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安全评价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2013-12-09 09:35侯黎黎张亚坤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案例考核改革

侯黎黎,张亚坤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不断增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也面临着挑战。 为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应改变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把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首要目标。 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试结合教学实践,对安全评价技术课程改革进行如下探讨。

1 以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2]

安全评价技术课程为高职高专安全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也是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黄河水院”)水利系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各种安全评价方法,具有辨识和控制系统危险以及进行安全评价的能力。 目前本课程采用的是2011 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安全评价技术》,该教材存在较多弊端。

1.1 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由于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水利安全技术技能人才,而教材中涉及工业生产、化工行业的内容占本教材的很大一部分内容,而该专业学生的基础课里面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十分抽象、难度很大,普遍感到难以接受。 该课程中实践部分缺乏,课程内容中缺少水利及建筑安全方面的知识和针对水利工程建设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等相关内容,学生学习后在具体工作中难以运用,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

安全评价技术在教学中采用的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不能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目标、任务不明确。 因而课程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竞争力。

1.3 案例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虽然在相应章节安排了部分案例,但是案例主要是针对化工行业的,而学生对化工行业的专业知识了解少,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 此外,在课程设置上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难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难以更加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安全评价知识的实际用途。

1.4 考核方式

安全评价技术课程一直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有的院校采用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有的院校则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分别占不同权重的考核形式。 这些传统的考核形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只是单纯地应付考试,很难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能力和综合素质。

2 课程改革的探索[1-5]

根据团队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及对安全专业学生的访谈,笔者对本课程的课程改革进行如下探索。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应结合安全专业学生今后就业的方向及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 应选用新版的、内容较丰富的安全评价技术教材作为主讲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同时优化补充相关内容。 比如,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里面加入对建筑施工和水利工程施工中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内容等。 把当前安全方面的新知识和评价实例、 工程案例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加入大量的辅助教材和教学资源。 比如,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部分加入对重大危险源辨识等相关内容,在讲到安全评价方法及评价报告时引入安全评价公司现场的评价报告,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所学知识的用途。

教师在备课时应查阅相关安全评价网站、参考相关书籍,了解安全评价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如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并将相关网站(如www.safety.com.cn 中国安全网、http://www.safe 1860.com/forum.php 安全评价论坛等)和书籍(《安全管理学》、《安全工程概论》等)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查阅网上资料,丰富知识面,并根据我系安全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编写更适合水利安全专业学生学习的安全评价教材。

2.2 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内容,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实践,应改变传统的用板书进行抽象讲解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2.2.1 项目化教学

本课程可以以项目为载体,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据此,可以将课程分为四个项目(如表1 所示)。

表1 安全评价技术课程教学组织安排Table 1 Safety assessment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organization

2.2.2 案例分析教学

案例分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各学习任务时,应尝试以典型工程案例为基础,由教师先介绍案例基本资料,提出问题,进行有关基本知识的讲解。 学生在教师讲解基础上进行基本知识学习。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 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总结评价。 教师应多收集水利安全方面的工程实例,结合实例给学生讲解,以弥补课本上水利工程实例缺乏的不足。 可把工程案例作为任务的载体,让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比如尝试把XX 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预评价等案例运用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2.2.3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的教学手段

在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及分类讲解时,我们发现,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则很难表述清楚。 因此,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视频和图片,将枯燥、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利于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活跃课堂气氛。

2.2.4 启发式教学[1,6]

为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切实掌握安全评价的技术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具备良好的安全评价实际操作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尝试采用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争取做到教与学互动。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防触电安全措施时,我们就以宿舍为例,让学生结合前面讲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内容,先思考宿舍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再针对触电的安全对策措施,想一下如何去解决。 然后安排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把自己分析的结果写出来,并给大家进行讲解,再让其他学生来补充这两个同学分析的结果。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很有启发性。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不但学到了知识、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同时对前面的知识进行了串联,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2.3 实践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胜任本岗位的工作,在本课程的改革中,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我院的实训条件,使学生走出教室,在实践中去检验所学知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有安全评价经验的专家做课外指导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进行实验实训。

2.4 考核评价方式[4]

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和训练。 应依据“知识、技能加态度,强调素质培养”的原则进行评价方案设计,重视实践教学。课程考核采用项目化过程考核评价与综合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设想如表2所示。

表2 安全评价技术课程知识、技能、态度考核方案Table 2 Safety assessment technology course knowledge, skill and attitude assessment scheme

2.5 改革前后有效果分析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如表3 所示)。 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安全评价技术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更好地体会到危险源如何辨识、安全评价方法如何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运用等。

表3 安全评价技术课程改革前后效果比较Table 3 Effect comparison of before and after safety assessment technology course reform

3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安全评价技术课程在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了案例教学,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曾向农. 安全评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6):249-250.

[2] 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9-72.

[3] 高桂芬.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J]. 辽宁教育研究,2006(7):121-122.

[4] 王勤香. 水力学课程改革与实践新课程研究[J]. 改革与创新,2010(12):97-100.

[5] 王亚军. 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 科技信息,2008(30):214-215.

[6] 卜全民. 安全技术防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科技信息,2008(36):39-40.

猜你喜欢
案例考核改革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内部考核
改革之路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改革备忘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改革创新(二)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