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学的现代参鉴价值*

2013-04-11 17:13陆建猷
社会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私家藏书家庭

陆建猷

中国家庭生活空间洋溢着民族理性特质的“家学”,春秋时期至近现代,中国家庭持续着私家藏书、家庭授读、家教训育、家风传续、家族世谱的家庭文化事象,这一文化事象反映着先辈对代际成员的勖诫前企,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家庭成员的社会良知与责任意识。史实表明:幼年时接受仁爱、正义、礼节、智慧、诚信的教育,给未来社会人的责任践履奠定了善道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家学是家庭生活单元的恒常需求。无论当代社会怎样转型、家庭怎样变迁、当代社会生活多元价值观念怎样纷呈,家庭的文明昌盛与品质诉求,都是每个家庭永恒不变的追求。

随着家庭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网络媒体参与,现实家庭逐渐缺失了传统家学文化的情趣要素、伦理要素、理性要素,导致了家庭品味的流俗化。本世纪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步入婚育阶段,中国特有的“421家庭”模式,使得代际成员与独生子女受诸多问题所困扰。中国家庭文化怎样依缘与建设,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时代性课题。

中国传统家学以家庭品格为取向而标示与学校教育及社会教化相区别的特性。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诉求的是社会公共价值;而家学的旨趣,则是陶冶子孙性格情操与铸造家庭品格。家学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也有共同之处,它培养的仍然是社会人,却是在社会成员幼小之时即行家教,使用蒙学读物、经典名语、家风箴言为教材,造就后代适应社会而支持家国的价值观念,循循善诱其与未来社会公义接轨,因而担当着培育民族精神的第一步。“养不教,父之过”是家教人生的第一规避之事;优良的家第门风,令人称羡并载入史册;家学独特的教养成就,可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媲优。

中国历史上的家庭,重视代际成员立身为人品格的形成,私家藏书与子孙读书,是家庭精神生活的第一文化之事;家教子孙与家训勖勉,是家庭的第一价值观念;谱牒世系与崇尚光荣,是保持优良家风的第一规约。一门风雅,令人称羡!所以,历代留下了优秀的“家学”事迹而深长地示教后人,而辱没门庭的不伦不类之行,成为家庭规避的大忌。今天的家庭是传统家庭的持续发展,因此传统的优秀价值对于今天仍有参鉴的意义。

二、家学文化的历史生成

家学之“家”是由婚姻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中华传统社会重视家庭品格培养,将“家庭”看成与“邦国”相待的社会根本性实体。中国历史文化将家分作多个层面看待:一是泛论意义上的家。先是居所之家,继而是婚姻血缘关系之家。二是耕作劳民之家。农业生活与宗法体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结构,因此有了别于贵族宗法的耕作劳民之家。三是宗法的诸侯大夫之家。《史记·世家》以传记体叙述世袭封国诸侯大夫的家族:“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四是三代中后期起的“四民”之家。三代中后期起,中国社会生活里的家庭,受社会分工影响而细划为士农工商,即“四民”社会阶层。“四民”划分表明了社会生活主体的平民阶层增加,而平民阶层的文化价值追求促生了家学质素的先后产生和发展。

社会分工导致家庭差别是家学文化生成的第一动因。三代初期的社会,以耕作劳民的物质生产与诸侯大夫的政治活动体现其初朴分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①《诸子集成》第7册《淮南子·齐俗训》,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72页。社会劳动主体处于渔、木、牧、农的初朴状况,社会政治主体也仅处于“导”的初朴水准。三代中期起的社会生活,主体间际有了调节利益关系与维护人际共同体常态的规制准则:“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礼记·礼运》)“肥”指表个人、家庭、邦国、社会践行规则的理性健全。社会生活多元主体做到各循其则,社会生活运行的秩序就会大顺。处于官民二元主体分工的社会,文物典章尽为官方掌握,耕作劳民只有疏远于教育文化了。在王官贵族主享学校教育的条件下,平民人群何以实现自身与文化的切合呢?士、农、工、商同业州处的生活劳作,形成了同业社会人群的相对集聚,使社会生活的业界产生内在文化诉求,由此促生了家庭精神生活中“父兄之教”的家学文化动因。

文献书籍收藏是家学文化生成的第二动因。家学文化依赖于公私文献书籍收藏的文本支持。历史上的文献书籍收藏呈现多元主体并行的格局,他们是皇室藏书、朝廷中央藏书、地方官府藏书、民众私家藏书。官家公藏中的皇家收藏和中央收藏的史实,可追溯到三代前期的夏商王朝:“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周易·系辞下》)“结绳而治”表示文字的早期形式;“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表示书籍文本形式;“百官以治”表示文本所载的书理是官方治理社会的理论条文;“万民以察”则表示书籍所言学理是对民众实行教化的经典原理。圣人所易制的书契,可资“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前提,是官方的收藏和流布。

中国文化进程到夏代,文献典籍渐有形成,《夏箴》即被认为是“夏禹之箴戒书也”。《夏箴》即夏代流传而来的古逸书。《尚书·多士》中有周公对殷民的讲话:“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自商至周,文献典籍呈增加态势,与时繁荣,《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等先后行世,并被多元识读主体收藏。春秋后期,诸侯国家竞相以《春秋》记其国史,惟鲁国《春秋》得以存世,受到多家收藏和传注,由此开了中国社会广泛识读文献书籍的精神生活风气,导发了不同类型家庭收藏和识读的文化需求。

学校教育“有类”是激促家学文化生成的第三动因。学校是教育的主要载体,中华民族的学校教育滥觞于夏代:“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泮宫,周学也。”(《礼记·明堂位》)学校发端于夏代的说法却多有史证:“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孟子·腾文公上》)孟子去前古未远,历述应当有据可信。政治与教育统一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师与保即官与师不分的角色身份。教师的官员化身份,使学校教育对象有了等级类别。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这些科目是三代后期、春秋至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化领域和教学科目,少数人的垄断性专享,必然激发起平民家庭对文化价值和精神品格的追求。因而,家庭空间“父兄之教”的家学文化要素,在春秋末期蔚然兴起。

思想学术的百家争鸣是家学文化生成的第四动因。三代至春秋时期的漫长孕育,士人阶层掀起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文化热潮。百家之学发于民间,它的前参照系是王官之学。“官”,即主导社会舆论的王官贵族公义;“家”,则是平民学者打破王官贵族之学独尊的民间私义。周室东迁标志周王朝走向式微,降至春秋则诸侯力政,社会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竞争态势。往昔身居上流、独享礼乐、考究仪文的贵族,由于其养尊处优和奢靡风习,逐渐堕落成不知礼与无学问的没落阶级,教育始从王官垄断享有走向平民的普遍文化追求,思想学术上的王官贵族之学移向民间百家,士阶层为观念先导的百家思想学术争鸣轰轰烈烈地兴起。

家学文化要素在春秋末期社会生活的积极酝酿中生长。三代至春秋的漫长文化孕育、春秋时期的社会激烈变革、士人阶层脱离对贵族附丽而走向独立、民间私人讲学之风兴起、科学技艺的应世发展,为百家思想学术争鸣积聚了文化动力。诸子百家各执自己阶层的利益,组构成为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各派,开展“古今”、“礼法”之争与“天人”、“名实”之辨,论题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道、人性、义理各方面,深刻地启动着人们的文化价值意识,激发着人们去开发家庭文化生活的素质之域。

三、家学文化的质素意域

家学是先民家庭以“父兄之教”形式将经典文献付诸代际成员理性教养的学理形态。三代以来,文字从早期陶器符号、甲骨文、钟鼎文臻向书契方册,书契方册的文献典籍流布,给人们广泛识读提供了可能。由此,春秋以降私家藏书、经典家授的家学文化风气逐渐兴起,家教训示、家风传承、家族谱牒,诸素质要域接踵产生。

私家藏书是家学文化的第一质素。私家藏书体现家庭人文理性的价值追求。私家藏书是家学文化的基本环节。藏书主体所追求的,一是书籍的版本文化价值,二是书籍义理的学养价值。形成于三代而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书》、《诗》、《礼》、《乐》、《春秋》六部典籍,经孔子删修而成为权威的典范性著作,被尊奉为经,它向世人昭示着它们优越的文本来源和学说义理的多重价值。家学文化里的私家藏书就是从它们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流布开始的。

孔子首开私家藏书的家学文化先河。一是秉承历史文化统绪而“序《书》传”的使命践行:“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①《史记》卷47《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1936页。二是编次三代历史文献的文籍收藏:“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三是晚年修《诗》、《书》、《礼》、《乐》和行教民间的讲学:“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①《史记》卷47《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1914页。孔子的私家藏书,支持了他“述而不作”地删修六经、整理文献、行教民间、创立儒学的思想学说实践。孔子藏书,也开启了孔氏家族的藏书传统。

私家藏书的家学文化风气在战国时期走向增加扩大之势:先是墨子效法周公“朝读书百篇”的藏书读书事迹。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之忙暇,朝读书百篇而夕会士人。墨子以此精神为崇尚,诫勖自己在“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的有闲中保持藏书读书的传统。后是庄子评说名家学派代表人惠施,称其藏书丰富而学说踳驳:“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庄子·天下》)惠施深于道术探究,其治道的方法得益于他家的丰富藏书。庄子“其道舛驳,其言不中”之语,是道家对名家学派及其学说的批评,但是不影响人们对家庭藏书与读书价值的认识,惠施的丰富藏书,激起了后世对“学富五车”、书多学博的文化羡慕。再是秦始皇焚书背景下的民间私家藏书事迹:“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②《史记》卷15《六国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686页。所焚烧之书,或藏于六国宫廷、地方官府,或散藏于民间私家,它们已经是历史文化的精神本体,深入而广泛地存在于当时社会生活之中。

避过秦焚的中华文化经典在汉代再获天日生机,私家藏书以经典文本支持了汉代兴起的经学以及其他科目领域。经典本文加本体诠释而形成了中国经学文化。汉代兴起的新型造纸、印刷方式,给经典文献的再世流通与私家收藏,带来了源远流长的载体支持,使私家藏书的家学文化价值追求一直进向近现代。

经典家授是家学文化的第二质素。经典家授表现典籍文献在家庭的授教识读。私家藏书体现家庭的文化价值追求,而藏书的意义需要通过家庭授读过程来实现。家学文化在藏书的基础上进向家庭授读的环节。

其次是授读客体的取向。“父兄之教”以何种科目读物为施教客体呢?先是周代至春秋的“四术之教”:“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官立学堂以《诗》、《书》、礼、乐四术设科施教,家庭授读也大率参仿。次是汉代以后的“多经之教”:孔子删修的三代经典和孔、孟后创经典并列为学宫教科,家庭授读也随之扩充,五经之外,还增加了《孝经》、《春秋》三传、《论语》、《尔雅》、《孟子》。“多经之教”的经典授读在家学文化中一直沿习。

再则是经典授读的起始时间。诸多史实表明,普遍的家庭授读始于西汉:刘向接受其父之教而读《鸿宝苑秘书》;贾山受祖父之教而涉猎群书;温舒受祖父之教而习历数天文;杜邺受其表亲之教而被举为孝廉;瑕丘江公传《诗》和《穀梁春秋》于子孙。稠密的史实见于汉代史籍,证明经典家授的家学文化风习在汉代广泛兴起,其后递增趋盛,一路进向近现代。

家教训示是家学文化的第三质素。家教训示反映姓氏家庭先辈对代际成员的勖诫前企。这一意域从人的心性认识取向,关注代际成员从自然禀性向社会理性的成长,其所依据的理论前见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本性转化观点;荀子“师法之化,礼义之道”(《荀子·性恶》)的本性治教观点;董仲舒“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①《汉书》卷56《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第2515页。的本性教化观点;中近时代蒙学读物《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子过;子不学,非所宜”的启蒙教育观点。这些思想认识在家庭生活中,以多层面的价值观念格言及其教益精神,具体化为家教训示。

西周时期尊师重教崇德拂起家训先风。先是姜太公尊师重教的家训:“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②谢宝耿主编:《中国家训精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348、460、278页。《太公家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治家格言,他的家训之意是要求子孙向先生领会道的义则。再是周公论皇室子孙德性践行的家训:“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③谢宝耿主编:《中国家训精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348、460、278页。周公所立六种德性条训,意在要求子孙自诫皇室贵胄身份的骄漫。

家教训示在春秋至秦汉渐成家庭教养的普遍条训。这一时期的家训主旨是勖诫子孙勤奋笃学。先是孟子母亲以“断织之教”训示孟轲:“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④谢宝耿主编:《中国家训精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348、460、278页。年少的孟轲不以学业进展为先,孟母以割断纺织布线而示训教,给了孟轲毕生的教诲。后是刘邦以自身“乱世无学”的经历,教诫太子刘盈勤奋于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以为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事,乃知作者之意,追思夙昔所行,多不是,汝曹力勉之。”⑤尚诗公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观》,文汇出版社1992年版,第96、49、390页。刘邦反思自身,勖子勤奋于学,自拟奏疏以论朝政。

魏晋南北朝至近代家教训示蔚为大观。北齐时代颜之推以《礼记》之言,勖诫子孙节制欲志:“《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耳!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吾终生服膺,以为名言也。”⑥尚诗公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观》,文汇出版社1992年版,第96、49、390页。颜氏家训教诫子孙节制欲志,不慕权势,择善联姻,《颜氏家训》对中世纪以后的家庭教养之学,产生了深长的影响。清代曾国藩以“不离八本三致祥”的立身居家之道,教导子孙涵养良好品性:“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⑦尚诗公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观》,文汇出版社1992年版,第96、49、390页。切身体认教诫子弟,不以显赫第家滋生不良习气,是何等理性的自约。

家风传承是家学文化的第四质素。家风传承旨在规仪家系成员做人为学的制节谨度作风。家风反映家庭价值观念选择与践行的传统作风。传统社会生活里的家庭,大都重视建树自己的家风,并且将其统绪传承同文化主流进程相一致。家庭生活中的风尚之域是:道德理性的涵养和践履、学术器识的培植和成长、义利观念的体认和实行。

根据表13显示:拉丁舞练习组女生在上肢快速反应测试中使用时间平均减少了8.17s,拉丁舞练习组男生平均减少了11.03s,P<0.05,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拉丁舞对男生上肢协调性的影响大于女生;触杆反应测试和十字绕杆跑测试中,拉丁舞练习组女生使用时间分别平均减少了2.88s和2.67s,拉丁舞练习组男生分别平均减少了3.62s和1.72s,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拉丁舞对男、女大学生灵敏素质影响差异不大。

文、武、周公开世家谦逊的德性先风。先是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贤的德性践行:“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⑧《史记》卷4《周本记》,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116页。再是周公以自身贤德,教诫其子伯禽保持谦逊的德性,做到“慎无以国骄人”:“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⑨《史记》卷33《鲁周公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1518页。重视自身和子孙的谦逊德性,是文、武、周公对中华民族伦理践履作出的先风垂范,也为后世儒家学说提供了渊源性的对象论域。

司马迁、刘歆树立子继父业的学术家风。汉代是先秦经典义理经过本体诠释而走向复兴发展的时代,“经史子集”之学“家学”化的典型表现是:学术文化领域内子继父业以文脉传家,让世人称羡。司马谈弥留之际,叮嘱司马迁承继其史学术业:“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①《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3295页。司马谈将子继父业的学术家风置于“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至孝高度。司马迁俯首听铭父亲嘱托,发愤撰著《史记》以践父愿。家学的家传精神具有醇浓的文化感召力。汉代以降,学者的学术家风对经、史、子、集之学的主流领域一直发挥着支持作用。

家族谱牒是家学文化的第五质素。家族谱牒规约姓氏家庭群体的风纪统绪。传统社会在氏族进向宗族的历程中,逐渐分划出族、宗、家几个层阶单位。“族”是由血统联系起来的姓氏家族;“宗”是由同一父系长幼划分的家族宗系;“家”则是同一姓氏族宗的婚姻单元。谱牒是记载姓氏家族世系的代际性图籍。婚姻规则、人物关系、亲属制度、继嗣身份、遗产继承、爵位传袭,是家族谱牒的基本要素。族、宗、家以共同的血缘关系构成社会内部的族制系统。这一系统以“同姓从宗令族属”的谱牒文化形式,划分其所私和血胤的支派关系。

谱牒以宗法体制的规范参与到家学文化体系。就其体制的层次讲可分为:天子的帝系,诸侯、卿、大夫的世本,普通姓氏民众的族、宗世谱。就其体制的功能讲:激发族内成员尊宗爱亲的情结,显扬族居社区的地望,修明宗族成员辈分的伦常,厘定宗庙昭穆的次序。家族谱牒以它的规范形式,实现明秉血统与遵序昭穆的规约职能。谱牒自三代中后期形成后,为周代以降的宗法制度、汉代的徵辟和察举制度、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提供了体制性的支持作用。家族谱牒作为家学文化的观念和文本,在唐末五代至辽、金、元三朝严重毁损,明清再兴繁盛,但其植入民族成员心灵深处的文化影响,却一直绵延到近现代。

四、传统家学文化的现代价值参鉴

文化是社会人与自然交互而创生的人文事象,文明则是社会人创设文化与开展生活的践行方式。社会文明进步依赖于国民理性资质的多维支持。国民理性资质怎样生成?传统社会以数千年的成效史实表明:家庭教养和社会教化是基本培植之道。传统时代的中国家庭,重视对其成员进行文化善诱、器识早塑、理性涵泳,为家庭培植了厚实的责任观念,也为民族国家涵养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社会人,给现时代家庭成员责任理性再构,树立了可资参鉴的观念文化榜样。

社会生活中的学术文化激促了平民家庭的文化觉醒。人们将社会生活的文化参与看成是家庭荣耀和个人身份的象征。德性和学养成为人生的资质要件,因而要与贵族分享社会文化荣誉,应该说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攀比和竞争。基于这些价值认识,人们将上述经典付诸家庭代际成员的授教与识读,继而扩充到秦汉以后典范性的传注文本。家庭授教表现为父兄之教,识读者则为子弟之辈。家庭以经典文本为施教蓝本,以经典原理为教诲学说,以一经一传或数经数传为施教课目,从文本初义到章句训诂,再到义理发挥,使经典原理在子弟之辈的幼年蒙童时期,就循循善诱、导入心灵,促进了人生理念与学养濡染的尽早熏习。

家学是家庭生活空间的文化教养之学。家学以私家藏书、经典家授、家教训示、家风传承、家族谱牒为质素支持,也以质素取向标示它与学校教育及社会教化的差异,显示它的单元特性。与上述后两类教育参较,表现出它的价值选择,同时也有相应的衡量准则,如司马谈对其子司马迁的家学传承嘱托:“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②《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3295页。家学文化的旨趣,在于陶冶子孙的性格情操与铸造家庭的价值品格,造化顺成,就是“事亲”、“立身”、“扬名后世”、“显耀父母”的孝举;反之,若造化不良,就归为“不肖”之等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效应取向,是社会生活的公共价值,其所倡行的是广义于家庭的社会诉求,而家学则是家庭代际成员以非社会化教育的方式,自行实现主体品性涵养的特域文化实践。

家学闪烁着传统家庭崇尚理性教养的文化光芒。个体人生承担着家庭成员与民族社会成员的双重使命。自觉地践履使命,正当地实现人生价值,保持理智的人生态度,是家庭对代际成员预设的终极理想。这些预设需要社会成员在其幼年就打下理性基础。书籍是学理形态的知识载体,藏书体现一个家庭价值多域性追求的精神品味。藏书史表明,先民即使是柴门布衣之家,也慕藏书读书:后晋隐居之人何鲁“家蓄书数千卷,以探讨自娱”①范风书:《中国私家藏书》,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57、182页。。明代海盐人吕兆禧家“买书万卷,与姚士粦翻阅,丙夜不休”②范风书:《中国私家藏书》,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57、182页。。“读书养正气”与“开卷有益”的贤言释说着民族家庭成员的精神志望与理性修塑。秦火焚书毁书也刺激了私家藏书,毁书之势下的藏书就有了特殊的文化意义,即私家藏书对汉代以降的经学保存了经典文本,也为汉代起家学文化的普遍开展提供了文本条件,也由此开动了私家藏书统绪向近现代的连绵传承。家学重视代际成员德性与知识并进、心性与义理同臻的文化理念。父兄之教,使子弟得以将经典传注的人文原理同自我人生品性造化结合,幼年时期就开始接受仁爱、正义、礼节、智慧、诚信的道德理性培育。

家学文化带给家庭代际成员人生理智的教导。理智是人生安身立命与判事处世的理性智慧,在理智的约引下,人们习得了制节谨度的理念:“承世胄者,修己不得不恳,为学不得不坚。夫人生世,以无能望他人用,以无善望他人爱,其可得乎!”③《旧唐书》卷165《柳公绰传附柳玭传》,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4308页。史籍、传记记述了家学文化培育下的国民理性操守:平民之家,崇尚安份守己,劳勤节用,既耕且读;廉吏之家,崇尚廉洁自律,奉职循理,以德导民;士人之家,崇尚立德述言,实事求是,楷模世风。家学中,藏书和授教支持了家学文化的开展,家训和家风对藏书和授教起着付诸践行的贯彻,家族谱牒以世系图籍规约姓氏家庭的风纪,以族、宗、家的间际和谐与稳定,支持了社会生活的和谐与稳定。家学作为民族成员创造的家庭空间的单元文化,从要素到整体,都洋溢着文明的理性光芒。

家学以家庭单元文化支持和丰富了民族文化。民族国家文化是人文精神质素与社会物化质素的复合形态。支持这一文明形态历史运行的动力,不仅来自民族历代成员的整体合力,也来自家庭代际成员的自觉传承。首先是私家讲学开启了家庭成员重学的文化先风。孔子首开私家讲学端绪。私学以平民家庭成员为施教对象,以传统学科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和三代经典 (即《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为教材,以私塾为教读场所——“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礼记·学记》)私学的民间私家教育,带动了先民家庭“父兄之教子弟”的家学文化生长。

其次是汉代至清代私家藏书与献书的文化贡献。秦始皇焚书事件下的私家藏书、汉武帝“独尊儒术”意识形态下的民间献书、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佛教经典总集《大藏经》、道教总集《道藏》、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皇清经解》、《十三经注疏》等大型类书的编纂,民族国家的整体文化活动,都从私家藏书与献书的家学文化获得了根本性的支持。

再则是家学以家庭文化理性保持了民族主流精神。民族主流精神是民族生存进步基本价值观念的动态气象。家学以家庭藏书体现文化价值追求,以父兄之教子弟培养代际成员的主体器识,以家教训示传递先辈对后辈责任的殷切嘱托,以家风传承涵泳家系后世成员的学脉遗风,以家族谱牒规约姓氏家庭的风纪统绪,造就了家庭代际成员与民族社会成员,在人文资质与责任理念上的统一品格,由此加深了对民族主流精神的价值珍重和传承。

家学的价值在于向现时代提供理性参鉴意义。家学是传统时代家庭的家传之学。由于生长和发荣于曾经的社会生活,它不可讳言地携带着某些封建意识,这需要以客观态度作出甄别。文化传统是文化迭代递传的历史连续体。文化在人们连续创造中延伸着它的历史进程,也将其体系质素逐渐异化为客观历史本体,给人们后代教养提供既得资源,这就是人既创造着文化,同时文化也创造着人。家学文化对于现实人们意识和精神呈示下述意义:一是伦理意义的参鉴。家学体系各要素突出着伦理涵义,它以德性观念和德行准则载述于经典,施教于子弟,敦促着代际成员在孝悌人伦上的实际遵行。二是义利取向的参鉴。道义与功利是人际社会的二元价值实体。“义”指合乎社会共遵原则的适宜准度,“利”指国家之公与家庭之私的关系界度。义利准则要求人们正当地实现两域利益,以义衡利,理智地辨别公理与私欲、公利与私利,不“放于利而行”。现今社会生活的利益流向,仍然诉求它发挥良知的尺度职能。三是责任理性的参鉴。家学解决的问题,是代际成员的责任意识与践履理性,即子孙人生价值和发展的问题:修明德性、革新习染、进向至善,依然是人生境界的奋进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仍然是人生责任的进路条目。现代家庭成员的人生实践,仍然是在沿着《大学》纲领与条目的基本轨道前行。

家学是中国文化传统之一域。它所生长其中的社会形态已经远去。将家学生长的社会时代与专制政体相剥离,人们会理性地发现,社会形态在历史法则轨道上实现样式的更迭,可是其更迭并未要求基层单元的家庭失却基本性去呈现公共性,而是看重个体器识对社会共同体的基因意义,因而尊重家庭空间的文化价值。家庭成员从呱呱坠地到衰老辞世,毕生承担着家庭与社会的使命,家学文化正是在人生日用的单元空间里,向代际成员树立家国一体与修身济世的意识,提供奠基教益,敦促其人格理性与使命观念早先涵泳,以利社会。

世时虽然易迭,社会生活已然呈新,而人生价值基本性之为人的类特性,还是常性地存在着。家庭成员的人生还需要自我郑重。力行传统与现时代的连续统一,家庭单元与社会整体的连动兼顾,经典原理与人生践行的知行合璧,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的使命一体,社会道义与自我功利的正当适宜,仍然是社会共同体对于个体成员的寄望。从这一意义言之,文化传统是人们获取理性教养的历史路径,开新与传承是家庭与社会对代际成员的统一诉求。

猜你喜欢
私家藏书家庭
地下二层的专属影音室,兼顾影院/影K双重需求 济南麓府私家影院
家庭“煮”夫
定制私家影院系统中的传输损耗(上)
恋练有词
珍惜每一本藏书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