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纪娜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放逐与守望
——新世纪以来小说中知识分子整体形象分析
赵纪娜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受到社会转型的深刻影响,中国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按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不同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权力的狂热追逐者形象、金钱的盲目追求者形象、信仰失落的自我放逐者形象和理想的坚守者形象,从而全面分析这一特殊群体。
知识分子形象;社会转型;精神追求
中国知识分子素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传统。知识分子的前身在古代社会被称作“士”,他们具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感与正义感,在他们身上展现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念。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着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因而一直以来成为作家重点塑造的形象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我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重大的转型期。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变迁。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或适应,或惶惑,或忍受,或堕落,呈现出多样化的整体形象。分析新世纪以来我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古代“士”具有天生的清高、骨气与正义,他们胸怀天下,严以律己。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儒家成员就是士阶层的典型代表。在世人眼里,知识分子是为真理而生的,不畏权贵,不畏金钱。有人称知识分子是“良知和公正的坚守者、历史和社会的批判者、思想和精神的开拓者、真理和智慧的传播者……权力和邪恶的囚禁者。”[1]无论在普通百姓眼里,还是知识分子自己的信仰追求中,知识分子似乎是正义、公平、真理、骨气的代言人。但在当下社会中,由于理想的失落、生活的无奈、内心的压抑等各种因素,迫使知识分子不得不放下清高,低下高昂的头颅,转化为一种对权力的狂热追求,把无职无权的无奈变为对名利的追逐与获取。在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些场景。
在阎真创作的小说《沧浪之水》中,有着良好家教背景的主人公池大为和其父亲一样,正直,有良知。他自身好学努力,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工作不错,被分到了省卫生厅。初涉官场的他固守着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不会灵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注重揣摩领导所思所想,任凭自己敢说敢当。小说中的马厅长、晏老师、丁小槐、小莫等表面上对他尊敬,却处处为难他。甚至,学历比他差很多的丁小槐不久在仕途上也超过了他。他却一直坚持“我不能欺骗自己,也无法说服自己”。儿子出生、生病住院、上幼儿园等无不刺激着池大为,使他一次次怀疑自己过去的做法,怀疑自己愤世嫉俗、耿直刚强的知识分子性格。后来,他彻底向现实社会妥协,妥协后的自己却痛苦不堪、备受煎熬。他取得了世人认为的“成功”,获得了一种虚拟的尊严和现实的利益,但是却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和自我,变成了赤裸裸的物质至上主义者。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蜕变。
史生荣创作的《感谢小姐》中的教务处老科长伍子清也是一个典型。他为了争到副处长这一职位,不择手段,并竭力拉拢教务处古处长和学校吴校长。后来,伍子清的“阴谋”得逞,大家都如愿以偿。这背后正是池大为所说到的是“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这只无形的黑手在起作用。
在新世纪以来的许多小说中,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为权力不择手段的人物形象,他们是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某种代表,不惜牺牲荣誉、尊严、正义这些本应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最起码的准则,甚至是生命,成为权力的狂热追逐者。
“安贫乐道”是我国知识分子一种传统的立身处世的人生哲学,他们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清淡生活,相比于丰厚的物质生活,他们更加注重在精神层面有较高的追求与境界。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社会的大转型,面对社会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带来的巨大冲击,部分知识分子也受其浸染,把追求物质享受当成了他们的人生目标。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邱华栋的《教授》。小说主人公赵亮是一所大学里的经济学教授。他留学归来,获得博士学位,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小说中,赵亮被学生们称为“叫兽”,主要是因为与教授谐音,意味着他是整天叫唤的野兽——在课堂上、电视上、研讨会上叫着,他游刃有余地穿梭于课堂、电视、研讨会,奔波于政界、商界和学术界。他习惯开着自己那辆漂亮的银色宝马轿车,出入各种高档场所,他住大房子,养玉鸟、蟒蛇等,过着令普通人仰慕的奢华生活。小说在描述这种让外人艳羡不已的生活的同时,更是以当下的社会现实和信息烘托和塑造了这一大学教授的新知识分子形象。进入新世纪以来,像赵亮这种教授并非个例,他的出现也并非偶然,和这一时期社会大变革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密不可分。在作者邱华栋看来,赵亮的悲剧意义在于,在一个欲望和物质的时代里,他无法把握内心的平衡和自己生活的重点。[2]
作家刘士钊创作的《物质生活》中,主人公韩若东是一个被称为“诗歌疯子”的天才诗人。他爱上恩师的女儿乔其,而老师却不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怕女儿受物质之苦。韩若东陷入了无爱境地,开始了物质世界里的追逐、打拼。后来,他终于与乔其结婚,并不顾一切地攫取财富,最终被金钱变成了魔鬼。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像一柄利剑,刺穿了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毁了他的一生。
通过这些知识分子形象,我们更加看清了这个时代的喧嚣和痛苦、热闹和寂寞、繁华和贫困、富足和匮乏,以及物质世界对心灵的煎熬和挤压。
知识分子往往被人们认为是精神的向导,在现实生活中充当先知先觉的角色。他们有自己的信念、理想和思想,他们传经布道,坚守道义,维护正义。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急剧变革,知识分子无论是生存状态,还是精神状况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惑,昔日的理想主义热情和乌托邦精神早已被现实所埋没,坐而论道的冷静与潜心问学的从容也已渐成追忆。在这种状况下,一些知识分子耐不住寂寞,放弃了理想,成了任由信仰飘泊失落的自我放逐者。
如陈应松在《魂不守舍》中塑造的主人公王开,是一名文学硕士、著名编辑、记者。但他专事于寻求性爱刺激,在几个女人之间周旋。在这种性爱的快感面前,他的身体与良知都受到审视,在金钱与肉欲面前,他的精神萎顿、颓废,以至消解,这是知识分子迷失自我的生动刻画,发人深思。除此之外,一些小说还从学术腐败方面来着重表现知识分子的道德下滑。如南翔的《硕士点》、《博士点》:为评上硕士点、博士点,教授们想尽一切办法,违背大学精神去媚俗。青禾的《夏教授的学术生涯》中的夏时令为评副教授发表妻子的文章冒充,为申报硕士点利用女助手典娜的关系。曹征路的《大学诗》中,刻画了廖星凯们为了“申博”利用师生旧故在评委要人之间奔走游说,请客送礼,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甚至花大价钱请来中介公司进行市场操作。“大家都这样做,你不遵循这类潜规则,可能会遭封杀。”《所谓教授》中刘安定发表文章要署上朱校长的名字。《角力》描写有的学院纵容学术腐败,有的系公然集体购买版面发文章,有的系领导私自改动教学立项主持人,严重干扰职称评定的公正性。[3]
在社会、家庭乃至个人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小说家笔下的知识分子都不同程度地陷入肉体与道德的放纵中。他们曾经被誉为社会道德的看护者和守候人,在时代无情的压榨和感染下却走向反面。欲望的恶性膨胀,使他们变成了彻底的色情狂、性玩弄者、婚姻和家庭的背叛者,这一切最终带来的是失败,是幻灭,是悲剧。
“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知识分子中也不乏道德守望者,不管外界多么纷繁复杂,他们都“不合时宜”地坚守道德底线,决不同流合污。
如曹征路的《大学诗》中历史系副教授马同吾便是一位性情中人,因讲真话遭解聘,在卫生间用剃刀把自己的睾丸割了下来。《漩涡》中作家塑造的靳老先生,坚守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品格,孜孜不倦,传道授业解惑,不误人子弟,不出卖灵魂,踏实做人,认真教书,维护着教育的神圣尊严,守望着自己的精神“麦田”。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中能够反映这一主题的作品还有许多。《桃李》中蓝教授的保守显然没有让蓝娜成为一个传统的女孩,她身上洋溢的青春气息、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纯洁的爱和美的追求都是当代女大学生独特的精神宝库。对于爱情和婚姻她有自己绝对独立的观念。她需要钱,但并不放弃自己的尊严。格非在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创作中,不断描绘出知识分子独有的乌托邦理想。他200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力作、“人面桃花”三部曲之一——《人面桃花》,以及2007年1月出版的“人面桃花”三部曲之二——《山河入梦》无不表现出知识分子独有的那份执着。
作家许春樵的中篇小说《知识分子》,叙述主人公郑凡在硕士毕业后,逃离了大都市上海,扛着一个蛇皮口袋到了K城。他的到来一方面是怀着古代文学和现代梦想,另一方面是与网名叫“难民收容所”的约定。在K城,他的生活压力相比于上海小了很多,但是在这里他的知识分子尊严却受到物质的考验。同学黄杉被女大款包养,舒怀的女友因为物质需求而背叛,舒怀因失恋杀人被枪毙。这些都让郑凡体会到了“男人挣不到钱,在家里老婆面前都没有自尊!”的悲哀。他放下了尊严,拼命兼职挣钱,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一直坚守自己的底线,让人欣慰的是在一个物质至上的环境中,他却宁愿辛辛苦苦挣家教辅导的血汗钱,也不低下头为曾经犯过强奸罪的老板写一部传记;即使自己的生活穷苦潦倒,却在乡亲病重时,从自己积攒的辛苦钱中拿出两万元来救人;当要偷他钱财的小偷受伤时,他依然用老父亲为他买房子的钱,为小偷垫付医药费和住院费。
在这些小说中,我们看到一个个有着铮铮铁骨和意志不屈的知识分子,不为物质改变自己的情操,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物质时代正直知识分子情怀的坚守者。
可以欣慰的是,虽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面临着真实而又残酷的生存环境,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挣扎,但在一系列文学作品中,我们仍能见到在金钱和权力面前,继续坚守知识分子人格、操守和信仰的艺术形象。他们没有随波逐流,没有丧失斗志,相反,以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向世人展示知识分子的崇高气节,因而令人敬仰和尊重。
[1]苏中杰.知识分子天职:囚禁权力和邪恶[J].杂文月刊(选刊版),2008(06):18.
[2]卜昌伟.小说《教授》:再现大学教授声色犬马生活[N].京华时报,2008-11-10.
[3]张红艳.困境突围中的悖论[D].济南:山东大学,2007.
(责任编辑:马银华)
本文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新世纪以来小说中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解读》(项目编号J10WD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I207.42
A
1008—6153(2013)04—0166—02
2013-05-15
赵纪娜(1983-),女,山东沂水人,文学硕士,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