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军
(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社,河南 郑州 450003)
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和乔治梅森大学的讲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中提到了几个关键词,其中第一个就是“水”。 王岳川教授指出:“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水的哲学、水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了解了水文化,就了解了中华文明的根本。”[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2]可以说,水蕴含着古老的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几千年来,水以其独特的性情,负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在新的历史时期,水利被党和国家提升到重要的战略位置。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中的水文化精神,培育水利行业的核心价值观,努力为人水和谐相处的现代治水目标而奋斗,是水利行业积极践行中共十八大精神的有效行动,也是现代水文化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本文试对水利行业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水文化的精神传承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3]。 个人的价值观具有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其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的。
中共十八大报告从3 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凝练概括,即:在国家理想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秩序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行为规范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水利行业实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4]。
水利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行业,应该用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熔铸行业的灵魂、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源泉呢?这是一代又一代水利人不懈探索的重大课题。近几十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从水利部部长讲话、水利政策出台、水利成就创造乃至媒体舆论宣传上,我们可以约略看出其端倪。 而近几年来,特别是从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以来,我们可以看出,在新时期国家对水利工作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水利工作的需求影响下,我国水利行业的核心价值观业已形成,并日益清晰,其中心就是民生水利。
中国水文化研究专家、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李宗新在许多场合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除害兴利、造福民生、人水和谐、确保安全是水利行业的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其中,除害兴利是天职,造福民生是宗旨,人水和谐是理想,确保安全是目标。 笔者赞同其观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此加以阐述。
1.2.1 除害兴利
除害兴利是水利行业的天职。 作为水利职工,走进水利行业的队伍,就要自觉地担负起除水害、兴水利的神圣职责。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说“甚哉,水之利害也”[5]178,就是说水具有利与害的双重性,彼此之间又存在辩证的关系。 水不但能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也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精神财富。 但是,水也给人类带来过深重的灾难。 《管子·度地篇》中说:“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为最大”[6]。 这是对水“危害”特性的深刻论述。 水的危害性不仅表现为对人的生命财产的损害和威胁,也表现为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但水的这种“利”与“害”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又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指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对事物“度”的把握。 充分认识“水利”、“水害”及其“辩证关系”,目的在于充分认识和尊重关于水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水利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履行水利职工和水利行业除水害、兴水利的神圣职责,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的有利性,把水的危害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1.2.2 造福民生
造福民生是社会主义水利事业的宗旨。 在《尚书·虞书·益稷》中,大禹向舜帝描述的他为解除民众水患之苦而导流入海流、兴修农田水利及与益教民众射猎、与后稷教民众播种粮食等艰辛奋斗历程[7]141,充分说明大禹治水时“以民为本、注重民生”的指导思想,同时也说明治水与民生的紧密联系。 这也是我们今天发展民生水利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前我们强调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正是水利行业要履行造福民生宗旨的具体体现。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就要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要把群众受益与否、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基本标准,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水利发展新格局。
1.2.3 人水和谐
人水和谐相处是水利行业职工的共同理想。 人与水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处理好这对矛盾的基本要求就是人水和谐。 人水和谐是中国 “天人合一”、“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处理人与水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人水和谐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不让水危害人,把除害兴利、造福民生作为水利事业的根本宗旨;同时也要求人们爱护水、善待水,不要伤害水,把水视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最忠实的朋友。 把河流、湖泊及一切水资源生存的处所视为有生命、有活力的载体,要用心地去珍惜水、保护水。 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是世世代代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当今水利行业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
1.2.4 确保安全
确保安全是水利行业职工努力实现的目标。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水利事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2]。 民以食为天。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离开水利事业的发展,即使不发生洪涝灾害,喝水吃饭也会成为问题,经济安全也会受到威胁,生态平衡也会遭到破坏,国家安全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条件,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以水利精神为内核的中国水文化亦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者相伴而生。水利精神所化育的中华水文化充满历史的正能量。
水利精神是水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堪称水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华水文化的精神内核——水利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是相伴而生,有时甚至是融为一体的。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8]。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9]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都与水利精神有不解之缘。
(1)团结统一。 作为大江大河流贯国土的东方古国,中国的文明史从诞生之初就与水利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仅仅为了生存就必须大规模地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地投入与江河既抗争又依存伟大实践中去,从而形成典型的灌溉农业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熔铸了我国独特的大一统、高稳固的社会机制和向心趋同、强烈求衡的民族心理,并且在广义的文化中广泛地反映出来[10]。在这里,中华民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水利精神[10]与维护团结统一、反对分裂动乱的民族精神是相伴而生、水乳交融的。
(2)爱好和平。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和平的乳汁。 对于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华民族来说,兴修水利是国家政权稳固、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因而水利精神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秀民族精神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 在历史上,热爱水利、高度重视水利的中华民族深谙“水利”的内涵,兴利除害、以水利人,因而一向以爱好和平著称。 中国是许多国际河流的发源地,但是中国从不用河流来威胁他国,而许多国际河流、边界河流也成为友谊之河、睦邻之河。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许多强盛的王朝大都具有厚往薄来、协和万邦、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的精神。 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与中华水文化的精神内核——水利精神也是相伴而生、水乳交融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部长陈毅元帅曾用“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的优美诗句赠缅甸友人,颂扬中缅友谊,广为流传。
(3)勤劳勇敢。水利是勤劳勇敢者的事业。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水利事业的发展史上,不仅是普通劳动者,而且包括高层领导人,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具有很大的勇气。 这里可以中国古代治水的楷模大禹为例来说明。 大约在4000 多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和组织治水工作。 鲧采取“水来土挡”(即“堙”,堵塞)的策略治水,结果“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鲧治水失败后被杀。 作为其独子,禹不避艰危,以大无畏的勇气承继父业,毅然担当起主持治水的大任。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堙”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高超的聪明才智。 为了治理洪水,大禹置个人、家庭于不顾,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治水的最艰辛岁月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坚持苦干着、指挥着。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大禹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名垂青史的治水大业。 大禹治水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光辉范例,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与中华水文化的精神内核——水利精神相伴而生、水乳交融的典范。 大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是水利精神的精华,也是矗立在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4)自强不息。 江河之水奔流不息,而自古以来,与江河治理休戚与共的中华水利事业也呈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从大禹治水开始,在历代治水事业中,中华民族常常表现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前赴后继、坚持不懈的顽强进取精神。 在这方面,西汉《瓠子歌》相关事迹具有典型意义。 史载公元前132 年夏,黄河在濮阳县瓠子口决口,入瓠子河,东南由巨野泽通于淮、泗,梁、楚一带连年受灾。灾后,汉武帝即调拨10 万人筑堤治水。 不料,水患猖獗,塞而复坏,以至前功尽弃。 公元前109 年,汉武帝亲自率领人马,到瓠子口堵塞决口,“沉白马玉璧于河”[5]178, 亲自祭祀。 命令群臣和从官都背负柴草,上堤堵塞决口。 当地缺乏柴草,汉武帝就下令把淇园(当时卫国故苑)的竹林全部砍完,做成“楗”和“石菑”,沉入河底,填土筑坝。 经过顽强奋斗,这次治水,终于取得了胜利。 汉武帝现场即兴赋诗二首,即 《瓠子歌》。 第一首集中写黄河在瓠子口决河以后,洪水造成的危害,第二首主要写堵塞决口的战斗场面。 《瓠子歌》气势磅礴、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成为有着浓郁水文化色彩的古代诗歌名篇。
在古代中国,水利是国计民生的基本保障。 而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大规模治水的水利事业的开始,也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11]。 如果没有大禹治水的成功,则“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12]正是由于水利事业的坚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才有了认识水、欣赏水的基本物质条件,由此而产生出绚丽多彩、仪态万方的水文化。 因此,可以说,中华水文化是与中华水利事业相伴而生的水利精神所化育出来的事业文化,而水利精神所化育出来的中华水文化充满了历史的正能量。 以下试举八例约略说明。
(1)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13]25。 “善利”就是奉献,“不争”就是无私,“故几于道”就是接近于“道”的境界。因此,“善利万物”是水精神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 大禹的治水精神就是奉献精神的典型之一。
(2)上善若水的尚德精神。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13]25。 “上善”就是说水是象征“善”的最高境界。 在这里,老子把水的品德人性化了,以至于后世以他为教主创立的道教的道观里把水官和天官、地官三者并列,称为“三官”,作为崇拜的神像供奉。 汉代学者刘向在《说苑·杂言》中记载,因为水好比君子,具有德、仁、义、智、勇、察、贞、善、正、意等十种美德,孔子见到大水必去观赏。 现代成语中也用冰清玉洁、冰魂雪魄等赞美人的高尚品德。
(3)智者乐水的求知精神。 孔子有句名言叫“智者乐水”[14]。 智者何以乐水呢? 《说苑要览》中这样描述,水泉奔流澎湃,日夜不停,像毅力坚强的人。 一般人都会拿它做评价万物的标准。 那水在天地间化润万物、无所不至,国家就是靠它而成长。 这就是聪明人喜欢水的缘故呀![15]。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智乐者水”解释道:“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16]90意思是说,水是奔流不息的,好像在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寻求真理,因而就能通达事理。
(4)以柔克刚的坚定精神。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13]235就是说,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 “水滴石穿”就是水以柔克刚最典型的范例。
(5)盈科而进、不舍昼夜的精神。 《孟子·离娄下》中有一段论水的精彩记载:徐子向孟子请教,为何孔夫子多次称赞水、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孟子答道“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16]293在这里,孟子借“有本者”(即有源之水)深刻地阐述了君子立身修道的道理:一是君子要像有源之水那样立于根本,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二是借有源之水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的特点,比喻君子锲而不舍地修养品德、增长才干的过程。 一个人只要保有“不竭”之本,坚持不懈地努力进取,就能逐渐达到道德学问的完美境界。
(6)浮天载地的包容精神。 晋朝郭璞著《玄中记》说“浮天载地者,水也”[17];管仲在《管子·形势解》中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18]。 秦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有“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说法[19]。清朝民族英雄林则徐有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20]。这些都形象地描述了水具有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7)平之如水的公正精神。 人们常用“一碗水端平”的俗语说明处事应该公平、公道、公正。 正因为“水平”象征着公平、公道、公正、主持正义,所以人们常把一个人处理事物公平、公道、公正和主持正义的能力称为“水平”。
(8)清彻如水的廉洁精神。 “臣心如水”的典故出自《汉书·郑崇传》。 郑崇,西汉人,官居尚书仆射。郑崇为人耿直,曾两次劝阻汉哀帝不要无故封爵。 当皇帝非常生气地质问,为何郑崇家门前车水马龙,交结了不少人时郑崇答道:尽管我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但我的心像水一样清澈净洁,没有不廉洁的地方[20]。因此,以后人们常用“臣心如水”来说明一个人的廉洁。
以除害兴利、造福民生、人水和谐、确保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水利行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水文化的精神内核——水利精神的最好继承和发扬。
新中国成立60 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几代水利工作者与全国人民一道奋力拼搏,水利事业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就,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而与此相伴,在水利行业志士仁人的倡导下,中华水文化建设也揭开了新的篇章,依托中国水利文协,成立了水文化研究会,发表了数百篇研究论文,还出版了一些研究专著。 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对水利行业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凝练出了以“除害兴利、造福民生、人水和谐、确保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水利行业的核心价值观。
“除害兴利”是对水利事业的科学定位。 建立和发展水利事业为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存在了数千年,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 新中国水利以其卓越的精神成果对其予以明确的揭示,建立和发展水利事业的核心目标就是“除害兴利”。 因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水,尤其是以河流为主的各种地表水,一方面以其源远流长、水量丰富的优长给人们带来舟楫灌溉之利,另一方面又常常以其奔腾咆哮、肆虐无忌的凶相给人们带来灭顶之灾[10]。 人们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兴水利、除水害。
“造福民生”是对水利精神的高度概括。 我们常说,水利关乎国计民生,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民生。因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7]155。 只有建立在民生基础上的国计,才是正当的国计。 只有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了保证,国家政权才能稳固、社会才能安定团结,从而才能出现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局面。
“人水和谐” 是对水利事业科学规律的深刻揭示。 人有人性,水有水性,治水不能只凭主观意志行事,而要充分考虑水的特性。 古人对此早有认识,在兴修水利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大禹治水、李冰修建都江堰等成功的范例。 但是在人水如何相处的问题上,先民始终未能达到透彻认识、深刻概括的高度,而“人水和谐”将这个道理言简意赅地讲了出来。 人类要想顺利实现除害兴利、造福民生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做到人与水和谐相处,在利用水造福自己的同时,把水视为与自己休戚与共的伴侣,自觉地维护水的生命,让其得到生存和发展。
“确保安全”是对水利事业保障功能的高度概括。自古以来,水利事业最紧要的目标就是保障安全。 首要的是防洪安全,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不被洪水毁坏;其次是供水安全,确保人们能够饮用到能够维持生命和健康的水;其三是粮食安全,保证水能够灌溉粮田而不淹没良田。 在这些基本的安全之上,才能保障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保证安全可以说是水利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除害兴利”、“造福民生”、“人水和谐”都无从谈起。 正因为如此,水利行业核心价值观在提出“除害兴利”“造福民生”“人水和谐”之后,特别补充“确保安全”一条,可以说是深得要害、切中肯綮。
与古老的中华文化相伴而生的中华水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自有其传统的魅力所在。 而在新中国水利事业中诞生的水利行业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其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精神。
首先看“除害兴利”和“造福民生”的组合。 除害兴利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水利事业的普遍认识,但除害兴利的目的是什么,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水利行业核心价值观在“除害兴利”之后紧接着提出“造福民生”,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这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的鲜明印记,也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理念的鲜明体现,同时也具有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下大力气解决民生问题的时代特征。
其次看“人水和谐”与“确保安全”的组合。 确保安全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水利事业的普遍认识,但怎样来确保安全,人们却没有明确的认识。 根据现代水利的科研成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水利方面确保安全显然不是人类单方面的事情,而深刻地涉及人与水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人与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索取和给予的关系。 要想做到人与水相互依存,人们就要想办法与水和谐相处,而不能一味地对水采取单纯的征服、利用的策略。 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人水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更加合理、顺畅、高效地兴水利、除水害、造福民生,同时做到确保安全。
其三看“除害兴利、造福民生,人水和谐、确保安全”的整体组合。 这四句话十六个字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之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 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以“除害兴利、造福民生,人水和谐、确保安全”为主要内容水利行业核心价值观,涉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领域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充分强调了水利事业“除害兴利”的重要性。 “造福民生”“确保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而“人水和谐”则鲜明地揭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所有这些,整体上形成一种在水利行业中形成的丰硕的精神文明成果。 这一精神文明成果有力地继承了古老的中华水文化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综上所述,水利行业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水利事业中孕育成长起来的精神文明优秀成果,水利精神是与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相伴而生的中华水文化的精神内核。 水利行业核心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力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水文化的传统精神,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精神。 我们应当通过对中华水文化精髓的研究和发掘,在水利行业中积极培育核心价值观,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水文化的优秀精神,在推进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同时,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做出积极的贡献。
[1] 王岳川.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DB/OL]. [2013-02-1].http://wenku.baidu.com/view/ d0b7d32d4b73f242336c5fd5.html.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DB/OL]. [2013-03-2]. 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1/29/c_121039106.htm.
[3] 合作编辑者.百度百科:价值观[EB/OL]. [2013-03-10].http://baike.baidu.com/view/135672.htm.
[4] 王学俭.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 甘肃日报,2012-11-21(4).
[5] 司马迁. 史记:河渠书[G]//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二十五史: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6] 李山. 管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09:313-315.
[7] 孔颖达. 尚书正义[G]//中华书局编辑部.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8] 合作编辑者. 百度百科:中华民族精神[EB/OL]. [2013-03-10]. http://baike.baidu.com/view/4998245.htm.
[9]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
[10] 张振元. 文化·水利·黄河[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77-80.
[11] 车玉明,姚润丰. 治水兴邦——新中国60 年水利事业改革发展启示录[EB/OL]. [2013-05-24]. http://www.gov.cn/jrzg/2011-07/08/content_1902545.htm.
[12]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EB/OL]. [2013-05-23].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12/04/content_1214002.htm.
[13] 刘战魁. 道德经心解[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4] 毛佩琦, 王丹. 论语全集[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108.
[15] 杨志红,王德芳. 说苑要览[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310.
[16] 朱 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2:90.
[17] 陈伟杰. 说水[J]. 水利天地,2011(5):18-18.
[18] 马宏基. 《管子·形势解》释义元语言中的语义场[J]. 管子学刊,2012(3):13-15.
[19] 李斯. 谏逐客书[G]//徐中玉,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册[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8.
[20] 合作编辑者. 百度百科: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EB/OL].[2013-05-28]. http://baike.baidu.com/view/357904.htm.
[21] 合作编辑者. 百度成语:臣心如水[DB/OL]. [2013-02-1]http://baike.baidu.com/view/372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