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陈丽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别强,别的学科主要靠课内学习,课外适当补充即可。语文则不然,学语文的主要途径不是课内而是课外。课内和课外的功效相比,大致是三七开,这是多数人的共同体验。所以,在抓好课内的同时,还要舍得在课外下工夫。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的扩展和延伸,语文老师要重视课内外资源的开发利用,联系生活中的问题创造性的开展各种活动。
第一,综合性学习(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与内容里,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如下:
(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从上述目标的描述中,我们提炼了三个词,即“综合”“实践”“自主”。
第二,综合性实践活动常见误区
(1)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缺少必要的指导。每次语文综合性活动虽说有了活动的主题、大方案,但大多没有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我们在组织时,活动的主题一般容易确定。(例如,人教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的一套教材中,每册都有六次的综合性活动的主题编排)。问题是,有了主题后,学生的综合性活动需要老师的指导。我们知道,中学生尤其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在大量的信息中,很难筛选出有价值的材料,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此时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单纯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活动的主题有了,在实际的操作上需要教师更多适当的引导。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尽管教材提供了四种活动方案,但是,有些课题偏大,有些受限于条件,都显得操作性不强。此时,教师如能将某些课题细化,如专门研究“莲”与佛教的关系,或者对教材的某些方案做必要的变通调整,那么,整体实施的效果就要理想得多。否则易造成大而空的架势,课上热热闹闹,下课稀里糊涂。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对学生“主导地位”的理解。不能一味地强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而淡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2)忽视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全体学生的参与度。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倡学生人人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综合性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既展示自己的特长,又在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自己的学识、胆识。但是综合性活动由于它本身活动的特性,是一个灵活、开放的活动。许多同学由于缺少老师的督促,常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或者干脆直接越过活动的准备探究阶段,这样就难以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我们在综合性活动中一般应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事先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合作、责任心等)然后让每小组尽量由不同个性和不同层次的同学组成,以便在展开活动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同时,每一小组,明确分工,确立责任人,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
(3)重课堂“效果”轻课前准备。很多时候,教师对综合性活动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课堂,而对活动前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重视得不够。每次定了一个主题,师生表面上忙忙碌碌,轰轰烈烈地去图书馆、阅览室找资料,回来把这些资料一剪一贴(如墙报展出)就算了事。有些干脆从网上下载,剪贴一下就算是自己的活动成绩。汇报起来洋洋洒洒,殊不知这些都是“舶来品”。有些综合活动需走出课堂、学校,大家却嫌携带物资、联络的麻烦,索性在家闭门造车,只求能应付表面的检查,实质上忽略了活动过程的意义。
综合性活动主旨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学习的活力。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开始选题时,就应体现学生自主的特点。但教师的引导、验证也必不可少,选题的内容既要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也应是可行的,有益的(比如我们可以提出“语文与音乐”、“语文与足球”的话题等),当然有些话题,开始设想很好,但由于是具体的操作计划,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难免遇到困难,知识不足,合作不畅,活动只有开头三分钟的热度也是可能的,也可能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这时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当出现困难时,教师要主动找小组同学商量并调整学习计划,关注并尽可能地参加具体的实践,既要让“能”者多干,也要发挥其他人的力量,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干,有事能干,在整个过程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
第三,中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1)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我的地盘我做主。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从内容上大致分三个模块: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如:这就是我、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走上辩论台、背起行囊走四方等。人与自然如: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追溯人类起源,寻觅春天的踪迹等。人与社会如: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微笑着面对生活等。那么如何实施课本上的综合性学习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2)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空间。要有教学资源的意识和概念,资源除了课本之外,还存在于生活和学生,要充分挖掘学生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盘活存量,激活资源。孩子生活在三个世界:书本世界、生活世界、网络世界。
春天可以组织学生去踏青春游,正适合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附近的公园和名胜古迹都可以是我们开发的对象。公园里除了亭台楼阁、楹联诗词、雕塑桥梁外,还有历代名人,为“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学习提供了资源。我们临汾也有“说不尽的桥”,锣鼓大桥,彩虹桥,还有平阳大桥。节假日更是我们进行实践活动的大好时期,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参加家族的祭祖活动,了解节日风俗,留心观察一些陋习,提出改进意见。圣诞节到街上商店里转转,看看中国人如何过洋节,比起我们的传统节日来是否更加狂热,我们该如何打好传统节日保卫战等等。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多种信息传递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方式。我们要培养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进行筛选和甄别的能力。鼓励运用网络进行信息资料的手机,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总之,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处处留心,做有心人,一定能发现和设计出更好的学习内容。我们教师也需要提升自己,多读书,做好知识储备,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情,和学生共度美好学习时光。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做一个有灵气的老师吧!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吴思为,伍新春,赖丹凤.初中生社会性学习目标的表现及对教师动机激发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0,(11).
[4]王学贤,尹炎.快速阅读的语言学基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