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永
(1.西南政法大学 民商法学院,重庆 400041;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重庆 400067)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通过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促进城乡协调发展[1]。回顾直辖十年綦江发展的历史,直辖前,綦江属于重庆的九区四县,而如今,綦江如何融入主城,加快发展,实现崛起已从“坐而议”的理论阶段进入“起而行”的实践阶段。开放发展融入主城,万众一心崛起綦江,成为九十万綦江人民的共同心愿。在这种大好的形势下,对处于西南出海大通道和重庆南大门的綦江如何抓住机遇、扩大开放、融入主城、实现崛起事关綦江县的战略选择,事关綦江县的经济绩效,事关綦江县的长远走向。
綦江县位于重庆南部,东连万盛,南接贵州,西临江津,北靠巴南,全县幅员面积2182平方公里,辖20个街镇、314个村,9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万。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工业农业布局,都确定綦江在重庆发展中特殊的战略地位。
1.陆路交通便捷,渝南交通枢纽。綦江区位优越,是渝黔经济传接带上的重要节点,是渝南黔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是重庆向南入海的重要陆上通道。綦江距重庆主城仅59公里,拥有两条国道,两条高速和两条铁路纵横交错。
2.工业布局合理,南部工业重镇。綦江是重庆的老工业基地,松藻煤电公司、綦江齿轮厂、綦江铁矿等大中型企业合理布局在綦江,境内工业存量资产达20多亿元,能源、冶金、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布局搭配合理。在綦江县发展的关键时期,10万吨电解铜项目和重庆四钢中宽带热镀锌生产线等项目落户綦江将强力助推綦江经济社会发展。
3.农业品种广泛,山区农业典范。綦江是典型的丘陵山区,生物和水资源相当丰富,农业立体气候明显。肉类、蔬菜、林果、优质粮油为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柑桔,茶叶、药材、红梅等项目多元发展。
4.自然资源丰富,能源储备大县。綦江已探明煤炭储量16.86亿吨,占全市总量的36%,是全国煤炭基地县;煤层瓦斯储量383亿立方米,占全市储量的54%,此外还有较为丰富的水能、电能资源、天然气资源和矿藏资源。
5.文化底蕴深厚,农民版画之乡。綦江县被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美协、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农民版画之乡”,綦江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綦江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东溪古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刘家乐班、韩国流亡政府遗址、傣族生殖图腾、七拱咀崖汉墓群、侏罗纪时代木化石群等丰富的文化资源。
1.夯实交通基础,形成交通枢纽群。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及时调整行政区划,通过东进南拓,启动枣园片区和通惠新区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集聚产业和承载人口能力。围绕“一心五点”城镇布局,发展沿高速公路的城市连绵城镇,形成梯次推进的城市格局。加快干线公路网络建设,形成“六横五纵五联线”的出境、境内公路建设网络,形成交通枢纽群。
2.夯实工业基础,形成工业基地群。依托綦江的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打造以煤炭、电能、煤化工为主的能源,以电解铜、电解铝为主的冶金,以齿轮加工为主的机械制造等三个百亿产业,把綦江建设成为重庆重要的能源、冶金基地,做优做靓中国西部齿轮城,形成綦江工业基地群。
3.夯实农业基础,形成农业产业群。依托立体气候明显和处于主城近郊的优势,打造一园三业一基地,建设通惠食品工业园,打造蔬菜产业、木瓜产业和畜牧产业,发展火锅原辅料生产加工基地,把綦江建设成为西南地区绿色叶菜现代产业高地、全国木瓜之乡、重庆肉蛋食品基地、重庆火锅产业化原辅料生产加工基地。培育美乐迪、双阳、郑胖子等5个5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农业产业群。
4.夯实储备基础,形成能源产业群。以冶金企业为基础,推进綦江有色金属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电解铜、电解铝、铜管、铜线、铜材、冶金粉末、精密铸件、薄钢板等有色金属加工和钢铁深加工产品,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能源产业群。
5.夯实旅游基础,形成旅游品牌群。建设主城市民宜居休闲区为核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围绕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綦江和江津四面山的旅游环线规划。打造古剑山、清溪河、东溪古镇、丁山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品牌旅游县,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形成旅游品牌群。
县域经济融入主城的过程要大胆解放思想,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区县的边城意识和局限性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开拓意识和开放意识,充分发挥平台、产业、市场、合作和引外等多种平台的对接,为建设实力綦江、诚信綦江、和谐綦江,真正形成融入主城推波助澜[2]。
1.加大平台融入,完成与主城对接。充分认识到县域经济融入主城转型过程中平台融入的影响,规划部门在编制綦江规划上要顺应县域经济融入主城变化的趋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三者合一,加强内容规划和形态规划的有机统一,破除由于规划割裂对城市发展在决策和行动上造成的障碍[3]。在规划管理行政层面上,向实现规划编制和审批权的高度集中,决策综合统筹,执行责任明晰的大部门综合管理的方向推进改革的进程。在规划编制的内容上实现规划的层次简化和统筹兼顾。打造具有超前容量的綦江工业园桥河机械工业区、通惠食品工业区、安稳煤电工业区、庆江和北渡中小企业创业区“一园四区” 加速拓展园区平台。
2.加大产业融入,完成与主城对接。打造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綦江应努力打造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增强自身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形成产业优势,在制度创新中保障有序竞争,以优竞优,努力扩大本地企业产品在全市的市场份额。对等开放市场,削弱地方保护主义,优化经济环境,提供优惠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以提供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质量,吸引外来企业产业转移、技术转移、使竞争逐步走上规范化、有序化。目前綦江与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和产品布局雷同造成的同构竞争,行政分割引起的经济运行环境的不一致,导致县内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受阻。为此,应加强政府合作,开拓区域合作之路,加强区域合作,开拓企业发展之路,加强产业合作,开拓产业发展之路,完成产业融入,与主城对接。
3.加大市场融入,完成与主城对接。在互惠互利、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指导原则下,根据产业梯度布局原则,利用綦江自身优势和资源优势,把握机遇,招商引资,扩大开放[4]。通过政府协调和企业合作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化,在主城总体规划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原则,合理选择产业分工,找好切入口,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利用綦江有利的地理位置,建设与主城配套的物流畅通、降低交易成本,形成机制有效的一体化主城大市场,形成市场与主城对接,完成市场融入,与主城对接。
4.加大合作融入,完成与主城对接。通过开展区域合作和多边合作加快綦江融入主城的步伐,使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优势更加明显,更有利于提高綦江政府及企业在合作中的谈判地位和经济自主性,增加合作谈判的砝码,避免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被同化,变成强势地区的经济附庸。合作融入的过程按照合作收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合作对象, 确定合作规则,更有利于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获取更多的合作收益和分工收益,从而确保合作过程中的收益最大化[5]。
綦江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打开通道,清除障碍,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分阶段、分行业地开放市场合作机制,完成基础设施配置,创造经济要素充分流动的条件,建立市场交易成本最低的体制规则,使产业、资本、技术、人才能够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过程中形成最大合力,使资源配置融入主城一体化,完成合作融入,与主城对接。
5.加大引外融入,完成与主城对接。区县要突破传统区域分工格局,融入主城统筹分工,扩大市场份额和活动空间,不能单靠自身的力量死拼,要善寻求突破[6]。为此,作为区县的綦江需要注重外源性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重视合作基础、合作条件和发展趋势,有层次地发展紧密型、半紧密型或松散型合作关系,使外源性经济内源化、外部市场内部化,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和提升綦江产业结构,增强綦江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和后劲,积极引入外部环境资源,完成引外融入,与主城对接。通过产业融入、市场融入、合作融入、引外融入实现綦江融入主城区、融入重庆大开放、融入重庆大发展。
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思考县域经济融入主城,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进一步落实以经济建设中心,以富民富县为根本,团结一致,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科学发展战略和工业强县战略,借融入主城之契机,通过各种组合型策略建设为重庆市的工业强县、优质农产品基地、南部商贸中心和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市级卫星城市,从而真正实现綦江县域经济新的崛起。
1.大机遇促大解放,大开放促大发展,实现思想统领全局。思想统领全局首先需要转变领导现有的思想意识形态,通过树立“大机遇促大解放,大开放促大发展”的观念,拓展视野,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的意识,提升思想觉悟,在一定层次上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原有的局限性和山区经济观念,增强开放意识和发展意识,真正形成全县对外开放的整体氛围。因此,需要提升各级领导的整体政治理论素质、经济管理素质、法律运用素质和勤政廉政素质,将各项素质与提高执政能力结合起来,解决各级领导干部的开放意识,推广思想开放理念,落实开放内容,达到思想开放目的。
2.大引进加大创新,大投入加大建设,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上,政府应当加快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秀企业上市等形式,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名牌企业。努力将綦江的优秀名牌企业挺进重庆、瞄准遵义,让产品和企业走出县域,走出重庆,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作为政府应组织名牌企业与重庆的名牌企业强强联手,争取将綦江名牌企业与国内名牌企业开展合作,组建创新型合作企业,通过支柱产业积聚,形成机械、能源、冶金、建材、食品等支柱产业的新兴工业集群,实现工业城镇化[7]。
政府除了加大对优秀企业的科技扶助,还可以通过组建专家顾问团的方式,协助企业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和引进资金,由专家顾问团对引进项目严格把关、严格审查,减少和避免投资失误。政府在加大创新引进和投资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大对优秀企业的政策、资金和科技支持,协助优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强优秀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增强优秀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扶持有凝聚力、牵引力的龙头企业和核心项目,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工业科技化,项目投资和项目建设的力度上应着重扶持大项目,主攻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牵动性强的龙头项目,通过大投入、大建设,逐步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支柱产业为支撑、传统行业为补充的新型工业体系,实现工业现代化。
3.大工业带大农业,大城镇带大农村,实现农业产业化。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农业的发展问题在工业,大农业必须要有大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大农业必须要有大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大农业必须要用大工业化的成果武装[8]。綦江农业的大开放大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大工业带动大农业必须在思想上摆脱传统农业的观念束缚,决策上立足于资源的高层次开发,方法上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武装,行动上拉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实现农业现代化。
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应利用重庆特有的环境和区县自身特有的地理优势。利用重庆打造的“一圈两翼”和“一小时经济圈”逐步把“两翼”的农民吸引到“一圈”中务工,加速提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和水平[9]。大城镇带大农村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通过大城镇带大农村,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转换,非农产业向城镇化聚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转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城镇化[10]。
4.大包装助大宣传,大策划助大运作,实现旅游经济特色化。綦江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关联度较大,产业链延伸涉及交通、商业、旅店、餐饮、娱乐等相关行业,对社会就业、农村增收、小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等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特色经济旅游以旅游为主线,以文化为内涵,拉动民间艺术业、特色产品业等行业的加盟,进一步壮大綦江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11]。把綦江旅游业的发展同綦江大开放大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大包装助大宣传,大策划助大运作为綦江旅游造势,积极宣传綦江旅游优势。采取更开放的政策,吸收更多的资本投入綦江,从事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以高度发达的金融业支持快速增长的旅游业。借鉴重庆和国内旅游业营运机制和办法,建立和推广具有资本技术、市场营销、风险扩散等优势的饭店连锁集团模式,通过股份制方式建立多种形式的旅游公司,通过建设—经营—转让的投资方式引进外资,通过有偿服务、回收投资、偿还债务、赚取利润。
5.大支持联大合作,大信贷联大效益,实现政、企、银三赢。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发展,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大发展,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得到完美的发展,必须有金融作为支撑[12]。像綦江这样的农业大县,资源储备大县必须要有金融部门做强大的后盾,给与支持。綦江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专门落实领导,委派专门人员全方位的接触各级银行、各类银行,加大政府和银行的合作,使银行对綦江地区的资源认可,经济的项目认可,经济的发展认可。对优秀企业、龙头企业、名牌企业、诚信企业需资金支持时,由政府牵头,银行给与加大信贷,通过加大政、企、银三方合作把綦江地区的经济做强作大,实现三赢。
在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需要借用统筹城乡的理念去思考,通过多维策略,采取多元方法手段,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县域集聚。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所处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越发密切,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最基本的单元,是干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石,解决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已成为统筹城乡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改革进程的加速,作为重庆周边的綦江县唯有认清融入主城优势,夯实融入主城基础,通过探索平台融入、产业融入、市场融入、合作融入和引外融入等融入主城的途径,实现思想统领全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旅游经济特色化和政、企、银三赢,缩小城乡差别、平衡城乡利益、重建社会结构,推进县域经济融入主城之崛起。
参考文献:
[1] 杜茂华,陈国生.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7).
[2] 刘文先,徐恺.安徽县域经济实证分析与发展研究[J].江淮论坛,2009(3).
[3] 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
[4] 王志电.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2).
[5] 刘海云,李英.河南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与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9).
[6] 吴华安.城乡商贸统筹与我国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考——以重庆为例[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2).
[7] 闫冠宇.县域经济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8] 王义昭,王千六,王萌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集团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J].中国农垦,2011(7).
[9] 蒋亚东.行政区划调整视角下的区域发展新途径——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0(10).
[10] 孙久文,彭薇,黄其刚.“十二五”时期重庆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探索,2010(5).
[11] 刘国斌,汤日鹏.吉林省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思考[J].人口学刊,2011(1).
[12] 朱建华,洪必纲.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地理,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