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托及其再定位

2013-04-12 00:53:10田毅鹏徐红曼
社会科学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非西方发展模式经验

田毅鹏 徐红曼

一、“模式概念”及其理论依托

人类文明的产生是多元的,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类在相对孤立的状态下,依托于不同的地理空间,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社会结构形态及其文化。虽然自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逐渐克服了地理空间的阻隔而渐趋混一,但人类社会并未因此而走向趋同,相反却在接触交流中以更为复杂和多元的模式和形态表现出来。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相对于其他社会性动物来说,不只是生活在社会中,他们为了生存而创造社会。在他们存在的过程中,他们发明新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既作用于他们自己,也作用于周围的大自然,因而他们创造出文化和历史”〔1〕。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们在其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不同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展模式,使得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呈现出异常复杂而多元的特点。

从字面上讲,“模式”,一般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循此意义而确定的“发展模式”概念,一般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较低级的状态向较高级的状态转化时所遵循的原则、途径、程序和方式等”〔2〕。根据不同的标准,发展模式有不同的分类,如以社会形态为标准,社会发展模式可分为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以现代化启动发轫的进程为标准,可分为“早发内源型”和“后发外生型”两种现代化模式;以地域国别为标准则有东亚模式、拉美模式、日本模式、美国模式、中国模式等。

从历史上看,发展模式研究的兴起表明了现代社会科学产生以来人类凭借理性把握社会发展运行规律的雄心和睿智。众所周知,“发展”本来是个生物学概念,“拉丁文之字根乃舒展、展开之意。一般说来,发展指生物演变、成长的阶段,没有好坏之分。到了18—19世纪,发展在西方被用来解释社会历史之变化,其演进犹如大自然定律,而且意思包含由简单变为复杂、低等变为高等、差劣变为优越”〔3〕。在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中,发展话语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主要是因为作为启蒙运动最佳产品,现代社会科学确立了人类社会的可理解性,并自信地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运行规律具有可把握性,坚信:“人类运用他们的能力,能够对他们自己的世界施加决定性的影响,以便合理地实现良好的社会。”〔4〕同样,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进程又是可预测、可计量的: “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又是经验性的概念(可以通过工业生产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指数来衡量),还是个丰富的概念 (它本身就意味着增长、繁荣、社会和个体的进步)。”〔5〕作为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以往那些致力于模式研究的社会科学家们,无不希望通过“模式研究”以提炼发现社会发展运行的规律。但事实上,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其发展变迁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在这一意义上,“发展”这一概念也是模糊而不确定的,甚至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难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简单地概括。

任何意义上的模式研究都不可能超越时代,每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模式研究无不深深地嵌入到那一时代的社会理论思潮之中,打上时代烙印。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各种理论思潮在给予模式研究提供理论支点和分析工具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将模式研究者置于一种深度“理论依赖”的状态,导致模式研究与时代思潮之间始终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正是依赖于某一理论体系的支撑,那种发展模式才得以成立,并获得展开。

(一)“发展主义”与模式研究

“模式”概念虽然早在近代初期即已被潜在地提出,并成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规划自身发展的重要参照。但模式研究及其相关理论真正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还主要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在此时期,“模式”开始成为社会科学概念体系中的主流概念。当时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主体的截然对立的两大阵营。而在两大阵营之间存在着一个比较开阔的“中间地带”——第三世界国家。为了争取“中间地带”,美苏两大阵营竞相开出带有典范性的“发展模式”,作为非西方国家规划自己发展的模版和示范。在上述历史背景下的“模式”概念自然带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色彩,“美国政策制定者越来越把现代化理论看作是一种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相抗衡的思想。我要指出的是,现代化理论决不仅仅是一种纯粹学术性的学说。到20世纪60年代时,现代化理论已经成为一种关于进步的幻象,它预言世界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和非革命化的。作为一种有吸引力的学说,现代化理论似乎也成为一篇‘非共产党宣言’”〔6〕。可见,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苏联模式”,虽然其性质存在根本差异,但都是以“发展主义”为基点的。

基于“发展主义”理念而生成的“发展模式”的核心内涵主要表现在:第一,发展主义主导下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在“欧美中心论”理念下的西方示范性“发展模式”。在世界现代化行程中,作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代表,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的西方,表现出极强的示范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是作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模板而存在的。故在欧美学界最为流行的现代化定义一般表述为“西欧和北美产生的制度和价值观念从17世纪以后向欧洲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18世纪至20世纪向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7〕。很显然,在他们看来,对于所有的非西方国家来说,其所谓“发展”,实际上就是典型的“西方化”的过程,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认为西方民族率先创制出最适应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这些制度是普遍适用的,“西欧和英语社会取得成就的水平和制度——即取得了什么成就以及取得这些成就的方法——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由此推论,其他社会如果想要赶上西方,不仅应当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且应当采用西方的社会、经济和宗教制度”〔8〕。

第二,发展主义对非西方国家社会发展进程的评价其实质是一种“倒置性推论”,即所谓“从后到前”的研究路向,主要是循着逆向路径,从“结局”到“起源”,探讨其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胜利者”之上,夸大欧美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并将其发展的过程视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应然”。而对非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则是基于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先入为主”地将非西方国家的“前现代”视为是“停滞的”、“野蛮的”和“落后的”。很显然,在这种研究路向之下的现代化比较研究不可能是平等的,其结果必然导致简单地以欧美经验为带有普遍意义的模式,来替代对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客观进程的“实然性”研究。

第三,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发展主义将非西方国家的“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忽视了非西方国家的本土特色。认为“传统”是走向现代化国家的“阻力”而非“动力”,因此,采取毁弃传统的激进主义方略,是多数后发现代化国家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些“发展主义”的“鼓噪者”和“信奉者”之所以持上述观点,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现代化研究人员都是欧美人,这些研究人员生于斯,长于思,自然认为他们自己的文化价值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合情理的。这是一种‘西方优越论’和‘种族中心论’的表现”〔9〕。这一意义上,对“传统”所采取的激进主义的态度和“破坏主义”取向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由西方殖民者直接开创并把持的话语。

(二)“新发展主义”与发展模式研究

所谓新发展主义一般是指“西方左翼基于后现代主义立场对以往发展主义理论和观念的全面清算。新发展主义力主第三世界各国摆脱西方现代性的价值尺度,拒绝西方主流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选择一条尊重各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符合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发展实际的‘另类’发展方式和路径”〔10〕。作为对发展主义的批判与反动,“新发展主义”理念支撑下的“发展模式”研究的核心内涵主要表现在:

第一,强调“发展模式”的多元性,而反对那种自诩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的理解和界定。甚至有的学者主张用“发展类型”概念取代“发展模式”,因为“‘模式’一词容易引起误解,似乎模式是可以简单照搬仿效的。所以宁可使用更加中性客观的概念‘类型’”〔11〕。

第二,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在“新发展主义”视域之下,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发展绝非是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直线式发展演进过程。因此,即使是那些被视为是非西方国家最落后的、最应该抛弃的传统,亦非能如抛弃敝屣那样简单地加以丢弃。同时,传统的实质不能简单地用正负两分的方法来加以评价,因为传统中蕴含着人类自步入文明时代积淀传递下来的总体智慧。“传统的实质就是崇尚过去的成就和智慧,崇尚蕴含传统的制度,并把传统社会的行为模式视为行动的指南。”〔12〕由于西方和非西方国家间存在着惊人的文明落差,导致非西方社会“往往倾向于抛弃自己的制度而去全盘照搬西方先进社会的制度。这样的照搬多半是不成功的。富于思考的观察家于是逐渐得出了结论:从长期来看,使本国的传统制度适应新的功能比或多或少原样照搬西方的制度更为有效”〔13〕。

第三,强调比较现代化研究。正如布莱克所言:“对于各社会之间在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差异等比较广泛的问题,只能用比较的方法加以考查。现代化比较研究首先要观察在现代知识的进步、政治发展、经济增长、社会流动和心理适应中所发生的空前的变化。它试图认识和理解这些变化,评价世界上各种社会对待变化的不同政策所产生的后果,研究不同的制度传统对变化过程带来的接受能力或阻力。比较方法的应用可以减少种族中心论的偏见。它并不认为当前在先进社会中的任何占统治地位的政策型式必定适用于其他社会,更不认为这些政策本身不会有激烈的变化。”〔14〕

二、模式分析提炼方法之反思

在以往的模式研究中,人们多关注“模式”的接受、传播和运用,而忽略了对模式“生产过程”的关注。事实上,模式的生产过程与其内涵及功能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我们把发展模式看作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原则、道路、途径等方面的规律性和命题性的总结和概括的话,那么,模式具体的提炼和抽象过程便显得格外重要了。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在论证其中层理论时,曾借用培根关于科学上“中级原理”的论述,其观点对于我们把握模式的“生产过程”颇具启示:

“无论如何,认识都不能从具体的事物一下子跃升到公理与极为抽象的公理 (如所谓艺术和事物的第一原理),并把它们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而立足其上,进而以它们为依据去证明和建构中级原理。这是过去一向的做法,认识不仅是自然而然得出的,也是运用三段论式的推理做出的。但我们可能希望科学遵循一个适当的上升阶梯,不间断、不中止,一步一步,由特殊的东西进到较低的原理,然后再进到中级原理,一个比一个高,最后上升到最普遍的原理。因为最低的原理与单纯的经验相差无几,最高的、最普遍的原理则又是概念的、抽象的、没有坚实基础的。唯有中级原理才是真正的、坚实的和富有活力的,人们的事务和前程正是依靠着它们,也只有由它们而上,最后才能达到真正的普遍的原理,并且不再是那种抽象的,而是与中级原理相关的最普遍的原理。”〔15〕

上述论证对于“发展模式”研究的重要启示在于:模式的提炼及生产过程要严格遵循由“低级原理”-“中级原理”-“高级原理”这样一个层级演进路径,这一“生产过程”的时序不能错乱,亦不可省略。

第一,模式的研究提炼应始于经验,但又高于经验。要从特殊性的东西进到较低的原理。要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炼出较为低级的原理。故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直面经验。美国加州大学迈克尔·曼在《社会权力的来源》一书的序言中曾坦言:因很少涉及到中国的经验事实而使该书理论抽象大打折扣。〔16〕哈贝马斯也在其名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前言中特意说明: “要想提炼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概念,就必须把它在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实当中所具有的一系列典型特征描述清楚。”〔17〕而如欲将此概念移植到其他文化体系之中,更应该进入其经验世界,付出极其复杂的劳动。当然,默顿虽然重视那些与单纯经验相差无几的“较低的原理”在社会分析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却反对缺乏理论关照的经验研究,认为这不过是一种“狭隘的经验主义或实用经验主义,即没有理论指导的资料堆积”〔18〕,于社会分析研究无补。

第二,强化中层理论的提炼和抽象。默顿批评社会学界那种“要不就是完全专心于对包罗万象的统一理论的研究,要不就是从事几乎没有理论取向的描述性经验研究”的倾向,因为那样做直接导致“对中层理论策略的吁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19〕。正是在上述意义上,默顿强调研究分析范围的“有限性”。在这里“范围”这一术语极为模糊,“既指对象的范围,又指属性范围,它既可指理论范围,也可指理论概括层次。……其领域可宽可窄,可按类型分 (如家庭、群体、国家),也可按历史来分”〔20〕。以此思路透视模式研究,我们应注意将社会发展模式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包括民族国家或地区)发展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以采取一种“中观”视域的分析策略,进到“中级原理”。从时间上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现代社会发展轨迹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动态演进的历史进程,各阶段之间存在着性质根本不同的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阶段性变动,我们很难仅通过理论思辨便对“发展模式”给出准确的、真正意义上的抽象和概括。但我们通过对其时间积累及其演进基本脉络的把握,会对我们的模式提炼工作大有裨益。从空间上看,以往有关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概括多具有“空间同质化”特点,普遍缺乏对不同空间特殊性的分析和关注。美国学者米尔斯曾经写过《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认为“社会科学应该关注的,是人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构成了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生活于其中的全部社会世界”,“为了研究这些问题,为了认识人类的多样性,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与历史现实的层次,以及这一现实对个人的意义保持长期的、紧密的联系。这要求我们对于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目前仍然存在的社会结构有充分的比较性的理解。它要求我们选择小规模的环境,但却根据大规模的历史结构进行研究。”〔21〕总之,“发展模式”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途径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经验事实之上,采取何种发展模式要依本土的不同制约条件而确定。

第三,在经验案例和中层理论命题的基础上,形成关于模式的总体性命题。中层理论构建的长远目标在于:其可以融入到社会学理论系统中去,即通过有限但却是持续的中层理论研究和抽象,可以发展出带有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三、“发展模式”研究的再定位

基于以上对“发展模式”研究理论依托及其“生产过程”的检讨,可知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术界关于发展模式的研究受“发展主义”思潮影响较大,其中,欧美模式作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模板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对后发展国家基于本土经验的模式构建关注不够,故其模式构建和理解设计都存在着一定的缺憾。因此,在今天我们应在“新发展主义”的理念下,进一步明晰“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托及其生产过程复杂性,对“发展模式”研究进行新的定位。

第一,关于发展模式研究的出发点

近代以来,非西方国家在规划其自身发展道路时,主要是面向西方,以欧美社会为模板展开的。诚然,在人类文明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以西洋为镜,使其受到的启发良多,但此种单一模仿移植所造成的缺憾亦非常明显,表现在:非西方国家在醉心域外模式的情况下,往往是从域外而不是从本土出发,是从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诸多预设出发,而淹没了自身所特有的问题,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性,因为“至少直到1945年,社会科学诸学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国家: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美国,即使在今天,尽管社会科学作为一种活动在全球传播开来,但是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家依然是欧洲人。在欧洲支配整个世界体制的历史过程中,社会科学作为对欧洲问题的回应应运而生。而社会科学对其主题的选择,它的理论的形成,它的方法论、认识论,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使它产生出来的这个大熔炉的种种制约”〔22〕。上述“制约”和“局限”很容易使非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选择之旅刚刚出发时便步入歧路,导致在复杂的模式选择、采借和转换中迷失了“自我”。故在方法论层面:今后我们在考察中国模式研究时, “都必须以建立在各自其前近代基础上的、与欧洲相异的特性为依据”〔23〕。“为了从整体上把握真实的中国,必须放弃欧洲标准等既定的判断依据,放弃历史框架或意识形态等,尽可能深入中国的历史文献。”〔24〕

第二,关于发展模式研究的目标

在20世纪下半叶模式研究极盛之时,绝大多数的发展模式研究者都极力推崇肯定模式的典范性和普适性,以其可模仿复制、可借鉴性为模式建构的目标。在此研究目标下,典范性成为模式研究的核心追求。而到20世纪晚期,伴随着新发展主义“多元发展观”的勃兴以及人类对社会发展复杂性的深刻体认,人们开始重视基于地方性背景的发展模式和规划,而不甚重视那些普适性追求,故当下的发展模式研究,其目标不应以外向的移植输出效应为重点,而应强调其内向性、自我反思性、参照性和建设性。在反思批判中不断地加以完善,并使其发展选择更加全面而协调。如在当下的中国模式研究中,存在着“中国模式肯定论”、“中国模式威胁论”、“中国模式不定论”三种观点。在上述三种观点中,作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其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就是回答‘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变得很重要。就内部来说,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对中国本身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的认识,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不同的社会群体,已经开始从不同的意识形态角度来定义自身的‘中国认同’。种种意识形态的定位,无助于中国认同的确立。中国认同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对‘中国模式’的客观认识之上。如何改进‘中国模式’,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25〕可见,在发展模式的研究中,“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阶段性的相生相依的关系。如果没有坚实的经验研究基础,那么所谓“中国模式”就没有可靠的经验事实依据做支持,只能陷于一般的理论论证和发展理论模式的推导之中,更无法将“经验”提升为“模式”。

第三,关于发展模式研究的田野调查和模式案例研究

如前所述,自20世纪80年代发端的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但在这剧烈变动的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界的研究却严重滞后,而未对这场空前的剧变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导引和解说,尤其是未对中国经验展开扎实的本土案例研究,自然也就难以形成成熟的中观理论解释和总体性理论。早在民国年间,社会学家杨开道即批评那些醉心域外理论而轻视本土经验的做法,提出:“美国社会科学的毛病,是只用本国的材料,而不用外国的材料;中国社会科学的毛病,是只用外国的材料,而不用本国的材料。”〔26〕在这一意义上,当代中国研究一个最为急迫的问题便是将其研究立足、植根本土经验。我们不能把“经验”与“模式”对立起来,而应发现其内在的关联。同时应加大经验研究的力度,并在研究中注意“理论”与“经验”的对话,在理论与经验的往返互动之中,形成对中国当代发展模式的中层理论和总体性认识。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近年来学界常将“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两个命题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发展模式的本土经验依据。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中国经验”的涵义非常广泛: “一是所谓‘经验’,不是仅仅指‘成就’,它也包括‘教训’,包括走过的发展路程的一切特殊经历;二是‘中国经验’不是无所不包、没有选择的发展经历,它特别是指一些具有独特性的新规则;三是‘中国经验’不同于‘中国模式’、 ‘中国奇迹’等概念,它是开放的、包容的、没有定型并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经验,它尊重其他的经验选择,不是作为西方经验的对立面而存在,它也不强调自己的普适性。”〔27〕20世纪晚期,试图建立关于社会变迁的大规模理论的做法,在社会科学体系中已不再受欢迎,社会学家更强调使用社会调查、访谈等方式对社会展开详细而具体的经验研究,用经验与现行的理论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建构。当然,正如美国学者史华兹所言:理解中国经验绝不是试图还原已经消逝了的古代生活样式,而是在与古人的对话中理解古人和自我理解,从而为当下的这一时代寻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

第四,加强比较研究,在多元的比较参照体系中,形成发展模式的理论架构。

从时间上看,关于非西方国家发展模式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的双向互动过程。从学理上看,这种内外相互参照的研究模式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现代中国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在迄今的后发国家现代化的研究中,西方学界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如韦伯的比较宗教社会学中关于中国社会迟发展的种种论断,对中国模式研究的影响甚大。很多研究者将其结论奉若神明,不敢易其一字。但近年有学者从文化自觉的视角重新审视韦伯命题,明显地发现其观点的参照性特质,认为:韦伯的比较宗教社会学研究是单面向的,其目的并不在于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隐秘结构,而是以中国为“他者”,试图更为深刻地凸显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独特性。“当韦伯问道,为何中国或印度或世界其他文化领域未曾产生西方式的理性资本主义时,他只是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从他自己的‘价值关联’出发,来为世界史的既成事实寻求解释。这中间,韦伯念兹在兹的,并不是去诊断其他文化‘欠缺了什么’,以致无法发展出资本主义;他所真正追问的,毋宁是透过文化间可资对照的‘比较点’,系统地检证西方近代以来在经济、政治、法律、科学、技术、艺术乃至建筑与音乐等方面的‘理性化’进展,是否融会成独具风格的‘现代文化’,且具备了普遍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意义和效果。”〔28〕韦伯作为欧洲文明之子,以中、印等国为镜鉴,认识西欧的特殊性。相比之下,国内学界有关中国模式研究的缺憾在于缺乏以中国为主体,以“域外国度”为参照系的传世学术名著,以为镜鉴,故其成果影响不大,行之不远。

〔1〕〔美〕约翰斯顿.人文地理学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4.663.

〔2〕庞元正,丁冬红.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86.

〔3〕许宝强、汪晖选编.发展的幻象〔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89.

〔4〕〔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所知世界的终结——21世纪的社会科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31.

〔5〕〔法〕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58.

〔6〕〔美〕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中文版序.

〔7〕杨豫.比较现代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译者前言.2.

〔8〕〔13〕〔14〕〔美〕西里尔·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5,5,8.

〔9〕谢立中,等.20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2002.195.

〔10〕周穗明.西方新发展主义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3,(5).

〔11〕俞新天.机会与限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条件比较〔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6.

〔12〕何星亮.对传统与现代及其相互间关系的阐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4).

〔15〕〔19〕〔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译林出版社,2006.81-82,81.

〔16〕〔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中文序言.2.

〔17〕〔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1990年序言.2.

〔18〕〔20〕〔波〕彼得·什托姆普卡.默顿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4.

〔21〕〔美〕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三联书店,2001.142-144.

〔22〕〔美〕沃勒斯坦.进退两难的社会科学〔J〕.读书,1998,(2).

〔23〕〔日〕沟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8.

〔24〕王少普.如何重新审视中国——对日本著名汉学家沟口雄三教授的采访〔N〕.文汇报,2007-12-11.

〔25〕郑永年.为什么要提“中国模式”?〔N〕.联合早报,2010-05-04.

〔26〕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杨开道序.

〔27〕李培林.“中国经验”的内涵和基本要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11-10.

〔28〕顾忠华.韦伯学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1-92.

猜你喜欢
非西方发展模式经验
非西方区域主义身份下的上合组织创新:定位、演进与限度
理论观察(2022年8期)2022-05-30 08:40:37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 09:39:46
“非西方”话语分析的新途径
青年生活(2019年8期)2019-09-10 23:55:32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 08:52:36
江西省动漫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51:46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5:20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3:06
非西方弓弦乐器的音乐传统与传承保护
北方音乐(2016年5期)2016-02-03 10:4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