随时跟老师交流,联系实际写出读书心得。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之后,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发言。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撰写读书心得,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2)热点问题讨论。选择和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各抒己见,平等、民主地交流探讨。要求每位学生围绕主题,事先查阅有关资料,运用自己所占有的信息、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对热点问题准确把握,对讨论中出现的偏颇及错误认识加以分析和引导。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总结和概括。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讨论,能够把理论学习和对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能够将对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和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的分析结合起来,使大学生面对新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学会客观分析、冷静思考,学会全面、辩证、客观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3)论辩。论辩教学是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辩论主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对论题进行辩论的教学方法。通过论辩,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理论认识的深度。面对工科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更具专业针对性的问题,如“工程技术双刃剑之辩”“人类中心主义的是与非”“工程实践中对雇主负责还是对公众负责”“经济快速增长和文物保护”“厦门PX事件是与非”等。现实生活中,工程活动常处于多种价值冲突的境地,工程技术人员常处于多难境地中而必须做出选择。通过学生前期的积极准备,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深入论辩,教师再加以点评和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提高他们道德敏感和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坚守“工程造福人类”的最高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
2.2 分散实践教学,在学生团队协作交流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分散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选择实践教学调研课题,组成实践活动小组,自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分散实践教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社会实践准备阶段、社会实践实施阶段、社会实践成果展示和报告撰写阶段。
2.2.1 社会实践准备阶段
教师事先根据《概论》课程的理论内容,结合工科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状况,拟定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的社会实践课题库,如“合肥市民垃圾分类处理情况的调查”“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基于合肥市一次性用品使用状况的调查”“南淝河污染及治理状况的调查”“环巢湖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卓越班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的调查——以合肥学院为例” “关于节能灯节能效能的调研——以合肥学院为例”“旅游业对经济拉动状况的调查——以合肥三河镇为例”“BRT对合肥交通的影响”等。课题库每学期适时更新和补充。社会实践课题库放在网络公共平台上,教师每学期第一次课即告知学生,学生根据实际状况,组建8~10人一组的团队,进行选题。确定选题后,各小组拟定社会实践调查提纲,选择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确定调研方案。完成开题报告,就选题意义、社会实践目标、具体实践调研计划、完成课题方法和预期成果进行阐释,得到指导老师认可后即可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2.2.2 社会实践实施阶段
各小组根据选题和调查提纲,自主分散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选题实际状况,综合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法、比较法和文献法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处理数据,及时整理调查成果,并作进一步总结分析。为准确考察和把握各小组工作完成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各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责任,并建立工作绩效考核制度。要求各小组在实践活动中,要认真做好实践过程中的活动记录,撰写实践工作日志。在整个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通过一定的方式,保持与各实践小组的联系,以随时解答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2.2.3 社会实践成果展示和报告撰写阶段
实践教学的考核要注重对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作出的综合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应坚持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7]。具体做法是:每学期期末,各班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成果展示总结交流会,要求每组派一名代表用PPT的方式在班级展示小组社会实践成果,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心得,分享经验。为更加公平、公正评价各小组的调研成果,应设置评分程序和制度。由指导老师和各小组组长组成评委,按照创新度、内容、逻辑架构、论证充分度和小组代表演讲表现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得到的平均分数即为小组成绩;小组汇报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撰写和完善社会实践报告。要求各小组独立完成,严禁抄袭。要求内容丰富、观点鲜明、主题突出、真实有据;最后评选出优秀调查报告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无所知,到运用团队的力量完成较大规模的调研任务,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概论》课本身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其身心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学生对实践课题的设计、组织、管理,资料分析、整合,实践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调研过程中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
2.3 集中实践教学,在学生主动参与过程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集中实践教学是指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组成实践活动小分队,在特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集中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笔者充分利用合肥市周边丰富的文化资源,确立了首批两岸交流基地——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故居、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安徽省肥西县小井庄、渡江战役纪念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集中实践教学基地。为避免集中实践教学“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走过场,流于形式,甚至当成外出游玩,必须加强对集中实践教学的管理。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有过程、有总结。
2.3.1 确定实践活动主题,制定实践活动计划
每次实践活动都应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强调计划性。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要求,确定实践活动大方向和主题,并且就相关问题和背景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活动开展前就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避免学生在活动中雾里看花、一知半解。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确定个人探究的具体主题。师生共同调查研究,制定实践活动的具体计划和活动方案。计划要有可行性,具体包括实践活动管理、方法、进程和预期效果等。
2.3.2 开展实践活动,升华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是集中实践教学的核心和主体部分,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多调查、多思、多问,指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调查、去询问、去记录、去获取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和资料。实践总结是对具体实践活动的理论升华。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信息,将实践活动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学生的实践总结可以多种多样,如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研究论文等,也可以召开小组或班级交流会和研讨会,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化对理论的了解。
集中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走出课堂、接触社会的机会,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理论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素养。如通过实地考察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安徽省肥西县小井庄,学生了解到肥西人民当年冲破禁区,锐意改革的艰辛历程和由此引发的社会深刻变革,体会小井庄人民“敢为天下先”精神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激发学生在新形势下奋勇拼搏、敢闯敢为的创新精神,增强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通过到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实地调研,让学生在工程活动的第一线了解工程设计、管理、考核与评估,感受和认识到工程活动对人类生活、对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领悟工程活动中蕴含着的伦理价值,克服只注重技术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思维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证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对己负责到对他人、 对社会、 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递进过程,集中社会实践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施展才华,锻炼意志,实现自我价值,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了重要平台。对于提升和深化学生的责任认识,激发和丰富学生的责任情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意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8]。
[1]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70-72
[2]向泽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宿州学院学报,2010(12):104-107
[3]孔祥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以清华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2(4):59-6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1)
[5]吴文辉.论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27-128
[6]杨迎潮.关于加强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10
[7]陈永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2(4):110-112
[8]陈兰萍.论大学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6):60-62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3.09.027
2013-07-18
合肥学院科研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研究”(13KY10ZD);合肥学院教研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2012jyxm15)。
苏冰 (1975-),女,安徽宿州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G642
A
1673-2006(2013)09-00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