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蕴慧
(广东肇庆学院思政部,广东 肇庆 526061)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反应,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是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自觉体验而形成的。情感教育就是以重视人的情感培育作为切入口,关注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并且运用情感机制和条件,寻找如何使情感品质支持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发展[1]。
情感作为人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也应成为高等教育所关注的重点。然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于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造成相当一部分理工类大学生情感冷漠、性格孤僻,轻者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重者甚至危害社会。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拼搏向上、乐观热情、同情友善,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情绪、愉悦的感受和高尚的情操,促进理工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关注的课题。
近年来,由大学生制造的校园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从几年前的马加爵杀人案到清华大学学生硫酸泼熊事件、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学生药家鑫撞人杀人案、再到频发的校园情杀、仇杀事件,不断拷问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这些本应有着美好前程的大学生在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时如此冷酷和无情?为什么他们对生命没有敬畏感?在仔细分析这些事件并进行梳理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些恶性事件的制造者绝大部分是理工类大学生。理工类大学生有着聪明的头脑和不错的学习成绩,但情商较低,不懂得如何表达情感、如何付出及收获情感,不懂得如何调控自身情绪,为人处世喜欢走极端,对生命缺少最基本的敬畏之情,以至于发展到危害他人和社会。高智商、低情商的不均衡发展,不仅成为理工类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障碍,而且成为危害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和交流的过程,教育效果有无实现、教育目标有无达到,都需要受教育者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就理工类大学生而言,由于学科特点和限制,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老师讲台上“居高临下”的讲授,学生们忙于记笔记和教师演示的例题,很少有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在实验性操作课程中,教师过于关注向学生介绍该项试验的科学价值,却往往忽略了对试验中蕴含的人文社会价值的阐释和说明。这些都导致相当一部分理工类学生上课不愿积极发言、学习方法机械单一、甚至死板教条、过分关注书本、关注试验数据和结论的获得,而较少关注人生、思考责任等精神层面的发展和追求。
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劳动性质的改变和职业的变化,也对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发现,科学生产流程设计和科学的生产技能的单纯进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似乎正在降低,而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责任感、劳动态度、事业心、情绪状态等非智力因素,成为现代生产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性因素[2]。理工类大学生作为科学文化技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推动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但其自身成长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如心理、情感、人生观等问题却是科学教育所无法解决的。科学无论怎样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绝非科学所能“大包大揽”的。科学技术工作者要拥有健康的身心、愉悦的情感和丰富饱满的激情,才能够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为人类造福。
一般来讲,理工类学科具有程序化、规则化、机械化等共同的属性。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的科学教育观的影响,在理工类学科的教育教学中灌输的是大量冷冰冰的公式、原理,忽视了态度、情感、价值、责任等情感内涵,“见物不见人”,是一种无情感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理工类大学生的一些共同性特点,如思维方式简单、情感表达内向、人际交往狭窄、社会化过程较缓等。情感教育很难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共鸣。怎样克服由于学科特点的阻碍、怎样使情感教育生动有效,是对理工类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难点。
教育学认为,教育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属性和运行规律。在改造物质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电力学、机械学等科学技术成果,它反映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和改造水平。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生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情感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关注受教育者内心的情感体验,旨在提升其情感质量,促进个体积极情感的培育,从而产生对国家、社会、集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社会弱势群体和身处困境之人的同情心、怜悯心,有高雅的志趣、高尚的追求和超越生命的终极关怀。现代大学教育必须要重视科学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融合,使教育培养出来的科学技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们拥有丰富健康的情感,愉悦的身心,从而更有效地把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美国著名的社会预测家约翰奈·比特断言,今天的社会正处于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与高情感平衡转移的时期。他警告道,技术决定论是危险的,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就越需要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这样的论断也指明了科学技术与情感教育的融合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理工类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重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中也蕴涵着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素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着重讲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看待人和事物发展多样性的丰富视角;“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以培养他们心怀天下的抱负和放眼未来的博大胸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述近代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以此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培养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解决大学生成长和成才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其中有关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上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在大一和大二设置,相对于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大三、大四学生而言,大学新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必须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时机,把教材中内含情感教育的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理服人的教学艺术和以情动人的教学感染力传递给理工类学生,陶冶、锻造理工类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使他们的心灵、情感变得细腻、丰富、深刻、饱满,使他们的情感、感知、想象越来越丰富,以此达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丰富情感的教育目的。
情感教育是积极的情感交流和培养的过程,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专业课任课教师作为情感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和唤醒者的职责。
1.教师要打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教师优雅得体、潇洒大方的仪表;才思敏捷、幽默风趣的谈吐;豁达开朗、平易近人的性格;悲天悯人、纯洁高尚的人格品质等对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建立有效畅通的情感沟通联系、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大有裨益。只有教师自身有着健康丰富的情感、志趣高雅的追求、积极乐观的心态、仁慈友爱的善良之心,才能承担起引领学生精神世界健康成长的重任。法国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育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2.教师要有一颗慈爱之心。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更重要的要关注他们的心理、交友、情感等精神世界,要关注他们的现实需要和渴望,要通过真情实感的投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关爱之心,从而发自内心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少讲空话、套话,多讲真话、实话;少批评、挖苦,多赞扬和鼓励;少一些牢骚、抱怨,多一些追求和进取。教师应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要站在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他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角度,以宽容的心胸去换位思考、真正体察学生的需要和困惑,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也能收获心灵的沟通和共鸣。
3.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教师激励学生乐学,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技术的综合。精湛的教学艺术是吸引学生的主要力量源泉。德国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教”的精湛艺术把自己所具有的各种品德、知识、技能等信息以最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再通过学生的参与、吸收、内化,最后形成学生自身素质的过程。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感觉、听觉等多方面器官功能,通过语言、眼神、手势等多种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根据教学内容的选择,语言时而慷慨、时而委婉,眼神时而凝重、时而充满温情,手势时而有力、时而温婉,都能有力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对理工类大学生进情感教育最宝贵的资源。儒家文化中的“贵生爱物”,“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它们强调生命的可贵、生命的真谛。“百善孝为先”,“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强调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为人之本。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以及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也”,“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都强调“仁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弘扬行善、为善的善良人性。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到后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强调了中华民族历来都非常重视的责任教育。充分挖掘这些宝贵的传统资源,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对理工类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们自我体悟、心灵觉醒,从而对人生和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以积极愉悦的心态去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1.专业学习中的实验性学习与操作应注意与情感教育的融合。为了实现科学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融合,专业课教师开展任何一项实验之前,都必须要给学生分析该项实验的目的、操作的原则、应把握的关键环节等。除此之外,还应给学生剖析该项实验进行的社会价值以及实验结果和数据应用之后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福祉和应用不当会带来的灾难后果,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更加进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实验的正途,从而激发学生们不断探索和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热情。具体来讲,专业学习中的实验操作应把握如下原则。
第一,严谨性原则。严谨就是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扎实的学习作风,反对粗制滥造和不求甚解。理工类学生在专业实验操作中一定要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才能真正从科学实验中收获真实的数据和结论,从而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自身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第二,整合性原则。实验活动应尽可能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融合。几年前,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为了证实黑熊的嗅觉灵敏度而给黑熊泼硫酸事件引起了无数人的震惊,获得这个实验结论的途径有很多,为什么刘海洋会选择这样残忍的方式去获得?究其原因,我们在对理工类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缺少了对他们的基本的人性教育、情感教育,使得他们缺少对生命的关爱、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之情。因此,在对一个具体的实验操作环节进行设计时,既要有知识的探究、能力的训练,也要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不能只是为了实验数据的获得。
2.课外实践活动中情感教育的培养。理工类大学生由于专业性质的影响,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他们宁愿埋头于实验室和繁琐的数据公式中,也不愿意敞开心扉参与锻炼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极大地制约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和积极健康情感的培养。因此,高校在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时,应尽可能多地吸纳理工类大学生参与进来,改变以往社会实践活动中文科类学生独占鳌头的态势,给予理工类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实的机会。要多选拔理工类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调查、学雷锋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真挚的友谊和互帮互爱的社会风尚,让他们从广阔的社会舞台中去丰富自身的情感、锻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担当起推动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重任,才能真正从人类福祉的角度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造福人类。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乐传永.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江西教育科研,19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