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的价值取向现状研究——以中北大学为例

2013-04-11 23:48:27张鹏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贫困生价值观价值

张鹏娟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所谓贫困生是指在校期间支付学杂费及生活费比较困难或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学生[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收费标准逐年攀升,贫困生的学费支出和生活面临很大困难。在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积极采取应对之策,关心贫困生的物质困难,从经济层面(如助学贷款、助学金、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等)上扶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同时,另一种“贫困现象”(即贫困生价值取向存在偏差的问题)潜存于贫困生群体中而少有人关注。笔者对贫困生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的理论阐述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即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2]

高校贫困生的价值取向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贫困对广大贫困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对贫困生个人的成长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贫穷和磨难能激发贫困生的上进心,使他们更具有责任感和理想信念,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能促进他们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对高尚价值观的追求;另一方面,贫困也给部分贫困生在价值取向的选择上带来负面影响,如功利性、世俗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等,在价值选择上是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因此,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广大贫困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广大的德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一特殊群体在现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一些消极的价值取向。

二、高校贫困生的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自制了贫困生价值取向调查问卷,对中北大学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几个学院的2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其中男生105人,女生85人。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高校贫困生的价值取向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上消极落后,有悖于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理想信仰趋向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单一的思想认识模式正在被多元化的意识内容所取代,其中一些陈腐消极甚至是错误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尚处于思想认识形成期的大学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仰上的迷茫。调查时,在“人生最大幸福”一栏设问中,“入党入团”在依照重要性排序的三列中,均列倒数第一位。“在学习之余,你对什么想得最多”中的“如何获取金钱”一项占人数的23%。总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取向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倾向。

(二)注重金钱实惠,淡化理想追求

调查中,在回答“你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健康”“温暖的家”“金钱”排入前三位;而为社会做贡献,早日加入党团组织分列倒数一至二位。在就业选择上,赚大钱成了最有诱惑力的因素,2/3以上的调查对象把经济收入列为选择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这表明,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目标选择中有一种重眼前轻未来的反理想主义倾向,他们在价值观取向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

(三)恋爱随意现象与过热现象并存

在“确定恋爱关系至少需要多长时间”的调查中,认为需一年的占24.6%;半年的占33.3%;更长一点的占21%。对于“恋爱的结果不一定是婚姻”,7%的人反对,13%的人不太赞成,28%的人有点赞成;42%的人完全赞成。从恋爱的目的、择偶标准上看:认为在高校谈恋爱是“选择伴侣”和“取经”的都为5%;而认为是在“消遣时光”的占30.16%;“为寄托感情”的高达57.84%,需要看今后发展的占6%。谈恋爱为真正选择伴侣的人数占11%,为了慰籍解闷,寄托感情近89%。

(四)关注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

高校贫困生大多数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他们大多数能正视自我社会的权利和义务,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然而由于过分强调自我,部分学生主体意识急剧膨胀,强调个人主义,甚至个别学生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们的全局观念淡薄,对集体利益、班级荣誉、国家大事、社会责任等不特别关注。

(五)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兴起

调查数据表明:88.2%的学生对学习专业能正确评价,认为“专业无好坏之分,只要努力掌握,灵活运用,到社会上就有用武之地。”同时,有些学生从功利角度出发评价专业,认为“热门专业即好专业”为8.1%;“对口单位待遇优厚,可赚大钱即好专业”占25%;“本专业分配方向、趋势及前景有利于个人发展即好专业”占18.5%。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部分同学的价值追求是“唯我”和“功利”的,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背道而驰,表现在他们对待“贫困”问题缺乏“自救”意识,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等、靠、要”思想较重,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不足,甚至极个别“贫困生”,把“贫困”作为资本,四处伸手,不去付出却想获得各种利益。

三、影响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嬗变的因素

由于高校贫困生的价值观正处在形成和变化过程中,他们的价值取向有较多矛盾。笔者将从以下四方面来分析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嬗变的原因。

(一)高校贫困生的自身特点

当前高校贫困生中大部分是“90后”,年龄偏小,经历单纯。短暂的大学生活要处理学习、恋爱、择业、交往、金钱等问题。他们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不断吸收和自我修养的不断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各种需求的变化,但又不能满足这种变化。这种内在需求的变化和满足需求条件的限制,导致了贫困生在价值观形成和变化中的波动。

(二)学校教育与现实的脱节

贫困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但是目前,学校教育仍然存在着教育内容单一,学校教育与现实脱节,没有将理论与社会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等问题。因而,学校教育并不能真正解决贫困生所面临的困惑,并未真正发挥其有效的引导作用。这对于高校贫困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双重效应

从积极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自主化,使贫困生的主体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提高,人生理想更贴近于现实;市场活动的竞争性与优胜劣汰效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干、勇于竞争进取。从消极方面来看,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尺度也会被高校贫困生引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中,甚至会导致拜金主义倾向的出现,使得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产生矛盾,产生了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致使某些贫困生出现消极退缩、悲观厌世的情绪和心态。

(四)社会价值导向的失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网络、报纸等一些大众传媒对经商、发财、高消费等现象和观念进行片面渲染,为“个人主义”和“唯利是图”等不良价值观正名的言论通过多种途径在社会上传播,这些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引导舆论,至关重要。”[3]可见,社会价值导向的失衡对贫困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很大的影响。

四、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路径

价值取向的作用是帮助人们进行价值选择,人的全部激情、意志和活动过程无不服从于一定的价值取向。“目标明确的行为正是在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价值取向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的自觉的、有目的的倾向性的结果。”[4]高校贫困生的价值取向问题不仅关系到自身个体的健康发展和自我完善,更关系到国家、社会、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笔者认为,高校贫困生的价值取向必须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它的内容应该包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教育他们身处逆境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引导他们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勇敢地面对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注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入开展诚信教育

助学贷款作为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令贫困生发愁的学费问题,对稳定其心态、降低焦虑等不良情绪,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据调查,目前很大一部分贫困生不能按时还款,违约现象严重,缺乏诚信。高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理当承担重要责任。为了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高校应该把诚信理论教育与政治思想以及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灌输诚信思想;其次,高校应该注重营造明礼诚信的校园氛围,可以通过广泛宣传,讲座等方式,利用宣传栏、广播站、校报等媒介进行教育;最后还应通过书写贫困生诚信承诺书、建立贫困生信用档案等方式把他们积极地融入到诚信的理论学习中来,以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诚信观念。

(二)实施理想人格教育

要从高校贫困生实际出发,引导他们注重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贫困生只有深刻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远大理想,才不会被贫困压倒,真正作到人穷志不短。为此,一方面要教育他们树立自强自立信念,鼓励贫困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专业学习进行勤工助学、社会兼职,多渠道缓解经济负担,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还应对贫困生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使他们践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加强抗挫折教育

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加强抗挫折教育,引导他们与挫折抗争,培养耐挫折能力。帮助贫困生学会自我接纳,接纳现实、接纳自己,以平常的心态面对贫困,要采取积极的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要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使贫困生能够正确对待失败,在失败后尽快调整好心态,帮助他们从消极价值取向中走出来。

(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宿舍、班级、学生会等群体组织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贫困大学生可以在一系列活动中找到归属感,达到缓解心理压力和提高心理素质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对校风的正面引导,使广大贫困生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中健康成长,要让他们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学会与他人交往,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总之,高校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贫困生克服在价值取向方面消极落后的因素。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宣传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倡导艰苦奋斗、诚实劳动的传统美德和开拓进取、创新务实的时代精神,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在高校贫困生身上实现完美结合和充分体现。

[1]张秀文.内蒙古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9):87.

[2]袁晓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体系重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301.

[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53.

[4][捷]弗·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M].李志林,盛宗范,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171.

猜你喜欢
贫困生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