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通俗小说素材研究的思路问题——以明清小说中三则常见人物、情节为例

2013-04-11 11:19王以兴
关键词:尊师雷神小说

王以兴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对明清通俗小说素材渊源的考辨一直是学术界所关心的问题,最大的成果当然就是一些大部头的资料汇编类著作,以朱一玄、谭正璧、李汉秋、黄霖等人用力最勤、成果最丰富。之后也陆续有人对该时期小说作品的人物原型和情节进行搜索、辨析。但是大多学者对小说素材的研究一般关注于文献资料的爬梳和对比上,或者跳过人物或情节源头而直接做文化渊源的考察,这样就常常使得研究流于表面化或者出现逻辑上纰漏。鉴于此,笔者拟以明清通俗小说中三则人物、情节为例,对古代小说素材研究的思路做一个简单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一、《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董卓坟墓遭雷劈

董卓被王允设计除掉后,其残碎的尸首被老部下李傕、郭汜夺回。罗贯中是如此描叙葬礼情景的:

李、郭等追寻董卓尸首,止获得些小皮骨,用香木雕成董卓形体。大设祭祀,修陈功德,用王者衣冠棺槨,富贵不可尽言。选良辰吉日,迁葬郿坞。临葬之夜,天降大雷雨,平地水深数尺,霹雳震开卓墓,提出棺外,皮骨皆为粉碎。李傕候晴再葬,是夜又复如是。三葬皆废。岂无天地神明乎?(《李傕郭汜杀樊稠》)[1]

该情节最早见于晋陈寿《三国志·董卓传》:“葬卓于郿,大风暴雨震卓墓,水流入藏,漂其棺槨。”[2]范晔《后汉书·董卓传》亦云:“葬日,大风雨,霆震卓墓,流水入藏,漂其棺木。”对此句唐李贤引《献帝起居注》曰:“冢户开,大风暴雨,水土流入,抒出之。棺向入,辄复风雨,水溢郭户,如此者三四。冢中水半所,稠等共下棺,天风雨益暴甚,遂闭户。户闭,大风复破其冢。”[3]而后来的《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连环计》中均没有该情节内容。

然而笔者发现在《太平广记》[4]中至少引有两则相似的雷霹坟墓的故事。其一,《列女传》中“李叔卿”条云:

汉河南李叔卿,为郡工曹,应孝廉。同辈疾之,宣言曰:“叔卿妻寡妹。”以故不得应孝廉之目,叔卿遂闭门不出。妹悲愤,乃诣府门自经,叔卿亦自杀,以明无私,既而家人葬之。后霹雳,遂击杀所疾者,以置叔卿之墓。所震之家,收葬其尸。葬毕,又发其冢。(《太平广记》卷393 引)其二,《集异记》中“裴用”条云:唐大和,濮州军吏裴用者,家富于财。年六十二,病死。既葬旬日,霆震其墓,棺飞出百许步,尸柩零落。其家即选他处重瘗焉,仍用大铁索系缆其棺。未几,震如前。复选他处重瘗。不旬日,震复如前,而棺柩灰尽,不可得而收矣。因设灵仪,招魂以葬。(《太平广记》卷394 引)

第一条不见刘向《列女传》,当出自东汉皇普谧《列女传》。另外,古代小说中也经常记有雷震恶人或孽子的故事,比如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三《雷震佃客》记雷震死诬陷好人的卑鄙小人;郭彖《睽车志·卷二》记有两则雷震不孝子的故事。这些故事表现的是古人“人则有过,天杀可也”(《太平广记》卷393 引《原化记·华亭堰典》中语)的天人观念。笔者例举以上两则小说,目的不是要强词夺理地改变《三国演义》中该情节来自《三国志》和《后汉书》的事实,而是想说罗贯中在搬用《三国志》和《后汉书》这个情节时,是否收受到了汉以来这类故事及观念的熏陶、鼓舞和刺激呢?笔者认为是肯定的。

二、《封神演义》中雷震子形象

明朝许仲琳(一说陆西星)《封神演义》中雷震子跟哪吒一样也是一个相貌诡异、身形奇特的神话形象。书中这样描写他吃了两个红杏后身体发生的变化:

……不觉左胁下一声响,长出翅来,拖在地下。雷震子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雷震子曰:“不好了!”忙将两手去拿住翅,只管拔。不防右边又冒出一只来。雷震子慌得没主意,吓得坐在地下。原来两边长出翅来,不打紧,连脸都变了:鼻子高了,面如青靛,发似朱砂,眼睛暴湛,牙齿横生,出于唇外;身躯长有二丈。(《封神演义》第二十一回《文王夸官逃五关》)[5]

变形之后其师父云中子送他一根金棍作为武器。而宋元时期《武王伐纣平话》中雷震子形象却大不同:“见当前一员猛将,此人身长一丈,肩担一柄大刀,披发似鬼,似擒龙捉虎之雄。”[6]可见,《封神演义》中雷震子形象与《平话》关系并不大,那么其形象最直接的渊源应该就是唐宋小说中的“雷公”、“雷神”和“雷鬼”了。

笔者将唐宋小说中数则有关雷神形象的叙述罗列如下:

鸾凤乃以刃上挥,果中雷左股而断。雷堕地,状类熊猪,毛角,肉翼青色,手执短柄刚石斧,流血注然,云雨尽灭。(《传奇·陈鸾凤》,《太平广记》卷三九四引)

唐润州延陵县茅山界,元和春大风雨,堕一鬼,身二丈余,黑色,面如猪首,角五六尺,肉翅丈余,豹尾。……寻复雷雨,翼之而去。(《录异记·徐誗》,《太平广记》卷三九三引)

忽雷雨大作。奇鬼从空陨于地。长仅三尺许。面及肉色皆青。(《夷坚丙志》卷七《扬州雷鬼》)

见三四人长七八尺。面丑黑。短发血赤色。蓬首不巾。执檛如骨朵状。(《夷坚丙志》卷一九《婺州雷》)

比较可知,《封神演义》中雷震子形象就是上述数则小说中雷公或是雷鬼形象的综合:“面如青靛”应是自“面及肉色皆青”而来;“发似朱砂”则与“短发血赤色”相同;“眼睛暴湛,牙齿横生,出于唇外”即是“面如猪首”的具体化;以金棒为武器则即根据“短柄刚石斧”和“执檛如骨朵状”演变而来;身高都有二丈;两肋均长有翅膀,且雷神和雷鬼肉翼均有颜色和长短描写,比雷震子的两翼描述更详细。总之,雷神形象在古代小说中虽有差别,但广泛存在也是事实,而《封神演义》中雷震子其实就是雷神之子,所以作者在刻画雷震子形象时必然参照和吸纳了之前雷神形象的有关描叙并加以整合。

雷震子形象源于雷鬼形象,这一点似乎是人所共知,无须辨析的,但熟知不代表可以忽略。乔世达、王立《〈封神演义〉雷震子形象考源》一文主要就雷震子肋生两翼的形象特征做了文化渊源探讨,认为这跟中国古代神仙思想中的羽人观念有着密切关系,还细致分析了羽人观念的五种文化背景,却似乎忽略和割裂了雷震子和雷神的直接关系:“雷公崇拜的持久盛行,无疑与羽人飞升的信仰产生互动效应。天神尤其是雷公形象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尖喙而有翅,《封神演义》雷震子形象特征恰恰即此。”[6]在作者看来,雷震子是雷公崇拜和羽人观念交互影响而产生的一个神话形象。其实已有专家根据南阳汉画中生有两翼的雷神与神人形象相同,得出这样的观点:“仙人形的雷神形象显然是受到汉代羽化升仙思想的影响所致。”[7]那么,从身有两翼的形象特征考察,雷神即源自于汉代甚至更早的羽人信仰和羽人形象,而雷震子则直接是雷神形象的翻版,三者在这一点上是一种前后相继的单线关系。因此单就雷震子形象的产生看,他与羽人观念并无直接关系。如果追溯其文化渊源的话,也必须先将雷震子与其“母本”雷神形象的关系予以点明,而后才可做进一步阐释。另外,《封神演义》中雷震子形象特征并不只是身有两翼而已,还有相貌、身材及所持武器等方面,由上述可知,这些均是雷神形象的模拟而已。

三、《绿野仙踪》冷于冰以“死”试道徒

清朝李百川《绿野仙踪》第94 回“冷于冰逃生死杖下”写冷于冰在自设幻境中被三位道人追杀致死,以此来考验连城璧、温如玉、金不换和翠黛四位徒弟的诚心。周晴认为这个情节取自葛洪《神仙传》卷四《张道陵》中七试赵升的最后一关,即张道陵跳下悬崖考验徒弟们求仙的决心和意念。[8]二者考验模式基本相同,然冷于冰是直接横尸众人面前;而张道陵则是跳下悬崖后生死不明。因此冷于冰横尸众人面前的情节若有所本的话,应该就不是来自《张道陵》。而笔者发现《太平广记》卷41 引《原化记·薛尊师》故事与此极为相似。该条记薛尊师因看破世事而欲虔心归道,有同志辈唐臣同往:

杖策负囊,往嵩山口,忽遇一人,自山而出,自云求道之人,姓陈,云知近有仙境。薛遂求问其路,陈曰:“吾有小事诣都,约三日而回,回当奉导。君且于此相待。”薛与唐子止于路口,陈至期而至。陈曰:“但止于此,吾当入山求之。知所诣,即来相报。”期以五日,既而过期,十日不至,薛曰:“陈生岂相绐乎?吾当自往。”遂缘磴入谷三四十里。忽于路侧见一死人,虎食其半,乃陈山人也。唐子谓尊师曰:“本入山为求长生,今反为虎狼之餐。陈山人尚如此,我独何人?不如归人世以终天年耳。”尊师曰:“吾闻嵩岳本灵仙之地,岂为此害?盖陈山人所以激吾志也。汝归,吾当终至。必也不幸而死,终无恨焉。”言讫直往,唐亦决意从之。……

其中的陈山人为了考验薛尊师和唐臣的求道之心,也是横尸山路。与冷于冰的自设幻境具有两点相似。其一,二位师尊都是被害而亡且死状悲惨,冷于冰被打的脑浆迸出,陈山人则是“虎食其半”,只不过冷于冰是当着众人之面被道人“打死”,而陈山人独行时被老虎“害死”;其二,面对着师尊尸体,徒弟均表示过怀疑,薛尊师就怀疑此乃陈山人故意激发其求道之信念,而《绿野仙踪》中翠黛也认为这是冷于冰用幻术来对他们的不守丹炉做惩罚。另外,《薛尊师》》还提到二人继续上山寻仙,“数日,忽见一岩下,长松数百株,中有道士六人,如修药之状,薛遂顶礼求诸。”这六位道士炼丹修药与《绿野仙踪》第九十三回“守仙炉六友烧丹药”似乎有一定的关联。因此,《绿野仙踪》中冷于冰以“死”试徒的情节应该与《薛尊师》关系更为直接。

其实,在古代小说中仙人考验凡人求仙意念的故事另有不少,比如《续玄怪录·杜子春》(《太平广记》卷16 引)及葛洪《神仙传》中除《张道陵》之外的《魏伯阳传》和《壶公传》。而且《魏伯阳传》中魏伯阳也借服药致死来考验徒弟们,只有一弟子毫不怀疑地也服药随师父而“亡”,此与《张道陵》第七试同。因此,就冷于冰考验道徒的情节模式来说,是之前仙人考验故事的熏陶和启发下的综合和创新。然具体到冷于冰以“死”为题目考验四位道徒的细节刻画,则应是直接借鉴于唐代小说《薛尊师》。

四、小说素材研究的思路和意义

从上面三则素材的补说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小说某一情节或人物形象的完成往往不是对素材的简单承接和敷衍,因为很多时候会出现许多相似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可以视为一种情结类型。另外,某些情节或人物形象也有着更深远的文化渊源。故而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我们在研究小说素材时候应该有这样一个思路。

第一,广取材,即首先要尽可能地搜集相类似的有关素材,这是小说素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小说素材研究一般分为人物原型和情节本事的考辨,那么掌握尽可能多的素材,是给我们提供一个相关的创作背景。比如上面提到的《三国演义》中董卓坟墓遭雷的情节,固然来自史书《三国志》和《后汉书》,但是不了解相类似的有关素材的话,我们的认识就会流于简单化。相反,如果我们得知了上述两则素材(应该还有),那么就会清楚作者罗贯中最终选择搬用这个情节,必然是受到了当时这种雷劈坟墓故事的影响和感染。因为,在《三国志平话》和《连环计》等文学作品中并无该情节,对罗贯中而言,该情节似乎介于可写可不写之间,但是当时此类故事的流行,使之可以大胆搬用过来以此表现对董卓残忍暴虐的“天怒人怨”。如此一来,我们对作者的创作心态和成书过程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第二,慎甄别,即在尽可能掌握更全面的相关素材后,还需要分辨出哪些背景材料,而哪些才是真正的取材源头。仍以董卓一例看,其直接源头当然即是史书所载,而其他的则属背景素材,这属于比较简单的情况。另外如《绿野仙踪》中冷于冰考验道徒的情节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在基本掌握了有关材料后,我们发现之前的考验故事应算作《绿野仙踪》该情节设置的文学背景,而《薛尊师》则是冷于冰以“死”为考题的直接出处。因此,对于这些故事素材,我们就需要对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做具体的甄别和探讨。这一点同样有助于我们较为深入、细致地进行文本解读。比如冷于冰的“死”去和《薛尊师》中陈山人的“死”一样,使得道徒顿时失去了最直接的指引力量和方向,然而求道之念其实存乎个人之一心,所以此时才是考验他们诚心与否的真正时刻。于是乎,连城璧、金不换等四人各自的心理缺陷就终于暴露了出来,与薛尊师的痴心不改相比照,正可看出作者以“死”为考题旨在说明个人诚心和毅力才是修道之关键,这一点与《张道陵》等小说以“死”来考验道徒是否对师尊充满信心迥然不同!

第三,溯渊源,是指对于一些特别的人物或情节不仅能够找到素材的直接出处,而且还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溯源。比如关于《封神演义》雷震子形象的考证。其文化渊源如乔文所论述的可以追溯到古时流行的羽人形象和信仰。但是笔者认为在文化溯源之前,必须要搞清雷震子形象的直接源头即是唐宋小说中广泛存在的雷神形象,然后才可以从身有两翼的特征去辨析,也即是说雷震子与羽人的关系必须要经由雷神才得以成立。再比如《水浒传》中“李逵杀四虎”一事,其本事应该就是《夷坚甲志》卷十四《舒民杀四虎》条①该观点最早由鲁迅先生提出,见《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322 页。后项裕荣也有提及,见其《试论李逵形象塑造的南北融合》,《学术论坛》,2007,(1).,而至于母虎后半身先入洞而被伏在里面的李逵用刀捅入粪门的细节,据石麟考辨是借鉴于唐戴孚《勤自励》[9]。杜贵晨师也曾对此事做过溯源研究,认为李逵刀捅虎粪门的细节应是源自《金楼子》卷六中“子路游舍于山”中“下士杀虎捉虎尾巴”一句,是作者暗讽李逵为下士且不如的“春秋笔法”。[10]那么,综合起来考虑,《水浒传》中“李逵杀四虎”当源自《夷坚志》中《舒民杀四虎》,而具体的杀虎方式则是在借鉴了唐人小说《勤自励》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然而这种创新变化又是作者自觉化用孔子关于下士杀虎论断对李逵进行调侃、嘲讽的“春秋笔法”。可见,对小说某一人物或情节进行文化渊源的探讨,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小说的文化品味及作者命意所在。

总而言之,对中国古代小说素材渊源的研究应该不是简单的情节或人物前后的罗列和比对,而有时候需要我们用更加开阔的视角和更深邃的理论去探索某一情节或人物背后有关的文学和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古代小说的创作规律及文本意义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虽然这会花费研究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也有许多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素材来源非常简单明了,那也就无须再做相关背景资料的发掘和和文化角度的阐释了。

[1]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91.

[2]晋陈寿撰,陈乃乾点校. 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64:181.

[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2334.

[4]宋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明许仲琳编. 封神演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6]乔世达,王立.〈封神演义〉雷震子形象考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3):77-80.

[7]王明丽,牛天伟.从汉画看古代雷神形象的演变[J].中原文物,2002,(4):59.

[8]周晴.〈绿野仙踪〉考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215-216.

[9]石麟. 虎·李逵·勤自励[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3):122.

[10]杜贵晨.试论中国古代小说“雅”观“通俗”的读法[J].东岳论丛,2012,(3):79-84.

猜你喜欢
尊师雷神小说
争做少年好榜样
Thor’s well雷神之井
教师节品味尊师联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何尊师之谜
“雷神”雄起
雷神出击
《赛尔号大电影5:雷神崛起》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