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科峰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16 世纪90 年代至17 世纪40 年代, 英国文坛出现一批诗人,他们才智过人,喜欢使用“奇思妙喻”(conceit) 来表达强烈的情感主题。 约翰·邓恩(1572~1631)就是其代表人物。 在《别离辞:莫悲伤》一诗中,约翰·邓恩就大胆创新,运用奇思妙喻描绘他和爱妻之间的真挚爱情,成了爱情离别诗的亘古绝唱。 笔者试以该诗为例,对奇思妙喻艺术手法的产生、运用进行了探讨。
约翰·邓恩于1572 年出生在英国,青年时做了宫廷的文员。 年轻的时候他曾游遍欧洲大陆,接触过许多新观念、新哲学和新概念。 1598 年,邓恩被任命为英国王室中罗伯特·特鲁里爵士的私人秘书,从这一点来看,他应该是一位前途无量的有为青年。但是,1601 年,他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因与一位17 岁少女Anne 秘密结婚而被解除了在宫廷中的职务,并受到监禁。 出狱后他被迫做各种活计以维持生活、供养妻儿[1]。1611 年冬,约翰·邓恩的恩主特鲁里爵士出使法国,要求邓恩陪同。 那时,他的妻子Anne(安妮)即将分娩,他不想去,但又必须得去。 临行之前,他写了《别离辞:莫悲伤》一诗,表达对妻子的深深爱恋。
所谓奇思妙喻, 指的是一种悖逆性的隐喻,通过喻体与喻指之间的非相似性,给读者的心灵带来震撼[2]。 作为当时运用奇思妙喻的代表性作家,约翰·邓恩经常从各种“新哲学”和日常生活中捕捉稀奇的事例,再把两个属性截然不同的物体安置在一个语境中,使二者的关系既贴切又隐秘,还能在内容上彼此阐发。 这些比喻令人出乎意料,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为求形似和神似,诗人们描绘爱情时常用玫瑰来比喻恋人。 然而,此类意象仅能在感觉上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创造相对有限的想象空间。 玫瑰的芬芳热烈与恋人年轻美丽的外表极其相似,这个意象易于理解,可能够催生的情感反应却也会相应减少,因为简单的意象终究无法赢得读者的深思与回味。而在《别离辞:莫悲伤》这首诗中,约翰·邓恩则运用奇思妙喻的艺术手法,给自己的想象力插上飞跃的翅膀,从整个宇宙、科学新发现中寻找与自己感情经历相符、并能打动读者心灵的新颖别致的意象,来创造出一种意境隽永、耐人寻味的诗句[3]。 因此,诗歌《别离辞:莫悲伤》呈现出意象新鲜、想象奇特、形式精巧、内容思辨的艺术特征。
约翰·邓恩在该诗中所运用的与宇宙、科学有关的意象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16~17 世纪,欧洲人正热衷于对科学特别是对天文学的探索,热衷于航海。1513 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1609-1610年,伽利略使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1595 年,荷兰人范·林斯霍特编著了最早的航海志,记述了大西洋的风系和海流。1610 年,英国人哈得孙航行至今日的哈得孙湾(加拿大)。 约翰·邓恩在游历欧洲大陆期间,接触了这样一些科学家,了解了一些科学、尤其是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他曾经见过天文学家刻卜勒,并与其讨论过天文学方面的知识[4]。 这些都给他奇思妙喻的创作带来启发。
“有德之人逝世,十分安详,
对自己的灵魂轻轻说,走,
有些悲伤的亲友则高声讲, 他的气息已断,有些说,还没有。
让我们熔化吧,默默无语,
不要泪流如洪水、叹息似风暴,
那将会亵渎我们的欢娱——要是让我们的爱情被俗人知道。
地震带来恐惧和灾祸,人们谈论它的含义和危害,
天体的震动虽然大得多,
对人类却没有丝毫的伤害。 ”
诗歌开头, 约翰·邓恩把恋人之间的分离想象成地震,通常会带来悲伤与哭泣。 而他和妻子之间的分离却如淡淡的死亡,平静而安详,表现出他和妻子面对分离时的淡定,暗示他和妻子之间的爱已经超越了生死,根本不会受到短暂离别的影响和伤害。
约翰·邓恩在诗歌的第4~5 节用“冶炼提纯”表达他们之间的爱。
“世俗的恋人之爱
(它的本质是肉感)不允许离别
因为离别意味着破坏
凡俗之爱的基本根据。
但我们经过提炼的爱情,
它是什么连我们自己也一无所知,
我们既然彼此信赖、心心相印,
对眼、唇、手就漠然视之。 ”
约翰·邓恩在这里使用了炼金术的意象, 暗示了他们的爱情不同于世俗爱情的精神化过程:如同炼金术士从污浊的泥土中提炼出不含杂质的纯金,精神情侣也从卑贱的肉欲中净化出纯洁无瑕的爱情[5]。
在“冶炼”的基础上,约翰·邓恩在第6 节进一步写道:
“我们俩的灵魂溶成了一片,
尽管我走了,却不会破裂,
这种分离不过是一种延展,像黄金打成了轻柔无形的薄页。 ”
约翰·邓恩在这里大胆使用黄金的意象, 将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爱情比作黄金。 因此,短暂的别离对于他们来说,心灵感受不是背弃,而是爱情的绵延扩展,如同黄金能被锤锻成薄薄的金页,这片透明无瑕的金页象征着他们之间真挚、纯洁的精神之爱[4]。
约翰·邓恩认为,他和爱妻之间超凡脱俗的爱情如黄金般延伸,不会在分离的过程中断裂,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是经得起任何考验的,是永远一成不变的。
世人公认的最负盛名的奇思妙喻出现在该诗歌的最后3 节。
“我们的灵魂即便是两个,
那也和圆规的两只脚相同,
你的灵魂是圆心脚,没有任何动的迹象,另只脚移了,它才动。
这只脚虽然在中心坐定,
如果另只脚渐渐远离,
它便倾斜着身子侧耳倾听,
待到另只脚返归,它就直立。
对于我,你就是这样;我像另只脚,
必须倾斜着身子转圈,你坚定,我的圆才能画得好,
我才能终止在出发的地点。 ”
在这里,约翰·邓恩使用了圆规意象,把圆规的互相牵动的两脚分别比作出差在外的丈夫和留守家中的妻子。 圆规是金属材料做成的几何工具,冰冷坚硬,本身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用它的两脚来表现两个形影不离的灵魂,乍一看冰冷无情,细揣摩却雅致入理。 女方是圆心脚,固定不移;男方是圆周脚,总是围着中心“转圈”。 约翰·邓恩把自己比作那出差远离的圆周脚,总是围着圆心脚转动,不管走多远, 也离不开圆心脚的牵挂, 在圆心脚的牵动下,最后终止在出发的地方,画一个完美无缺的圆[5]。 这一奇思妙喻将一对恩爱夫妻间永远不离不弃的情谊表现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约翰·邓恩认为, 他和妻子之间的爱情是一种超越肉体的灵魂之爱,两人即使分离,只要彼此忠诚,心也永远不会分离——它们总会交织在一起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 实意。”[6]情感对于诗歌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而不朽的爱情诗旨在探讨爱情和生命的意义。 邓恩便是这样一个探讨处在永恒宇宙和纷繁复杂中个体生命及感情的神圣使者[5]。 约翰·邓恩在《别离辞:莫悲伤》中运用奇思妙喻描绘了他和妻子间的真挚爱情,表达了强烈的情感主题。 这是其前传统的彼特拉克体十四行爱情诗所不能企及的,对英国文学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永恒的。
[1] 张明悦. 约翰·邓恩《别离辞·节哀》的意象分析[J]. 北方文学,2011(3):24-25.
[2] 胡荣欣,王树利. 析约翰·邓恩的《别离辞·节哀》中的韵律与隐喻[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17.
[3] 李菡. 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爱情诗歌中的意象群赏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85-88.
[4] 吴湘毅,黄泽锐. 论邓恩爱情诗《别离辞·莫伤悲》中的玄想比喻[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3):71-74.
[5] 李正栓,杨丽. 大胆奇特的想象,雅致入理的比喻——邓恩的《告别辞:莫悲伤》赏析[J]. 名作欣赏,2003(12):81-82.
[6] 白居易. 与元九书[G]//古代散文选: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