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楠
(山东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山东 济南 250014)
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再思考
江小楠
(山东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山东 济南 250014)
教育部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但由于各学校在师资、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多元化教学方面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当前高校努力进行分级教学、模块教学、专业英语等多元化英语教学改革尝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分级教学
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已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时期,发展的方向是个性化和多元化[1],多元化英语教学已成为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再梳理,分析影响多元化教学进程的障碍,探索推进多元化教学的现实途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各领域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对相关人员英语技能的实用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例如,将来从事外贸、旅游职业的人员,需要与外国人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因而对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会非常高;从事科研、机械制造工作的人员,需要查阅大量的外文资料来撰写论文或进行技术改造,因而对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会比较高;从事艺术创作、文化交流的人员,需要将优秀文化作品翻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去,因而对英语翻译能力的要求更高。在这一背景下,以往那种坚持“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英语技能“齐步走”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高校学生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开展多元化教学,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何谓多元化英语教学?一种是广义上的概念,指英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品德教育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种是狭义上的概念,指尊重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多元化需求,在教学模式上不能搞一刀切,而是积极开展个性化、多元化教学,增强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水平。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并无实质上的差异,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和范围来探讨多元化英语教学。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对英语教学多元化采狭义上的概念,强调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不再沿袭原来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不再对各项英语技能实行均衡训练,而改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当前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自身爱好,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2007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在这一背景下,部分学校就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元化模式进行了探索,通过开展英语模块教学、网络平台教学等方式,分类别、有侧重的开展多元化英语教学,收到了较好效果。但总的来看,多元化英语教学在大部分高校进展缓慢,它们受传统教学理念以及师资、教材等因素的影响,在多元化教学方面一直没有实质性突破,教学安排和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学习和就业形势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我国深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障碍。
不可否认,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师资、教材、教学场馆、教学设备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需要统筹策划,协调推进。但是,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应成为拖延教学改革的理由,推进多元化教学并不一定要求硬件、软件设施都比较完备,关键是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上要做到多元化,尊重学生在英语学习及运用方面的多样需求、多元发展,在现有条件下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学习平台,使其能够根据自身英语基础和爱好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
按照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应再针对所有学生制定统一的学习目标,而是尊重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语言技能、综合运用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具体来讲,英语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适应学生英语基础存在较大差异的客观实际,在教学上安排不同的内容和进度,满足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不同层次的需求。二是尊重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不同兴趣和需求,分别组织开展相应的英语模块教学,使学生有侧重、有重点的提高某些特定方面的英语技能,避免出现花费太多的时间、实际上哪一项技能也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的现象。三是适应不同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不同需求,积极开展专业英语教学,更好地为其专业学习研究提供服务。
多元化英语教学具有多维度、开放型、个性化、协助化、平等性等特点[2],这就决定了在具体操作模式上也不应整齐划一,全国一个标准。实践中,各学校整体实力不同,特别是在英语教学师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有计划、分步骤的分类推进多元化教学。从基本的框架体系来讲,多元化英语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基本的操作模式,各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推进。
(一)分级教学——开展多元化教学的基础。目前,很多高校都实行了英语分级教学,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快、中、慢等几类不同进度的教学班级,分别适用不同的教材,安排快慢适宜的教学进度。在分级教学模式下,可以改变过去所有学生一套教材、一个进度、一样考评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由于分级教学具体操作相对比较简单,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分级教学,为实现多元化教学打下较好基础,于此不再赘述。
(二)模块教学——开展多元化教学的核心。英语分级教学虽然从面上解决了过去在英语教学模式上简单“一刀切”的问题,但即使同一进度的班级内部,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兴趣和侧重点并不完全一致,其多元化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为此,一些高校引入了模块化英语教学,把英语知识体系划分为听说读写译等若干个教学模块,分别对各个主题教学内容组织系统教学。模块化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英语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使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侧重发展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语言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
目前,英语模块教学还没有在各高等院校全面推广。随着用人单位对学生英语实用技能要求的日益提高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实施英语模块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实践中,模块教学可以和分级教学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单独实施,在课时安排上可以开设独立的必修课,也可以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来推进。学校一方面要对现有师资力量进行分工整合,根据模块教学任务设置若干个教研机构,分别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教学班级,提高模块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专业英语教学——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延伸。如果说通过分级和分模块教学解决了多元化英语教学的基本问题,那么专业英语教学则可以将多元化英语教学向纵深推进。随着社会经济各领域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对相关人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每年毕业生招聘会上,留给在校大学生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一些外商外企认为在校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较差[3],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在这一背景下,高等院校应积极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积极开展专业英语教学。
目前,只有少数院校在部分专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大部分学校都受教材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尚未着手专业英语教学。笔者认为,在专业英语教学上既不能不顾实际,过于理想化,也不能畏手畏脚,举步不前。至于具体操作方式,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可以开设独立的专业英语课,暂时不具备独立开课条件的学校也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教师可以在日常英语课堂上以专业学科内容为依托,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进行专业英语技能的训练,例如每天让学生围绕某一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作Duty Report,组织学生对专业研究资料进行翻译等;也可以积极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分类设置一些专业英语自学课程,作为专业英语教学的补充教学手段,满足学生在英语学习与应用方面的多元化需求。
虽然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高校应对英语教学开展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但目前很多高校评价方式仍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即使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也并未有实质性突破,评价主体、评价形式、评价内容过于单一。在当前形势下,英语考试就成绩论成绩的时代已经过去,要实现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目标,必须建立配套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考核评价的多元化,至少应做到三个层面的转变。
(一)考核理念的转变。长期以来,以闭卷为主的英语考试成为衡量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标志,也是很多高校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手段。一些教师对待英语考试的态度也过于简单化,仅仅是就成绩排名次,少数也会做一些试卷分析,但真正能够深入剖析并据以改进教学的少之又少。对于不少学生而言,英语考试已经成为他们英语学习的一项负担,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基本上是考什么学什么,英语运用水平的提高收效甚微。按照英语考评多元化的要求,考核的目的不应局限于对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掌握和评价,更主要的是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真实状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只有这种考核理念的转变,才能不再让考核成为学生的一项负担,而是让考核本身成为其英语运用的一次实践和体验,增强其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反馈与互动机制。
(二)考核形式的转变。与英语分级教学、模块教学、专业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相适应,多元化评价体系也应随之建立。这里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考核,这主要是针对分级教学而言的,即根据快、中、慢班不同的教学进度和要求,分别设计安排相应的英语考试。其次是划分不同阶段进行考核,不再实行传统的期末考试一张卷,而是真正引入过程性评价,根据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等对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三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不再局限于以往以闭卷考试为主的做法,而是灵活运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网络测评等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对学生的考核。
(三)考核内容的转变。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去很多高校在英语考核内容上,主要是知识点的考核,包括教材中涉及的重点词汇、语法、句子等,而忽略了学生英语实用技能的考核,造成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较差。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4]。在多元化英语教学模式下,考核评价应突出实践性,在考核内容上尽量选取实际工作和交流中经常运用的实用技能,使考试更贴近实际生活,例如在口语模块考试时,可以模拟某些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交流沟通;在翻译模块考试时,可以选取一封中外企业业务往来信函让学生进行翻译,使其英语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1]蔡基刚.从统一性和规范性到个性化和多元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2]马晓华.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
[3]王蕾.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2).
[4]梁爱民、周丽丽.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5).
(责任编辑:马银华)
H319
A
1008—6153(2013)06—0129—03
2013-09-09
江小楠(1979-),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山东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