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中的作用*

2013-04-11 23:48:27张永光李建权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课实效性

张永光,李建权

(太原科技大学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24)

近年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话题。教学实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共性问题,但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典型问题。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根本说就是能否达到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培养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的目标。

在展开整个论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内涵及其所指有所讨论。刘文革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界定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1]这个定义,正如作者所说的,“这一界定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1]这个定义对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研究和解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一定要首先弄清我们要达到的教学实效性是什么,否则就是空发议论,无的放矢。查阅众多研究成果,事实上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明确的。绝大多数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问题描述成是学生不积极、课堂不活跃等状况。这些问题固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问题,但仅仅认识到这一点,实际上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问题降到了一个普通的水平,即实际上是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标准。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的精神,笔者对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内涵的理解是:从根本上、长远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从当前出发,就是如[2005]5号文件所指:“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就是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能不能达到如上目标。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问题,学生听课不积极是问题的表象,如上目标的实现才是问题的根本。

根据上面的分析,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就不是简单的教师知识传授的怎样、学生知识掌握的怎样、学生爱听不爱听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学生是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知识问题;而是通过学习,学生是否养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是否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顾海良教授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着眼点不在于培养一种学科的知识结构,而在于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学习达到育德的目的”[2]。当然,这个结果也是很难衡量的,但它确确实实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在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考核环节时指出,重点是要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至此,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问题应该是已经很明确了,这就是,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根本地就是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正是基于该课程的重大使命和高标准,我们提出了必须充分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中的作用问题。

第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关键是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一门课程,既具有科学的一般特征,更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因此,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中的作用,既要从一般的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来把握,更要从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学活动即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普及的意义上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就在于,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从知识的层次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师生共同活动,要在能力上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世界观上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具有双重的使命和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现上述使命,增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关键是发挥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并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证地统一起来。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它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在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中,教师的教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学起着主体作用。所谓主导,是指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事物或者功能。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激励和鼓舞的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就在于引导转化:一是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真知;二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思想、观点和信念;三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和才能。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控制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在这个矛盾体系中,教师的主导方面处于矛盾的主要地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所指出的,“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6]。

因此,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关键是如何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在实践中发挥这种作用。无论是教社政[2005]5号,还是教社科[2008]5号文件,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发挥,关键就是如何有效地做好“宣讲者”“传播者”“指导者和引路人”。这样,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不仅仅是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的问题,更要求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起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应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从思想上解决“真想还是假想”的问题。

我们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知识要求。学识渊博,学富五车,这是教师教学的首要前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不仅要具备前人积累起来的传统知识,更要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所以,要教好学生,教师必须有更丰富的知识、更宽阔的眼界、更高更新的创造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起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就要博览群书,不仅要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读原著、读经典,了解本学科最新动态和前沿成果,还要读史学、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更为重要的是,要向社会学习,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精神养料,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观察社会,通过自己的、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人际交往,通过新闻媒体,获取生动的材料,供教学之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科研能力,通过科学研究使知识得到融会贯通,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生动活泼。当然,教师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以知识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以知识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只关注教学内容或方法是否吸引学生,而不关心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学的评价标准以知识内容为准,而不是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改变和提高为评价标准。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拥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却是我们讨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唯物主义前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做马克思主义者的要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区别于其他任何教育工作者的特殊要求,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高标准和最高要求。教社政[2005]5号和教社科[2008]5号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职资格准入提出了高要求:“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些要求实际上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现提供了最高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承担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大使命,所以很有必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要求。怎样才算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是什么?连家轩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一贯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在实践中牢固树立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人。”[3]柯尔施在《我为什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文中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实质说来,是一个‘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求他们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把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灌输给大学生,使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各种本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学习做马克思主义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坚持党性原则,要以当事人的态度宣传马克思主义,谨言慎行;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出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事实来说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解决他们思想、生活、人生等实际问题中,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思想上真正解决“真想还是假想”的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时,曾提出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是“真想还是假想”的问题。他指出:“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想得厉害一点,还是差一点?你如果是假想,或者想得差一点,那就打击农业、轻工业,对它们少投点资。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5]照此,我们也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真想还是假想”,是“想得厉害一点,还是差一点?”在笔者看来,只要是“真想”,只要是“想得厉害一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问题完全能够解决。实际上,这是从思想上、态度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要求。这种“真想”,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全身心地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实践中;要全方位地掌握整个教育教学现状,深入调查研究教师自身方面存在的不足,深入调查分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及其成因,深入了解社会变迁中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状况;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要讲原则、讲政治,不能为了迎合学生而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标准,更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庸俗化。

[1]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27.

[2]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6.

[3]连家轩.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EB/OL].光明网·理论频道.

[4]梁树发.共产党人要做马克思主义者——写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课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学习月刊(2016年14期)2016-07-11 01:54:44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