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获取科技信息渠道的研究

2013-11-12 06:57:52王绍峰施韶亭
关键词:甘南农牧民渠道

王绍峰,施韶亭

(1.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地处边远地区,农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不畅通且滞后,获取的信息质量无论是准确性、广泛性和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所以,需要研究农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以科技信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突出地区农业特色。

通过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可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中的瓶颈问题,使农民获得实用、针对性强的信息和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从渠道研究的反馈情况,还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监测目标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寻找绩效改进点,对更好地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农村信息化和科普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现状及背景描述

我国对少数民族农牧区的科普传播研究较少。甘南地区主要以藏族为主,农牧业人口55.0万,占总人口的80.9%;藏族人口36.7万,占总人口的54.0%。甘南州的固定及无线市话用户达到16.89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4711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5.49万户;联通用户达12.26万户;新建自然村“村村通”站(室)158个;累计建设乡村广播电视站(室) 1253个;广播电视综合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州广播综合覆盖人口达到58.95万人,覆盖率达到87%;电视综合覆盖人口达到61.32万人,覆盖率达到90%[1]。由上述信息化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数据来看,甘南地区科技信息传播不通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语言具有差异性,且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农牧民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不开放,与外界的交流少;第二,由于地域的偏远,基础设施不完善,科普知识传播困难,科普发展水平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将与发达地区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所以,研究甘南地区农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并对渠道的状况及改进点提出建议,提高科技信息传播效率,对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差距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构建及变量解释

(一)分析模型

为反映甘南农牧民在对科技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上的偏好,以及哪些渠道适合在甘南地区使用及推广,选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渠道进行分析评价,因子分析模型描述如下[2]:①X=(x1,x2,….xn)是可观测随机向量,均值向量E(X)=0,协方差阵Cov(X)=∑,且协方差阵∑与相关矩阵R相等(只有将变量标准化即可实现)。②F=(F1,F2,….Fm)(m

x1=a11F1+a12F2+…+a1mFm+e1

x2=a21F1+a22F2+…+a2mFm+e2

xn=an1F1+an2F2+…+anmFm+en

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出的KMO检验统计量在0.7以上便可以做因子分析,该研究基于调研数据的分析得出KMO检验统计量为0.716,因子分析方法可行。

(二)变量选取与定义

该研究把农牧民可能用到的信息获取渠道作为分析指标,x1为电视、光盘;x2为书报杂志;x3为广播;x4为互联网;x5为电话、手机;x6为集市;x7为经验;x8为邻居、亲友;x9为专业大户、示范户;x10为农技员、农业专家、村干部;x11为专业协会、农民组织;x12为专业技术培训、科技下乡、会议;x13为村级信息站、村委会;x14为涉农企业;x15为政府信息部门;x16为“12316”三农服务热线、“12396”科技信息服务网站。这16个作为平行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主成分,把众多指标归纳分类,以便对农牧民的科技信息获取渠道进行分析与评价。(详细解释见表1)

三、数据及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

近几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居住条件十分关注,在甘南州碌曲县尕海乡实施自然村的建设,设立了尕秀村,其中包括三个行政村,把分散的游牧民聚集起来居住,解决农牧民们生活方面的需求不便。通过对甘南州碌曲县尕海乡的三个行政村共368户进行了调查访问,实收回有效问卷346份,有效问卷占94%。在被调查的农牧民中有1/3为年轻人,2/3为中老年人,因为大部分年轻人仍以游牧为主,只定期补给生活用品,所以村里留守的大部分为孩童及中老年农牧民。

(二)统计结果分析

根据主成分的选取原则,累计贡献率≧80%时可作为主成分,它们代表了所选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4],通过SPSS17.0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后,由表2可以看出前五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1.117%,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表1 农牧民获取科技信息渠道的指标体系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提取前 5个因子作为主成分,来反映甘南地区科技信息获取渠道的主要特征。提取的主成分因子中所包含的信息需要解释和命名,才能表明其含义。研究使用了SPSS17.0软件进行因子载荷旋转,使主成分因子的释义更加清晰。

根据表3,可将指标分成五类。因子1在经验,集市,亲友、邻居三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认为是反映自身环境资源的因子;因子2在政府信息部门,“12316”三农服务热线、“12396”科技信息服务网站,专业技术培训、科技下乡、会议上有较大的载荷,三个指标可以认为是反映政府信息资源的因子;因子3在指标“互联网、广播、电视、光盘、书报杂志、手机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认为是反映大众传播资源的因子;因子4在专业协会、农民组织,专业大户、示范户,涉农企业三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认为是反映组织传播资源的因子;因子5 在农技员、农业专家、村干部,村级信息站、村委会上有较大的载荷,两个指标可以认为是反映人力传播资源的因子。这五个因子概括地描述了甘南地区农牧民的科技信息获取渠道的主要特征。

表3 旋转成份矩阵a

通过测算指标数据[5],对甘南地区农牧民获取科技信息渠道的五个主成分进行分析评价:

1.自身环境资源

在对甘南农牧民的调查得出,56%的农牧民认为集市是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68%的人认为亲友、邻居这一信息获取方式重要,60%的农牧民认为经验很重要。可以看出农牧民对从周围的环境资源获取信息的信赖度较高,认为此类渠道的重要性较高。

2.政府信息资源

调查显示,在甘南地区政府信息部门的重要性频率为58%,“12316”三农服务热线、“12396”科技信息服务网站的重要性频率30%,专业技术培训、科技下乡、会议的重要性占78%。此类现象说明农牧民对于政府信息部门的信赖度较高,尤其是对于专业培训、科技下乡等直接接触的信息获取方式认同度较高。因此,增加与农牧民面对面的宣传交流,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3.大众传播资源

从数据收集的结果来看,互联网的重要性为0,广播的重要程度占62%,电视、光盘的重要程度占52%,6%的人认为书报杂志具有重要性,4%的农牧民认为手机作为信息获取的渠道比较重要。由于所调查地区的网络刚刚开通,留守的农牧民大多为年龄较长者,年轻人大多还是以游牧为主,所以对于互联网这一信息获取渠道的使用率基本为零;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手段,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程度相对较高;甘南地区主要以藏文为主,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低,书报杂志的利用率不高;手机作为主要的通讯工具,上网的利用率不高,且大多是年轻人,所以信息的获取率低。说明大众传播资源类的信息获取渠道在甘南地区的实应性较低。需要加强培训,使农牧民能够掌握快速有效的信息获取方式。[6]

4.组织传播资源

调查数据显示,30%的人认为专业协会、农民组织的信息获取渠道值得信赖,从专业大户、示范户获得信息的重要率为24%,涉农企业的为4%。说明农牧民在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上对组织传播资源类的渠道的认同度不是很高,原因可能是对专业协会、农民组织并不了解、不清楚以及周边地区并没有涉农企业等。因此,需要对这类渠道加强宣传,以拓宽农牧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

5.人力传播资源

有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农技员、农业专家、村干部作为人际传播在甘南地区农牧民中的信赖程度很高,达到90%,这便于信息传播的落实,使信息能够有效地传达到当地农民。村级信息站、村委会的信赖程度为74%,说明甘南地区农牧民的对于科技信息的获取比较偏向与自身环境接近的、可控制的环境资源。

(三)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甘南地区农牧民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为农技员、农业专家、村干部,专业技术培训、科技下乡、会议和村级信息站、村委会(详情见表4)。其中农技员、农业专家、村干部的信赖率达到90%,村级信息站、村委会和专业技术培训、科技下乡、会议的信赖率分别达到78%,74%。可见,农牧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与自身环境密切相关的基层组织传播与人员传播。

表4 指标得分表

在对甘南地区的调查问卷中农牧民对信息种类的需求及重要性进行统计,1代表“重要”;2代表“一般”;3代表“不重要”。由表5可知,新品种、新技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农产品养殖信息,气象信息是农牧民最为关注的信息种类,重要性达到50%

表5 信息种类重要性频率表

以上;农村政策法规(惠农信息)、教育培训信息、法律知识、外出打工信息关注度较低,不重要程度高达30%以上。对信息种类的选择是影响甘南地区农牧民选择信息获取渠道的重要因素,新品种、新技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农产品养殖信息以及气象信息,都是与农牧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与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因素相一致。可见,农牧民对于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关注度极高,对自身文化水平及技术培训要求也是倾向于能够获得更多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机会。所以,对甘南地区科技信息获取渠道的发展应注重在农牧民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需求方面更加完善。

四、结论与启示

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民的科技信息获取渠道的调查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民族、语言的特殊性,对科技信息应以地区特点为依托进行宣传,传播应更注重与农民生产、生活高度相关的信息类型和渠道,以确保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书报杂志类科技信息传播渠道的传播效率较低,更新速度慢,对语言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对这类纸质传播渠道建设可适度放松转而倾向于互联网和手机这类信息接收方便,传播快捷的渠道,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有限,需要加强培训以使农民能够熟练的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基础设施方面需增加通信网络广覆盖面,构建宽带融合信息网络,提高信息资源共享能力,以促进少数民族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缩小地区间差异。[7]

2.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年轻人就业选择都趋向于城市,农村的发展则滞后。[8]对于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信息都还沿用老的经验方法,农业技术人员年龄也偏大,应尽量采取一定政策吸引年轻一代的高校人才帮助农民获取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的科技信息,促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3.少数民族农村农业技术人员、基层的农民组织、村级信息站等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的效果要更好,确保最新的科普相关政策、知识及农业类科技信息及时有效地传达给与农民联系密切的农技员和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农业专家等,保证最后一公里传播的有效性,使广大群众及时获取到科普信息。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甘肃信息化年鉴[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

[2] 任福君,翟杰全.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 马庆国. 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4] 张艳,石顺科.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全国科普示范县 (市、区)科普综合实力评价研究[J].科普研究,2010(6):30-36.

[5] 贾俊平.统计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 蔺桃,梁嫒,汪阳,等.农民对传媒涉农信息的需求及其满足[J].中国国情国力,2008(5):39-42.

[7] 梁璐.论大众传媒在科普传播中的低效问题[J].东南传播,2010(7):76-79.

[8] 王贵彦,陈曦,张永升,等.中国农村不同地区科普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432-436.

猜你喜欢
甘南农牧民渠道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32
甘南九章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02
甘南走读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02
甘南记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 06:13:58
书业如何拥抱新渠道?
出版人(2021年11期)2021-11-25 07:34:04
《去甘南》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1-11-13 02:42:05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06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6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28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
现代农业(2015年3期)2015-02-28 18: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