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界对中国近代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2013-04-11 16:55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中国海关赫德海关

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亦最富争议的外籍人士。鉴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地位的显赫性、活动范围的广泛性和历史影响的复杂性,近百年来对赫德的评价也莫衷一是。近年来,随着赫德日记、赫德函件的整理出版,以及赫德母校贝尔法斯特皇后大学相关赫德档案的开发利用,赫德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对赫德情感生活的揭秘、心路历程的解析、社交网络的考察、文化背景的探讨方面,均有了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出现。在赫德评价上,西方学者逐渐放弃“西方中心观”或“赫德中心观”,开始从人性化的角度来审视赫德,客观评价赫德及海关在近代中国的作用或功能;而中国学者也开始从“革命史叙事”或“现代化叙事”单一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摒弃了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认识模式,力求从多种角度、多种层次来认识、解读赫德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

一、海外学界对赫德的重新认识

解读赫德这样一位复杂历史人物,首要的是要弄清楚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文化背景、性格特质、心路历程、行为风格如何,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赫德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是苏格兰移民的后代,这种复杂的文化背景对赫德文化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从跨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解读赫德无疑是可行的。Richard O'leary探讨了赫德的爱尔兰背景与其成功的关系,认为不能简单地将赫德视为爱尔兰人或英国人,他具有多重身份。赫德的背景有助于他营造出一种国际性组织,并对中国的渴望具有敏锐的体察力,赫德的成功动力源自他具有一种光宗耀祖、使自己跻身于英国上层阶级的勃勃野心。[注]Richard O'leary,“Robert Hart in China:The Significance of his Irish Roots”,Modern Asian Studies ,vol.40,no. 3(July 2006),pp.583-604.李兰、Deidre Wildy通过对赫德家庭生活的揭秘,展现了赫德在处置其与中国情人及三个私生子亲情关系过程中所表露出温情、慈爱、宽容表象下的理性的冷酷。[注]Lan Li and Deidre Wildy,“A New Discovery and its Significance:The statutory declaration made by Sir Robert Hart concerning his sercret domestic life in 19th century China”,Journal of the Hong Branch of Royal Asiatic Society,vol.43,pp.63-87.孙若怡探讨了赫德的行事风格,并呈现其之所以在中国官场中成功的原因。[注]孙若怡:《赫德的行事与风格(1854-1863)》,中西文化交流史研讨会(台北:辅仁大学历史系,2005年5月)。杨青隆利用跨文化理论分析赫德如何建构多种文化价值的融合,解决跨文化问题。[注]杨青隆:《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之跨文化冲突与管理意涵:由赫德1864年第8号通札解析》,台湾《吴凤学报》第11期,吴凤技术学院2004年5月印行。Richard S. Horowitz着重展示了赫德在建立海关体制过程中,在处理与总理衙门、海关监督和英国外交官之间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精明与折中,认为赫德是一个具有雄心,且又是集自负、偏见、欲望、缺乏自信和脆弱于一身的人,他能通过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评估英国和中国的利益。[注]Richard S. Horowitz,“Politics Power and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the Qing Restoration and the Ascent of Robert Hart”,Modern Asian Studies,vol.40,no.3(July 2006),pp.549-581.方德万揭示了赫德在辛丑条约签订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并将赫德与德璀琳在该时期的行为表现做了比较。作者认为,他们均是国际化过程初期的跨国精英的代表,不同的社交网络、行事风格、性格特征、关注问题的侧重点,造就了他们在庚子之后的不同际遇。[注]Hans Van De Ven,“Robert Hart and Gustav Detring during the Boxer Rebellion” ,Modern Asian Studies , vol.40 ,no.3(July 2006),pp.631-662.

认识赫德的另一种途径就是对其文论的解读。赫德的《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出版于1901年,是他为欧美报刊写的6篇文章的汇编。Frank H. H. King探讨了赫德撰写这些论文并公开发表的意图所在及其影响。“These from the land of Sinim”(这些从秦国来)一词来自《圣经》,作者认为赫德以这一宗教术语为自己论文集的题目,别有深意,体现出赫德以“布道者”自居的复杂心态和宗教意义对其行为的启示作用。[注]Frank H. H. King ,“Sealing the Mouth of Outrage Notes on the Meaning and Intent of Hart's These from the land of Sinim”,Modern Asian Studies,vol.40,no.3(July 2006),pp.725-736.胡若飞考察了宗教的影响怎样作用于赫德在中国当时不寻常的历史环境中从事其“非凡”的海关事业的。赫德在两种文化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能在纷乱如麻的国际关系和激烈的利益纷争中做到处理各种事情游刃有余,效率卓著,由此表现出的自控力、机智、能力、才学、见识、工作精神、中庸的人际素养都得益于他的宗教信仰。[注]胡若飞:《宗教对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影响》,香港《科学研究月刊》总第43期,2008年8月。《旁观三论》是赫德留华心路历程上的另一份文字见证。邝兆江对《旁观三论》版本及内容的介绍,尝试说明赫德在华事业的历史意义,认为赫德的角色复杂,使他无法真正置身“局外”而冷眼“旁观”。[注]邝兆江:《局外旁观的困惑:赫德旁观三论读后》,厦门大学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编《中国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陈诗启教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学者们也对赫德性格中的弱点和缺点及“赫德体制”的弊端做了揭示。Richard S. Horowitz 认为,甲午战后至辛亥鼎革十余年间,海关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与晚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海关的角色也在转变之中,但赫德并未很好地适应这种转变。晚年赫德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总税务司继任人选方面的种种作为和不作为,使他受到海关内部的批评和清廷的疑虑,从而对其声誉也造成了损伤。[注]Richard S. Horowitz,“The Ambiguities of an Imperial Institution:Crisis and Transition in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1899-1911”,The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vol.36,no.2 (2008),pp. 275-294.近代海关统计工作,赫德倾注了不少心血,由此,赫德也被吸收为1890年英国皇家统计协会的名誉会员。Andrea Eberhard-Bréard对近代海关统计工作的产生与发展做了详细的考察,指出海关统计制度的完善、人员任用制度方面,赫德均施加了很大影响。海关定期公布贸易、税收信息,便利了中外政府和商人了解相关信息。但作者也提出并初步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海关先进的统计制度为何对清政府其他政府机构和新政时期政府统计制度的建立影响甚微?[注]Andrea Eberhard-Bréard,“Robert Hart and China's Statistical Revolution”,Modern Asian Studies ,vol. 40,no.3(2006),pp.605-629.Thomas Lyons则揭示了海关统计职能及其数据的局限性。[注]Thomas Lyons,China Maritime Customs and China Trade Statistics,1858-1948,Trumansburg,NY:Willow Creek Press,2003.Donna Brunero将近代海关称为英帝国在华的基石,尽管她的研究侧重于梅乐和主政时期,但从中我们仍能看出“赫德体制”对海关后期管理机制和组织文化的影响。[注]Donna Brunero,Britain's Imperial Cornerstone in China: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1854-1949,Routledge,London,2006.赫德参与了庚子赔款谈判的全过程,但从其致金登干信札中所表露出的情绪,我们可以看出,赫德对列强强加于中国的庚款赔付方案是不满意的。[注]“The future looks very dark indeed and I fear nothing but bad will result.”Rebort Hart to Duncan Campbell,13,July 1902.Frank H. H. King选取赫德信中的一句话“Nothing but Bad”作为论文的副标题,认为赫德力主保全清王朝的继续统治,但对赔款规模和筹还期限无法施加其影响。赫德促成海关介入庚款谈判和筹还的同时,也使海关由中国现代化的象征形象转变为筹还列强赔款的收款机关。[注]Frank H. H. King,“The Boxer Indemnity—‘Nothing but Bad’”,Modern Asian Studies,vol.40, no.3( 2006),pp.663-689.

二 、大陆学界对赫德的重新认识

近年来,大陆学界在赫德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有大量成果出现。窃以为,其中的亮点是加强了对如下两个方面的研究:

其一,注重对赫德人性化的解读。王宏斌是这样解读这位洋大人丰富一生的:在仕途上,他是一个智慧、坚忍、充满侵略野心的人,他周旋于中英及列强的政治夹边之间,却游刃有余;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有情爱、有父爱、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们既要了解权势欲驱使下赫德的政治灵魂,同时也要观察他在扮演上司、下属、情人、丈夫、父亲、朋友等不同社会角色时的复杂情感。[注]参见王宏斌:《赫德爵士传——大清海关洋总管》,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贾熟村的研究侧重于赫德的社交活动,他的系列成果为我们展现了赫德错综复杂的社交网络,如他与英国海军少校琅威理、李鸿章的顾问马格里、海关税务司法国人日意格、德国人德璀琳、大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中国外交官曾纪泽、罗丰禄、郭嵩焘、李凤苞等华洋各员及清朝大吏翁同龢等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赫德的人格品行和处事风格。[注]贾熟村:《赫德与丁汝昌》,《东方论坛》2007年4期;《赫德与琅威理》,《东方论坛》2008年第1期;《曾纪泽与赫德的争斗》,《吉首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义和团时期的赫德》,《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赫德与德璀琳》,《东方论坛》2008年第4期;《晚清著名外交官罗丰禄》,《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赫德与马格里》,《东方论坛》2009年第1期;《赫德与日意格》,《东方论坛》2009年第3期;《赫德与郭嵩焘》,《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赫德与翁同龢》,《东方论坛》2010年第5期;《赫德与李凤苞》,《东方论坛》2013年第3期,等。

赫德身为清帝国的客卿,何以能在国内与国际的利益角逐中,取悦于各方,且终老任上?吴弘明以若干实例展示赫德在兼权各方面利益,息争解纷时的立场、观点及策略,从而解开其在华久据要津、赖以成功的处世方策,即西方的务实精神和中国的中庸之道。[注]吴弘明:《客卿赫德成功之道探微》,《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戴一峰认为赫德进入中国后的最初十年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阶段,他利用《赫德日记》,解读出赫德之所以能迅速飞黄腾达,在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和个人因素两者不断互动的结果。[注]戴一峰:《闻其言,察其行:赫德日记解读——兼论中西文化中介人》,中国海关学会编《赫德与旧中国海关论文选》,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徐从花等认为赫德的“骑马理论”及其实践为赫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注]徐从花、盛卓禾:《试析赫德的“骑马”理论——以庚子赔款谈判为例》,中国海关学会编《赫德与旧中国海关论文选》,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徐从花:《论赫德的“骑马”理论及其实践》,《中国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陈诗启教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8页。葛建男通过对阿斯本舰队事件的考察分析了赫德的成功契机和李泰国的失败缘由。[注]葛建男:《赫德与阿斯本舰队风波》,《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曹传清主要从气质类型、性格特征等方面切入赫德研究的。认为赫德受认知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交往动机等各种心理动机的影响,其性格复杂,有着善于主动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认知特征,超乎寻常的自信和乐观、热情、勤奋、富有创造性的情绪特征,既谦虚谨慎,又刚强独裁、坚韧不拔、不达目的很少罢休的意志特征,和时而浪漫真情、时而狡诈虚伪的对现实生活的态度。赫德能游刃于晚清政府,与他具有丰富的性格特征和各种社会性动机驱动有很大的关系。[注]曹传清:《赫德的气质类型探析》,《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赫德的政治性格探析》,《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6期;《赫德性格特征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赫德影响晚清中国社会的动机探析》,《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其二,对赫德文化中介角色的认定。赫德是近代海关制度的奠基者,赫德与近代海关制度的构建,学界一直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海关人事管理制度、薪酬制度、廉政制度、统计制度等方面。赫德的活动还涉及晚清邮政、财政、外交、博览会、海防、教育等领域,这方面也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出现。在既有研究领域得以进一步深化的同时,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寻找新的视角,如有学者尝试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来探视赫德及海关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

鸦片战争后,东西方文化开始碰撞融合,海关洋员承担了海关职能外的众多工作和职能,不仅成了西方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成为中国文化的吸收者和传播者。[注]詹庆华:《跨文化传播的桥梁:中国近代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交流》,《海交史研究》2006年第1期。赫德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他组建了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西洋管乐队,这支乐队成为后来中国西洋乐队的先驱。在此同时,中国音乐也被介绍到欧洲,为西方人士所了解。由赫德资助、阿理嗣撰写的《中国音乐》一书堪称是继1780年法国传教士钱德明所著《中国古今音乐记》之后的又一部介绍中国音乐的外文力作。这部著作1884年出版后迅速传播到西方,成为外国学者研究中国音乐的主要参考书,以及外国人了解中国音乐的工具书。李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赫德乐队”对近代中国音乐的影响与贡献,并指出赫德支持并帮助阿理嗣继续从事对中国音乐的研究,并在其专著出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她还探讨了1884年国际希尔兹博览会上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演奏过程。通过赫德等人的努力,中国代表团成功地借助博览会的天时地利,向西方人宣传和展示中国音乐。这是中国音乐西传的一次难得机会。[注]李云:《赫德与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史实初探》,《海交史研究》2007年第1期;《赫德爵士与中国音乐的西传》,《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赫德在中外学术交流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且不说他长期支持的京师同文馆在翻译外国学术著作方面贡献卓著,有力地促动了西学东渐,即就首部汉译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的出版,赫德也发挥了重要影响。张用心、张卫明等的研究表明,近代国际法的系统传入离不开赫德在人力、资金等方面的鼎力支持。在国际法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赫德还大力支持公法教育,通过推荐公法教习、审定公法课程和普及公法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国际法在晚清中国的宣传和普及,促成了西方近代外交模式和制度在中国的移植。[注]张用心:《〈万国公法〉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张卫明:《赫德与晚清国际法的系统传入》,《求索》2009年第10期。

赫德研究的多面向展开,无疑拓展了该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研究内容,有助于人们对赫德这一历史人物的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

三、关于赫德的再评价

对赫德的评价问题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一直有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一是“帝国主义分子说”,认为赫德是西方侵华势力的主要代表,是中国海关主权的彻底破坏者;一是“近代化先驱说”,认为赫德是 “中国近代化之父”,是“食其禄者忠其事”的大清忠臣。新世纪以来,随着赫德档案的充分利用和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摆脱了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认识窠臼,力求用比较客观、中性的目光公正审视赫德的所作所为。即使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帝国主义分子说”,但往往对赫德在海关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就还是给予一定的肯定。[注]这方面的成果如姚寿山:《赫德其人》;姚梅琳:《论赫德与中国现代化》;陈建平:《“洋关”总税务司赫德略考》、曹恒礼、金茂新:《试析赫德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 ——赫德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吗?》、王宏强:《赫德在旧中国海关的地位和作用》,以上诸文均刊发在《赫德与旧中国海关论文选》。赵玉华:《一名侵略者为清政府开具的“药方”——评清末新政时期赫德的改革思想》,《理论学刊》2004年第6期。多数学者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赫德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复杂人物,对其评价也不能简单的一刀切。

王宏斌力求从不同侧面观察赫德其人,全面把握其在—定历史环境下的个性特征。他认为研究赫德时,既要考察其代表英国利益的侵略性,又不能不注意他作为大清王朝的一个官员的基本立场;既要考察他与英国政府的紧密联系,又不能不注意在有些情况下他与英国政府的分歧;既要观察他作为西方列强共同代表的主要活动,又不能不注意他个人的成长道路、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赫德是一个代表英国利益的主要侵略者,同时也是清政府一名比较忠实的“客卿”,在与英国利益不矛盾情况下,他做了一些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工作,《清史稿》中关于他的评价不能看成是虚语。[注]参见王宏斌:《赫德爵士传——大清海关洋总管》,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周熊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德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赫德在中国任职期间,不忘维护英国等列强的利益,但另一方面,他通过创办新型海关,把西方一整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介绍到中国,实现了中国海关的严密高效,缓解了清王朝的财政困难,也为中国海关在近代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贡献。[注]周熊:《赫德与中国海关关系新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张海林认为赫德虽伴随列强的侵略来到中国,但他的双重身份使他有别于外国商人和政府官员,他做了一些有利于中国的好事,其所作所为对中国近代企业以及法律、教育、邮政等事业有开导风气的作用。[注]张海林:《赫德与中国近代化》,张海林编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詹庆华透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从海关洋员眼中来观察赫德,认为赫德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难度体现在研究主体方面的差异性、研究客体及其所处历史时代背景的复杂性,要历史地评价赫德,必须超越民族本位主义的思维定势,具有“全球意识”,既重视历史又不超越现实,在全球化形势下力求多维度研究、解读历史人物。[注]詹庆华:《记忆的历史——解读海关洋员眼里的赫德》,《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连心豪剖析了赫德与海关的近代化活动背后的动机目的,指出赫德与海关在中国所从事的“进步”事业,也是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侵华的副产品。[注]连心豪:《赫德在中国的“进步”事业——兼论赫德与中国近代化》,《赫德与旧中国海关论文选》,第26页。文松指出对于赫德这样一位复杂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分若干层次。赫德代表的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是坚决维护英国利益的殖民者,这是赫德评价的主要方面。当中英关系没有冲突或冲突不大时,赫德也做了不少客观上有利于清朝统治的事情,在个别情况下还站在中国立场,为中国“据理力争”,这在赫德评价中应居次要层面。[注]文松:《关于赫德评价问题》,《历史教学》2005年第1期。翁重德认为对于赫德这样矛盾人物,应将其回复到整个历史的视野中,而不能孤立静止主观地对待,才能有较客观的认识。[注]翁重德:《赫德与鸦片战争后厦门关行政自主权的旁落》,《赫德与旧中国海关论文选》,第116页。庄清水指出赫德人格是个性化和抽象化的重叠,作为抽象的人,赫德只能是列强在中国利益的代表。我们在研究赫德时,应区分哪些是时代赋予的,哪些是其个人品格和才能造出的。在肯定赫德个人某些活动时,也不能无限夸大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注]庄清水:《正确把握赫德研究方向》,《赫德与旧中国海关论文选》,第143页。孙建国、翟后柱认为对于赫德的评价,必须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而不是以现有的要求和标准去衡量。[注]孙建国、翟后柱:《从中国近代海关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架构和特点看赫德》,《赫德与旧中国海关论文选》,第165页。张耀华讨论了外籍税务司制度的性质和历史作用,认为赫德建立的外籍税务司制度,除去其为列强侵略服务的本质,从纯技术角度看,某些方面、某项具体制度,在当时确有先进、科学的因素,有些方面至今仍有借鉴价值。[注]张耀华:《试论外籍税务司制度的性质和历史作用》,《赫德与旧中国海关论文选》,第182页。不少学者也从各自的角度重新评价了赫德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注]段晋丽:《赫德与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确立》,《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余林:《试论赫德对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革新》,《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张仲秋:《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赫德——论赫德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

四、结语

以上文献综述表明,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关于赫德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一些新动向和新特点。首先在资料利用方面,赫德档案得到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赫德日记、赫德函件的整理出版,为该研究领域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材料,中外学者在充分利用这些材料的同时,还大量挖掘其他档案文献。正是由于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资料占用面的扩大,才使该研究领域在某些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填补了过去研究的一些空白,在对赫德的情感世界、气质类型、性格特质、行事风格、社交网络、文化背景的解析、探讨方面,均有了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出现。其次,在赫德评价上,西方学者逐渐放弃既有观念,开始从人性化的角度来审视赫德,客观评价赫德及海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而中国学者也开始摒弃那种非此即彼的认识模式,力求从多种角度、多种层次来认识、解读赫德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另外,该研究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研究项目也得以进一步细化,如对海关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统计制度的研究,使我们能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评价“赫德体制”。同时,学者们也开始转换视线,从新的视野来展现赫德及近代海关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该研究领域在某些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化,这里,笔者仅提出个人管见以供商榷。资料方面还须进一步整理和挖掘。赫德档案内容丰富,但来源分散,海内外图书馆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藏。就国内情况来看,近年来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文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理,这项工作还正在做,但一些地方海关档案同样应引起重视。关于赫德的大量中文文献也有待辑录整理,这方面过去虽做过一些工作,但仍然不够。赫德一生留下文字很多,除部分日记、信札、函电、通令已编纂出版外,还有大量的条陈、说帖、文论有待整理、结集,因为这些时论正是赫德思想的系统呈现,表达了他对当时问题的看法,史料价值很高。在对赫德的评价方面,我们大多摒弃了过去那种完全否定的态度,但也应注意不能走入另一个极端,如我们在充分肯定近代海关制度的科学性的同时,是否关注到它与生俱来的弊端?看来,客观公正地评价赫德及其所代表的海关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还需要做一些相当细致的工作。另外,专题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诚如学者所指出的,赫德是以晚清政府的洋顾问身份活跃于晚清政坛的,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策,如田赋改革、税制改革、币制改革、贸易体制改革、外交制度改革等,这些方面均可以作为专门课题来研究,但目前还未有精深之作出现;在很多场合,赫德是为维护晚清王朝的苟延残喘而献计献策。随着财权下移,地方本位主义抬头,赫德的加强中央财权的某些努力,必然受到地方实力派的抵制,在中央与地方利益之间,赫德是如何施展腾挪之术的?从区域史的角度来检视海关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应是包括赫德研究在内的近代海关史研究有待加强的一个方面。总之,赫德研究这一学术领域仍有着较大的研究空间。

猜你喜欢
中国海关赫德海关
压迫与抗争: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继任者问题新探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近代中国海关史百年研究回顾与反思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清代广东十三行与粤海关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5年7月)
中国海关改革与现代化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主要进口商品量值(2013 年1-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