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业,崔建利
(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是说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的。只有真正弄清楚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才能摆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位置,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充分发挥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巨大作用。本文主要立足于传统文化自身的延续发展以及对高校发挥的作用,来诠释其价值。
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人类生存状态。同样,和谐校园也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从整体上看,大学校园文化整体处于和谐状态,但又存在一些偏差:学生的价值观有所扭曲,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侵蚀着大学生的灵魂;校园诚信有下滑的趋势;对外来文化盲目接受,以及网络文化横扫大学生;师生关系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而中国传统文化在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则起着积极作用。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所谓校园物质文化就是显性的涵容着校园的一切物化的总称,包括自然环境、校园建筑、校园规划格调、文化传播以及绿化等等。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的首要门户,是彰显大学精神的第一使者,它具有隐性的教育功能,能够给大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成就感等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一个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吸引着大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古代孔子就认为,物质环境对人的成才具有熏陶的作用,他身体力行优化教育环境,培养出七十二贤能。荀子也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应该积极地把传统文化的因子渗透其中。通过对校园的建筑等进行传统文化般的设置、通过广播以及宣传栏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传统文化底蕴,使大学的无形文化与有形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大学生通过可见、可读、可感的文化去激发自己的斗志,从而起到增强自信、努力进取的作用。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政治伦理型文化,它强调人的精神的提升是它独具魅力的法宝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在给人精神享受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告诉人们怎么做人。具体到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主张“内圣外王”,人们在提升自己道德境界的同时还必须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仁爱”,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关心,而在义利矛盾时,要以义为上,这样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使大学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要人们永远自强不息,在成功面前要戒骄戒躁,在失败面前要愈挫愈勇,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智,在青春期能够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情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爱国者主义等都对大学生产生着很重要的影响。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行为方式的展现。一个老师或学生的行为表现代表了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与学校水平。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修身”。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通过严格的自律自省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建立道德自我,最后再外化为道德实践,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儒家所提倡的“三纲领“与“八条目”就是这样道德修养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修身学说对大学师生有重要的影响。对大学教师来说,其行为举止会给学生最具感染力与说服力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率先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在超越自我的同时,践行道德规范,这样就把握了自己在教育中的主动权,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且对自己教学事业的成熟起到重大作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通过学习并践行传统文化,在提高自己道德修养与具备判断事物能力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举止以及道德理想,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与学习中能够不断进取、努力开拓,争取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居于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通过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保证社会统治秩序,而且它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以及审美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德育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加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第一,儒家的理想人格教育对于高校德育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是一种刚健自强、积极进取的人格”[2]。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人格平等的独立人格思想相比,人格的价值远远高于世间富贵的价值。”[3]有人认为,中国的理想人格具有更多的他人因素。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哲学基础与价值不同,但用君子人格来表示自己追求的理想人格却具有一致之处。而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对君子的阐释更被世人所接受,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以追求圣贤为人格的追求目标。对统治者来说,是以至王为追求目标与行为规范的;而对于其他人来说,以贤为追求目标与行为规范。从本质与终极目标来看,儒家的君子人格在于追求贤而不在圣。所谓贤人也即有德之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追求物质利益成为道德滑坡的重要表现之一。在追逐利益过程中,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忘记了自己还有更高的人生追求而沦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忠实崇拜者。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借鉴君子人格这一财富,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作用,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
第二,道家的个性自由教育对于高校德育现代人格培育具有重大意义。在道家看来,人们的欲望太多是人类社会不和谐的源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道家进而认为,“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四十六章)。道家对于人生的基本态度就是“无为无不为”。老子要求人们无私无欲,不与人争,精神不为外界所累,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人性的纯洁。庄子认为,仁义礼智以及人内心的欲望是与人的自然本性根本对立的,都是桎梏人心的枷锁。因而,他要求人们从种种束缚中摆脱出来,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庄子要人们以“不动心”的态度对待人生机遇,以保证人的自然本性不致扭曲。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人格都是与别人有所不同的。高校的传统德育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按照整齐划一的方法去教育,不利于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大学生群体逐渐由“80后”进入“90后”,追求个性、与众不同是他们所谓“潮”的目标之一,所以,过去那种传统教育不仅失去时效性,而且会让新生代大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们必须把传统文化中道家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与德育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具备健全人格的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合格人才。
第三,墨家兼爱利人的群体观念对高校集体主义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在诸子百家中,墨家是儒家最大的劲敌,墨家也是第一个用理论形式系统地提出功利主义原则的学派。墨子主张“爱人”与“利人”并行,以“兼相爱”与“交相利”为原则。所谓兼爱,就是要给人们以实际利益。与儒家相比,墨子所主张的兼爱是无等差之爱,他要求人们“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同时,墨家的义与儒家的义的内涵也截然不同。儒家的义与礼相联系,而墨家的义与利相联系,义利相通。同时,儒家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要节俭,生活要平均。值得注意的是,墨子要将以利为原则的热爱精神泽被天下,是以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为考虑基点的,并且最终是以共享实惠、整个天下安宁无事为目的。他要求整个民族人人相亲相爱,相互给予实际利益,以达到社会的和谐,这是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利益的诱导下,个人主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墨家的平等、节俭、尚贤、群体意识为高校集体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思想养料,从而为教育人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未来而努力进取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四,法家的法治观念对高校德育的法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法家,顾名思义就是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以及家庭等。法家重视法治的观点有两大特色:一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理想。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韩非指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法家代表人物对于自己所提倡的这种理论是身体力行的,即使君主触犯法律,也会受到相应惩罚。法家的处世态度是:遵守法令与纪律;不靠他人庇护而生活;以自己的力量争得人生地位,实现个体价值;积极入世,奋勇进取,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大学生依法行事是高校德育的应有之责。高校德育要借鉴法家法治精神,为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起到启航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现代化以及价值普世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国际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中国要想在世界的竞争大潮中维持英姿飒爽的姿态,就必须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合格人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以及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思想境界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笔者从儒家思想的四大观点来加以论证:一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儒家以仁爱为核心而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许,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用仁爱之心去对待别人,内心即可以达到坦荡的境界。对于大学生,仁爱之心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是一纸空文。二是忧患意识。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紧张空气的大环境之中,忧患意识对大学生尤为重要。大学生不仅要充分地具备竞争意识,而且能做到为国家发展、人类发展去深思熟虑。三是中庸意识。儒家的中庸意识告诉我们,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要适可而止,否则过犹不及。今天的大学生由于处在青春躁动期,其性情本来就不稳定,看待问题缺乏全面性,如果遇上挫折或者压力就很容易走极端。中庸意识显然为一剂良药。四是爱国主义精神与献身精神。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相对和平的世界,中国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战争自然罕见,但自然界却给中国带来了影响。如汶川地震、南方洪涝都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此时,需要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积极为祖国做贡献,需要大学生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工作。因此,大学生是否具有爱国精神就显得很重要,而传统文化足可以为这方面的教育提供源头活水。
第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智慧与能力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就是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延续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各种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的精华与面对挫折时的法宝。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跟古人对话,在再现历史的同时,能够深刻体会各思想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智慧。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具备海纳百川的特点。这就要求当今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能够融汇古今、结合中西,对各种文化以及知识进行扬弃。在此基础上,大学生还能够在学习传统文化基础上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能以独特的视角对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提出真知灼见,在提升自己思考问题能力的时候也增强了个人生存的智慧。
第三,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市场经济充斥着每一个角落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面临着世俗化倾向。在何为美的问题上,大学生的回答参差不齐。养育了华夏儿女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的培养起着重大作用。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中国美好江山的真实写照,而且也渲染出中国文人的内心体验,它们以极大的人格力量去感化人,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提高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在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找到一片独属自己的宁静的辽阔的精神家园。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2]黄见海.也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J].国内哲学动态,1986(11):67.
[3]张岱年.中国哲学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J].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