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员“双管双责”制度与社会管理创新

2013-04-11 15:30:04刘霞孙德厚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双管党组织党员

刘霞,孙德厚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0)

论党员“双管双责”制度与社会管理创新

刘霞,孙德厚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0)

当前,社会管理的关注点下移到了基层社区,基层的社会管理服务功能得到强化。党员“双管双责”制度,创新了社会管理组织体系,明确了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角色和地位,提升了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的战斗力、凝聚力。本文就“双管双责”制度的实践作出分析,指出这一制度对于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双管双责”制度的建议。

基层党组织;双管双责制度;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党员“双管双责”制度突破了以党组织隶属关系为依据设置组织、管理党员的传统方式,建立了党员在居住地带头参与基层社会管理活动的新机制。

一、党员“双管双责”制度的建立与实践

党员“双管双责”指的是党员接受党籍所在党支部和登记活动党支部双重管理,履行岗位工作和群众工作双重职责。这一制度整合了基层党组织力量,聚集了党员资源,引导广大党员融入社区,实现了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一)突破固有的组织设置模式,建立党员双重管理机制

针对大量“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党员流动频繁的情况,党员“双管双责”制度突破了“一个党员只从属一个支部”的传统模式,在不改变党员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前提下,本着方便参加活动、便于发挥作用的原则,在组织设置上大胆创新,推行党员“一方隶属、双重管理”的方式,党员在不改变组织关系隶属、以单位党组织为主管理的前提下,打破原有区域或单位限制,将党员编入一个或多个党支部,其中一个为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其他为登记加入的党支部,使党员无论在哪里都能及时接受组织管理。在设置登记活动党支部时,立足于服务,根据报到党员的居住区域、行业特点、兴趣爱好和活动时间等情况,灵活设置,引导党员力量下沉、融入社区,建立对社会各领域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形成党员全动员、组织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二)引导党员积极履行双重职责

1.党员“双管双责”制度使党员教育管理由“一维”向“多维”转变。党员工作、生活在哪里,就编入哪里的党支部,党组织之间相互沟通加强,可以及时掌握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2.党员“双管双责”制度能够引导党员到基层一线去、到群众中去,到党的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开展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

(三)搭建有效平台,增强为民服务的实效

“双管双责”突破了党员身份、工作单位和组织关系所在地的限制,使党员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从“高楼大院”中走出来,下到基层“接地气、增活力”,深入开展“走千企、访万户,问计、问政、问需于民”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实行“双管双责”后,社区管理的党员人数不断增加,为推动社区建设、改进社会管理增添了活力,提升了社区党组织社会管理能力。

(四)打造活动载体,发挥党员党籍所在单位的职能作用

“双管双责”是党员服务群众的好载体。某些党员党籍所在单位,拥有的各类资源比较多,以前由于缺乏规范有效的服务渠道,服务社区居民的机会比较少。实行党员“双管双责”,可以让不同行业、不同职务、不同兴趣的党员找到服务群众的有效渠道,既密切了邻里关系、党群关系,又让党员们在本职工作岗位外有了一种成就感。

二、党员“双管双责”制度的社会管理意义

党员“双管双责”制度,不仅仅是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突破,也是当前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管理意义。

(一)夯实了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搭建起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平台,极大提升了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的战斗力、凝聚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逐渐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社区居民的多元结构特点和社区工作的基础地位,使得社区成为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工作包罗万象,社区管理涉及面广、矛盾多,情况复杂多变,每一项工作都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但社区工作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因此,单纯依靠社区干部和自管党员建设社区、服务群众已明显力不从心。而参与“双管双责”的党员主要来自于机关事业单位,与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自有党员相比,他们在各重要岗位担任现职,不仅能力更强,而且掌握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掌控能力,更好地为社区服务。“双管双责”的实行,让这部分党员进一步沉到社区基层,壮大了社区党组织的力量,极大地提升了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的凝聚力,成为社区社会管理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力量。

(二)创新了社会管理组织体系,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角色和定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社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理论上讲,现代社会管理是一个以政府干预和协调为主导,以基层社会自治为基础,以非营利社会组织为中介,动员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社会管理主体由政府、社会、公民三位一体构成。通过党员“双管双责”,广大党员深入社会管理第一线,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活动,发挥了社会管理排头兵作用,坐实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社会管理职能。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实践中的角色,由社会管理格局中的领导角色演变为了领导与主体角色。“双管双责”的成功实践,明确了党组织在社会主义管理创新实践中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发挥党组织的传统领导作用;另一方面,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大量社会矛盾,党组织深入社会管理实践,以党员和群众为纽带,大量参与社会管理,发挥主体作用。如此,在实践中,社会管理主体就由政府、社会、公民三位一体,发展为执政党、政府、社会、公民四位一体。这充分反映了当前的中国实际,彰显了社会管理的中国特色,也为明确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与定位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三)塑造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极大促进了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党员管理方式,是由单位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实行“双管双责”之后,党员除了履行岗位职责外,还要到居住社区履行社区工作职责。广大在职党员从机关大院走出来,下到基层“接地气、增活力”,做到了“离岗不离党”。通过参加社区活动,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其根本目标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通过党员“双管双责”,能够实现与群众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与交流,切实有效地为群众解决问题,真实反映了共产党执政为民的诚意,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党的亲民、为民形象,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四)激发参与热情,有力推动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加速形成

社会管理不是管群众,而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公民是社会管理的新生主体,离开了公民的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很难施行。最好的社会管理模式,就是让公民参与其中,使之有能力、有动力参与基层管理。据统计,在美国,50%的成年人一周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活动,内容包括养老、扶幼、助残、济贫、教育、卫生等方面。而在我国,人们的公民意识还比较薄弱。公民不能广泛的参与社会管理,也是当前我国基层社会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党员“双管双责”工作机制可以很好地激发党员党籍所在部门与社区党员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长远看,“双管双责”可以逐渐培养社区居民的奉献精神,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乃至社会事务的管理,增强其自主性,使之慢慢习惯为自己所在社区提供无报酬的服务,无偿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还可以激发党籍所在部门群众的社会事务参与热情。因此,“双管双责”可以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社会合力,更好地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作用,也更有利于“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形成。

三、完善党员“双管双责”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绩效考评标准体系,保持“双管双责”制度的持续性

把“双管双责”纳入绩效考评标准体系,以此为依据对党员和党员党籍所在部门领导进行考评,是确保“双管双责”规范、有序、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双管双责”的考评体系更为注重对参加活动党员的考核。而要使“双管双责”活动持续性发展,则应完善现有的考评体系。一是科学设置考核指标。综合运用总量、增幅、人均等统计数据,科学量化分值,制定可以突出实绩、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二是完善考核主体结构。不断拓宽考核评价主体参与面,除了上级评价、相关职能部门评价、本单位评价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评价之外,还应广泛采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最终形成条块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考评主体结构,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地考核评价干部,从而提高考评结果的准确性。三是创新考核方式。对社会管理工作的考核和评定,除了运用定性考评、定量考评、日常考评、综合考评等方式和手段外,还应不断创新考核方式,采取“自上而下”综合考核和“自下而上”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双向考评方式。四是把“双管双责”纳入党员党籍所在党支部党政正职的绩效考评体系。建立和明确党员党籍所在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将“双管双责”纳入综合目标管理和干部考核内容,作为干部提拔、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是保持“双管双责”活动持续性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二)关注民生,采取与时俱进的形式,确保“双管双责”制度的实效性

“双管双责”的成效最终体现在为群众服务上。因此,各项活动的开展,要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围绕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问题,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1.对社区困难群体的帮扶要有针对性。帮扶既要重视物质层面,还要重视精神层面,不能把帮扶简单地理解为给困难群众送大把钞票或昂贵礼物,数量要适宜,路子要对头,要让帮扶对象真正享受改革成果,感受到党的温暖。2.社区义务劳动的开展应避免“开头轰轰隆隆,最后不了了之”的形式主义,注意工作的连续性。如清理“野广告”、清扫卫生、植树等活动,应经常组织。3.党员应真正走到群众中间去,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充当政策的“宣讲员”、民意的“调查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总之,“双管双责”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有针对性,要真正反映群众的心声,这是确保“双管双责”具有实效性和持续性的重要群众基础。

(三)拓宽活动参与范围,建立起全方位的“双管双责”管理体系

从党员“双管双责”制度的前期推行情况来看,参与“双管双责”的党员,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和部分非公企业中的外来务工党员,报到党员分布不够均衡,活动辐射面不够广。目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大多数都在城区居住,社区居民受益较多,而农村受益不大,这使“双管双责”制度的工作成效受到了限制。因此,应逐步拓宽党员“双管双责”活动的参与范围,建立起全方位的“双管双责”管理体系。一是向广大农村延伸。可将“双管双责”制度引入包村蹲点联户工作中,实现农村党组织都有领导联系、有机关干部党员登记报到,都有“双管双责”党员开展活动。要组织广大干部走进农村一线、走进群众家中、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通过同上党课、联过组织生活、携手开展活动等措施,把机关组织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入农村,切实提高“双管双责”活动的成效。二是向企业延伸。组织企业党员到所联村庄报到登记,做到村企联建、党内联建,促进企业党员作用的发挥。三是向社会组织延伸。引进党员“双管双责”制度,充分发挥“双管”党员的作用,对社会组织党建乃至单位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责任编辑:曹木易)

本文为2012年度烟台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烟台市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2-GL-12

D267;C916

A

1008—6153(2013)03—0060—03

2013-04-03

刘霞(1975-),女,山东莱阳人,公共管理硕士,中共烟台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副教授。孙德厚(1963-),男,山东蓬莱人,中共烟台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双管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清华党组织公开
基于TM5103双管正激开关电源的设计
电子制作(2019年13期)2020-01-14 03:15:30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6:42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基于UC2844双管正激电源设计
基于UC3844多路输出型双管反激电源的设计
电源技术(2015年12期)2015-08-21 08:58:50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