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下流散身份的构建
——论石黑一雄国际化写作主题

2013-04-11 09:11:23李厥云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黑一雄叙述者移民

李厥云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多元文化下流散身份的构建
——论石黑一雄国际化写作主题

李厥云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当代移民作家群体,比如石黑一雄、奈保尔、萨尔曼·拉什迪和提摩西·默等,试图展现源自异域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经历,刻画移民群体因孤独、失落和身份危机而面对的精神困境。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通过其国际化写作主题和卓越的叙事技巧,描述了移民群体遭受的文化身份困境,流露出他对文化或种族冲突因素的人文主义关怀。

后殖民主义;流散文学;认同危机;国际化写作

二战后帝国主义日渐式微以及非殖民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强烈地影响了当代英国作家群体。很多作家深感读者群意识到英国正日益沦为偏安于欧洲一隅的岛国并开始痴迷于大英帝国之外的异域风情。因为民族身份和文化价值观日渐趋同,往昔拘泥于世界一隅的传统和文明随之让位于异域情缘、文化冲突和民族极端主义传统,并将最终促使普遍的人文情怀摆脱地方主义的束缚。简言之,英国文学中出现的新国际主义趋向与全球范围内后殖民主义和多元文化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促使当代移民作家群体更加关注他们的母国或自身的移民经历。战后移民潮的涌现预示了种族和文化的多文化历程,并导致了“旧的民族主义的瓦解,后帝国主义的世界观的构建,和一个崭新的英格兰”(King,2008:225)。

由于新的移民不断的涌入,他们展现的异域文化与价值传统导致并形成了一个新颖并更加多元化的社会。然而,不管他们多么完美地掌握了英语及其文化传统,英国尚未准备好来接纳他们,并且“已经察觉到一种被剥夺感并开始意识到来自不同肤色的竞争”(King,2008:17)。例如,奈保尔曾在小说《抵达之谜》(1987)中将住宅称为一种身份认同的文化象征,致使主人公深感无家可归并竭力地建造自己的房子而拥有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容身之所。而斯图尔特·霍尔在多本著作中阐释了“他对西印度群岛移民的身份认同以及对他们在英国遭受的问题和经历的关注”(King,2008:19),并宣称一个面向少数族裔和移民的崭新的、多元文化的英国已经开始形成。

然而,令作家棘手的是他们将如何回应源于文学传统和文化市场的读者欣赏品味的改变。近几十年来,英国小说创作已经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向,预示着人们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向多元文化图示的构建和跨文化融合的前景。而当代移民作家群不同程度地受益于此类多元化的种族和文化的全景图。

融入英国主流文化对于许多移居英国的移民作家来说已经不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而关于第三世界、英联邦和英国的外来移民的创作主题已开始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因此,石黑一雄、拉什迪和提摩西·默等作家开始构建英国当代文学中新的流散文学全景图。此类作家在其创作中展现了非连续性却日趋移民化和多元化的英国正在形成的图景,而不是追随现代主义传统继续仰视英国本土文化。而这一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并存的趋势进一步促成了以异域文化为图景或焦点的移民小说的流行。

移民作家也许同样以某一特定读者群为作品的受众目标,但此类作品的真正读者视野却日益国际化并组成了不可调和的、散漫的粉丝群体。而奈保尔作品在加勒比海诸岛与英美读者群之间的不同接受度似乎证实了这一问题,尽管他一向被称作国际化主题和写作技巧的典范。况且,拉什迪将小说《撒旦诗篇》(1988)中主人公穆罕默德描绘为讽刺性形象,而许多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却将其视为对他们宗教的亵渎。虽然此类作品都曾努力将受众定位于接受普世价值观的理想读者群。因此,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群来说,移民文学作品似乎难以取得相同的认同度,尽管其不同程度地展现出国际化的创作目的和艺术特色。

换言之,文化身份应该是建立在个人对自身欲求和权利的满足之上的,尽管其可能外在表现为性别、社会阶层和两性关系方面。身份认同因为某些现实社会的窘境而变得愈加棘手,却不可避免地需要依赖于文化政治因素而获得认可,进一步证明了“身份认同的冲突和瓦解对人的发展来说与其确认和巩固一样都至关重要—而后者曾频繁地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以至于人们需要强烈反驳这一建立于最为反动的动机之上的身份认同的历史必要性”(Riley,2000:10)。简言之,后殖民主义包含着一系列涉及前殖民地文化传统以及它们与宗主国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批评策略。弗吕埃曾言,石黑一雄大多数作品的叙述者“让我们理解感情—经常是丑陋的,如果不总是那么强烈的话—传达了某种令人难以感到舒心的人性,却在非人性的、集体的‘我们’的语境之下似乎总要‘我’的个人意识”(Fluet,2007:285)。

作为外来移民,流散作家群不同程度地关注文化标志或身份以及跨种族文化冲突,开始逐渐形成艺术创作的新国际主义。然而,早期移民文学关注的焦点却主要集中在理想化的故土或昔日时光、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或焦虑以及建立新的生活或世界的拙劣的企图。正如潘卡基所解释的那样,在英国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题材,努力“展现他们迥异的生活;殖民地居民在旧的帝国中心妄图重塑新的生活以摆脱令人焦虑不堪的各种现实因素”(Naipaul, 2002:8)。移民文学,作为社会现实的反映,描绘了移民群体的文化家园以及往昔牢不可破的身份认同的分崩离析,却出乎意料地将英国转变为更为多元化和多种族的文化杂交的社会。村上春树曾言,“石黑一雄的头脑塑造于英国,但他的思想却形成于日本”(Shaffer,1998:40)。

鉴于文化身份对群体的社会欲求的依赖,移民作家不得不针对性别、阶层和性欲而提供某种理解我们文化的主体性与社会结构和习俗的纽带。面对着他们特定的文化窘境,移民群体又不得不依赖于特定的政治和文化归属而满足他们对身份认同的诉求,从而证明了“无论何时何地个人或社群对想象的类似性的渴求;个人或群体,以及继续保持自己身份认同而非成为其他人或东西的意愿”(Bennett et al., 2005:172)。而石黑一雄的小说创作通常被认为代表着当今社会和文化的趋向,并在亚裔流散文学和比较文学中反响剧烈。自创作伊始,他就总是被归类于国际主义创作的典范,并经常与奈保尔和拉什迪等移民作家相提并论。实际上,当今移民群体的创作为多元文化的英国主流文学的发展贡献了新的、非盎格鲁-撒克逊的音符与旋律。

然而,文化偏见和歧视却助长了人们之间心理和精神隔阂,尽管通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世界的物质距离。石黑一雄为读者展现了一系列备受压抑和自我欺骗的叙述者,“他或她讲述的对事件的感知、解释和评价并未与隐含的作者观点相吻合,而这正是作者期望谨慎的读者去察觉的东西”(Shaffer, 1998:8)。由于深受詹姆士或卡夫卡式的心理现实主义的影响,他的小说在情感的刻画方面呈现出作者处理双重心理视角的创作技巧:主观叙述者感受到的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物对主人公叙述视角的颠覆性评估。因为文中叙述者对历史与社会现实的主观性陈述以及隐含作者对此不置可否的评价,读者被置于莫衷一是的魔幻状态,不知事件的发生究竟源于事实逻辑还是自然神力。事实上,石黑一雄的小说主人公都倾向于重塑他们往昔的记忆而努力去“掩饰无法忍受的昔日耻辱”。他的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激发了读者的恐惧与忏悔之情,或者说是某种源自陌生的或非道德的历史事件的“神秘”情绪。

石黑一雄自创作伊始以日本作为小说主题,并声称他将成为一名国际主义作家。鉴于他的东方文化背景,他使自己与那些只对日本一知半解却创作此类充满异域色彩的西方作家区分开来,而不仅仅成为日本文化素材的提供者。因此,他不仅希望自由地展现东方,尤其是日本的形象,还要实现国际化写作以反映当前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全景。石黑一雄曾坦言,他的小说被读者迅速接纳乃至名声鹊起完全归功于他的移民身份以及出版市场对新国际主义小说的极大需求。

作为著名国际主义作家,石黑一雄自创作伊始即关注历史语境下的个人情感,尤其是故土日本那令其备受压抑的历史传统和意识形态。他曾竭力“想弄清楚我的被认可是否是源于我的日本文化媒介身份……人们能否仅仅是将我视为一名小说家,而非一名日裔作家”(Bernstein,1994:16)。因此,石黑一雄宁愿视他的作品为人类经历国际化视角的提供者,并称之为作者孜孜以求的创作理想。然而,他的双重文化背景身份终究造成了不同文化间的隔阂以及小说主人公们困境丛生的身份认同。

由于故土文化的影响,石黑一雄不断审视他的小说主人公面临的尴尬境地,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大多数作品的伤感源于作者文化潜移与错位的经历”(Sim,2010:14)。作者曾声称,小说的写作过程恰如某种抚慰或补偿,缓解“悔恨或哀思……我对故土日本强烈的情感依恋”(Shaffer and Wong,2008: 116),反映了他的英国和日本文化背景下的双重精神遗产。简言之,小说的怀旧机制或者“回忆、沉思和想象”的心理现实象征了作者由于文化身份的犹疑和困惑而承受的创伤或失落。尽管他的前两部小说,尤其是《浮世画家》(1986)充斥着“传统东方式的敏锐与审慎”(Morton,1986:19),石黑一雄仍致力于创作探讨人性价值的国际主义小说,而非苛求“读者需了解东方以理解他的小说”(Morton,1986:19),甚至抱怨“人们并未关注小说的思想性,而只是视其为某种充满异域风情的小东西”(Shaffer and Wong, 2008:49)。因此,要领悟他的作品的深意,读者需要自我反思式的视角来审视不同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通过重塑个人的历史,石黑一雄展现了重要历史事件如何影响个体并使人们直面困窘的现况或未来。但作者并未仅仅沉浸于具有欧洲历史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手法,还运用了弗洛伊德式的现代心理学技巧。尽管他的早期小说刻画了典型的日本人物形象,但石黑一雄促进了多元文化小说写作的产生与发展。也就是说,他的小说人物形象为读者提供了某种非客观的或外在的视角,而是一系列心理的内在图像,完全受制于主人公自身的心理逻辑或情感机制。比如,班克斯,小说《上海孤儿》(2000)的主人公,宣称多年之后他的父母仍被囚禁于上海某处,而他必须立刻拯救以求阻止迫在眉睫的二战的爆发并挽回分崩离析的人类文明。简言之,班克斯等人总是试图回避正视历史事件的阴暗面,而回忆机制则成为个体摆脱威胁他们身份构建的历史与过去的自我保护策略。而小说中变动不居的回忆手法恰似人们对逝去年华的某种追忆,亦或是马塞尔·普鲁斯特梦幻般意识流的再现。如同小说《长日留痕》(1989)一样,《上海孤儿》也是一部主人公试图重塑历史事件以构建个体身份认同的小说,而这位超然于世俗之外的叙述者、著名的侦探同样“开始时比较理智,而后逐渐精神恍惚……叙述者如此不可信任”(Shaffer,1998:4)。

因此,石黑一雄自身的身份认同或多或少地展现在他的小说的国际化主题,进一步证明了移民群体新文化身份的构建必须抵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和种族偏见才能完全实现新时代下流散身份的重塑。通过融合公共与个人的历史记忆,石黑一雄的作品反映了文化身份研究方面的新国际主义视野,体现了身份认同的文化独创性和意识形态的偏狭性。然而,他的小说避免了奈保尔般针对故土的偏见,减弱了些许拉什迪般的刻薄,也许还有提摩西·默的怜悯之情。简言之,他的小说的语境既虚幻却又普遍存在,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可以属于任何国家的文化范畴。鉴于他对历史或意识形态现实的深切观察,石黑一雄致力于“利用英国历史或日本历史来展现某些我一直魂萦梦绕的东西”(Shaffer and Wong, 2008:58),努力探索小说叙述者精神或心理的身份发展历程,以期对当代移民群体的新型文化身份的构建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1]Bennett,T.,Lawrence Grossberg and Meaghan Morris.Eds.NewKeywords:ARevisedVocabularyofCultureand Society,Oxford:Blackwell,2005.

[2]Bernstein,M.ForegoneConclusions:AgainstApocalyptic Histor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3]Fluet,Lisa.“Ishiguro's Unknown Communities”, Novel:AForumonFiction,40(3),2007,.

[4]King,B.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EnglishLiterature.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 Press,2008.

[5]Morton,K.“AftertheWarWasLost”,NewYorkTimes, 8June,1986.

[6]Naipaul,V.S.TheWriterandtheWorld,NewYork: KnopfGroup,2002.

[7]Riley,D.The Words of Selves:Identification, Solidarity,Irony.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8]Shaffer,B.UnderstandingKazuoIshiguro,Columbia,SC:UniversityofSouthCarolinaPress,1998.

[9]Shaffer,B.W.andC.F.Wong(eds).Conversations withKazuoIshiguro,Jackson,MS:UniversityPressofMississippi,2008.

[10]Sim,Wai-chew.Kazuo Ishiguro,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0.

(责任编辑:马银华)

I313.074

A

1008—6153(2013)06—0169—03

2013-09-24

李厥云(1979-),男,山东济南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黑一雄叙述者移民
石黑一雄《莫失莫忘》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情结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石黑一雄的诺贝尔获奖演说(下)
认与逃的辩证法——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内心世界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签证移民
侨园(2016年8期)2017-01-15 13: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