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张丽丽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论汤显祖的咏剧诗
张利,张丽丽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在他的诗集中,有一类特别的诗——咏剧诗。这些诗,吟咏了与戏曲有关的多方面内容,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戏剧的读者;二是关于演员(剧中演员和唱者);三是是关于戏曲的演出行头及收费标准;四是无知音的苦恼及剧作无法上演的愁苦;五是对昆曲的喜爱;六是关于戏曲理论方面的。其咏剧诗数量虽不多,但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在明代的戏曲及咏剧诗历程上有着一定的地位。
汤显祖;咏剧诗;内容;价值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一生著作颇丰,在其丰富的诗文中,有一些咏剧诗,本文主要研究其咏剧诗,解析其吟咏了戏剧的哪些方面的内容以及这些咏剧诗的价值所在。
咏剧诗顾名思义,就是指吟咏与戏剧有关的诗。这里的诗是狭义上的诗。汤显祖的咏剧诗主要吟咏了戏剧的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戏剧的读者;二是关于演员(剧中演员和唱者);三是是关于戏曲的演出行头及收费标准;四是无知音的苦恼及剧作无法上演的愁苦;五是对昆曲的喜爱;六是关于戏曲理论方面的。这六个方面之间不乏有交叉的情况,为了便于叙述,在解析的时候,侧重于其吟咏的主要方面进行归类。
1.1 戏剧的读者
戏剧有登上舞台演出的一面,也有作为文本进行案头阅读的一面。正因为可供阅读,所以优秀的作品,必不乏读者。汤显祖的咏剧诗所吟咏的内容,其中一个方面就与读者有关。请看其诗《哭娄江女子二首》:
吴士张元长、许子洽前后来言,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未有所适。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十七惋愤而终。元长得其别本寄谢耳伯,来示伤之。因忆周明行中丞言,向娄江王相国家劝驾,出家乐演此。相国曰“吾老年人,近颇为此曲惆怅!”王宇泰亦云,乃至俞家女子好之至死,情之于人甚哉!
其一
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
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
其二
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
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汤显祖诗文集》卷十六
本诗作于万历四十三年(1625年),作者六十六岁,在临川故乡定居。上首的前两句写俞二娘在灯下阅读、批注《牡丹亭》的伤景,俞娘一面阅读,一面为杜丽娘、也为自己一撒伤心之泪。《牡丹亭》问世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可是象俞二娘反响这样强烈,以至伤心而死,并不多见,致使作者感叹不已,下首进一步发掘俞二娘伤心而死的原因。作者推测她必是一位感情丰富的女子,内心埋藏着不可言状的深情。正是在这点上,她的感情与杜丽娘的感情息息相通。末二句更进一层,说文人的创作只是一时的事业,但它能在天下千千万万有心人的心灵里得到共鸣,这对作家来说,就是最大的成功了。这两首诗形象地反映了《牡丹亭》在读者中激起的强烈反响,也反映了汤显祖与读者在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联系着诗序及两首诗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好的戏剧对读者的巨大影响,从对读者的重大影响中,亦可以看出戏剧的艺术魅力之大,影响至深。情可以令人生令人死,戏剧有时亦有此功能。由此读者的反应,更可看出《牡丹亭》此剧作的成功。
1.2 演员(剧中演员和唱者)
戏剧是要登上舞台进行演出的,这就必然需要演员进行出演。诗中对演员进行评价,也就成为咏剧诗的一个重要内容了。
汤显祖的咏剧诗中不乏涉及到演员的诗作。从中能看出其对演员的赞扬重视以及与演员之间的深厚情谊。
寄刘天虞
秦中弟子最聪明,何用偏教拢上声。
半拍未成先断绝,可怜头白为多情。
《汤显祖诗文集》卷十八
本诗赞扬了秦中弟子高超的演唱技术。不但明说其“最聪明”,诗的后两句更是揭示出其聪明的所在,以及能与剧作融为一体的高超技艺。“何用偏教拢上声”从中可以看出各个曲种之间的艺术交流。
《滕王阁看王有信演〈牡丹亭〉二首》
其一
韵若笙萧气若丝,《牡丹》魂梦去来时。
河移客散江波起,不解销魂不遣知。
其二
桦烛烟销泣绛纱,清微苦调脆残霞。
愁来一座更衣起,江树沉沉天汉斜。
这两首诗表现了汤显祖对王有信演出的赞赏。魂梦来去,苦调清微,反映了《牡丹亭》深人发掘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力量以及旖旎缠绵、曲折委婉的艺术风格。演员高超的演唱技术能让观众更好得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共鸣。这也是剧作者所重视好演员的原因。对演员的赞赏,可以看出亦是对演员技术的重视。好的演出效果是好的剧本与好的演技双重作用的结果。
在他咏剧诗中,不仅有对演员的赞赏,同时流露出对优秀演员的深深思念。
寄生脚张罗二恨吴迎旦口号(二首)
迎病装唱《紫钗》,客有掩泪者。近绝不米,恨之。
其一
吴侬不见见吴迎,不见吴迎掩泪情。
暗向清源祠下咒,教迎啼彻杜鹃声。
其二
不堪歌舞奈情何,户见罗张可雀罗。
大是情场情复少,教人何处复情多。
吴迎是个很好的旦角,表演《紫钗记》中的霍小玉一角,相当富于感染力。但他长期没有来,诗人因而十分想念他。汤显祖与艺人之间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由此可见一斑.
伤歌者
聪明许细自朝昏,慢舞凝歌向莫论。
死去一春传不死,花神留玩牡丹魂。
前两句赞扬其高超的演唱技艺,紧接着作者认为歌者虽死却未死,而是留在花神那里演唱《牡丹亭》。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歌者逝去的惋惜,同时又寄托着美好的设想,歌者并没死,而是继续在花神那里,演唱着《牡丹亭》。
听于采唱牡丹
不肯蛮歌逐队行,独身移向恨离情。
来时动唱盈盈曲,年少那堪数死生。
这首诗同样是赞扬演员的。前两句是赞美其高洁的品质,不肯随波逐流,哪怕是独身,也要坚守自己的阵地。后两句是赞扬其高超的演技,能很好的把握住剧中的人物,能随着剧中人物的情感转变而变化。
汤显祖的诗作丰富,但其咏剧诗却不多,在其不多的咏剧诗中,有关演员的咏剧诗却占的比重颇大。从这不多中的多数有关演员的咏剧诗可以看出,诗人对演员的赞赏,对演员的重视以及与演员之间的情谊。
1.3 戏曲的演出行头及收费标准
在汤显祖的咏剧诗中,有一些涉及到演员出演时所用的衣料以及演出的收入情况。
从汤显祖的咏剧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戏曲演出的行头以及收费标准情况,这对于研究曲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紫襕戏衣二首
其一
试剪轻绡作舞农,也教烦艳到寒微。
当歌正值春残醉,醉后魂随烟月飞。
其二
无分更衣金紫罗,伎人穿趁踏朝歌。
俳场得似官场好,灯下红香不较多。
从这“试剪轻绡作舞农”“无分更衣金紫罗”可以看出当时演员的衣着布料,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生活水平。而从两首诗中,也可看出当时人观戏的状况及心情。
唱二梦
半学侬歌小梵天,宜伶相伴酒中禅。
缠头不用通明锦,一夜红氍四百钱。
《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九
这首诗写《邯郸记》《南柯记》在临川演出的情况。“半学侬歌”说明宜伶不是用纯粹的昆腔,而是用当地流行的声腔来演唱“二梦”。由后二句可以看出当时演出的收费标准,是很有价值的史料。
1.4 无知音的苦恼及剧作无法上演的愁苦
好的作品,无人分享,是令人苦恼的事情,这种苦恼的心情也出现在汤显祖的咏剧诗中。
《七夕醉答君东》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这里主要流露出作者找不到知音人的苦恼。从亲自教小伶,也可看出优秀演员(即是能完全把握《牡丹亭》神韵)的缺乏。
汤显祖《醉答君东怡园书六绝》之五
说到弹珠爱我深,可堪消尽壮来心。
《紫钗》一郡无人唱,便是吴歈听不禁。
前两句表达了对刘君东对自己情谊的感谢,后两句写出了自己的遗憾,自己所作《紫钗记》得不到上演的机会。
1.5 对昆曲的喜爱
汤显祖在其咏剧诗中,还流露出对昆曲的喜爱。
《越舸以吴伶来,期之元夕,漫成二首》
人日期君君有人,石床清沘注宜春。
今宵又踏春阳雪,解傍吴献记烛巡。
汤显祖期待着浙江的商船把吴歙(昆腔)班子请来,一直盼到元夕。等到昆腔班子来了之后,作者十分高兴。他高兴地踏雪夜游,秉烛听唱,非常的愉快。从汤显祖的兴奋中,足可见其对昆曲的喜爱。
1.6 关于戏曲理论的看法
在其咏剧诗中,有的是关于戏曲理论的看法,这对于研究戏曲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沈璟和汤显祖就戏曲音律和文采孰重孰轻问题上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他们各自也都以咏剧诗的形式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沈璟认为音律比文采、情节更重要,汤显祖则与他的看法相左。
见改窜《牡丹》词者失笑
醉汉琼筵风味殊,通仙铁笛海云孤。
总绕割就时人景,却愧王维旧雪图。
《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九
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的问世,给明代剧坛吹进了一股浪漫的清新的风。但有一些剧作家认为《牡丹亭》情节、文采好,但不合音律,于是纷纷加以改编,出现了不少作家的改编本。汤显祖对这些改编本很不满意,认为它们只顾讲究音律,不注意剧本的意趣,丧失了原作的精神。这首诗也是同样的意思。前两句说自己的作品就象关汉卿的杂剧一样,具有琼筵醉客一般特殊的风味,又象吹奏给仙人听的铁笛一样,响彻海云,不同凡响。因此自己的作品不为一般世俗的人所理解,是很自然的。下两句是讥笑《牡丹亭》的改作者,空费心力,正如在王维的冬景图上去蕉加梅一样失去了原有的神韵。由此可以看出,汤显祖最重视的是作品的内在神韵,而非外在的音律。
综上所述,汤显祖的咏剧诗所咏的内容广,并不像有些诗人那样成为一组咏剧诗,他的咏剧诗是比较零散的,并不成为一个系统,但这不影响其价值,这对于研究曲史以及戏曲理论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汤显祖咏剧诗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是具有史料的价值,理论研究的价值;微观方面是对于研究汤显祖本人的价值。
2.1 宏观方面的价值
2.1.1 史料的价值
汤显祖咏剧诗所具有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唱二梦》《作紫襕戏衣二首》上。
从“缠头不用通明锦,一夜红氍四百钱”“试剪轻绡作舞农”“无分更衣金紫罗”可以了解到当时演出所使用的衣料以及当时观戏的收费情况。这对于研究曲史以及明代的生活水平及其演员生活水平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1.2 理论研究的价值
其咏剧诗所具有的戏剧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见改窜《牡丹》词者失笑》这首诗。
见改窜《牡丹》词者失笑
醉汉琼筵风味殊,通仙铁笛海云孤。
总绕割就时人景,却愧王维旧雪图。
前两句说自己的作品具有琼筵风味,是通仙铁笛,响彻海云。下两句是讥笑《牡丹亭》的改作者,空自忙活,改动后的作品失去原有的神韵。由此可以看出,汤显祖最重视的是剧作的内在之韵,不同于沈璟强调戏剧外在形式的合律依腔。
汤显祖的这种理论主张对研究戏剧的理论贡献颇大。他为戏剧理论又添上了重要的一笔,是戏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对研究汤显祖本人的价值
汤显祖作为明代有名的戏曲家、文学家。研究其咏剧诗,有助于更好的了解他本人。从咏剧诗中既可以看出其作为文学家的修为,又可以看出其对于戏剧各方面的看法,对于更全面的了解汤显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他的咏剧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具有很深的语言驾驭能力。凭借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抒发着自己的感情。
从他的咏剧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读者的哀叹,与读者通过文本所进行的心灵交流;从他对纵多演员高超技艺的赞扬,可以看出他对演员技艺的重视与肯定;他对演员的思念之情,可以看出他与演员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对昆曲的热爱。
由于能力有限,本文只找出了汤显祖的这些咏剧诗,通过对汤显祖咏剧诗内容的归类以及其咏剧诗价值的分析,使读者对其咏剧诗有所了解,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1]赵山林.历代咏剧诗歌选注[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
[2]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M].徐朔方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吴梅.中国戏曲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叶长海.中国戏剧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6]郭富民.插图中国话剧史[M].济南:济南大学出版社, 2003.
[7]胡忌,吴敢,杨胜生.古代戏曲论坛[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8]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齐森华,陈多,叶长海,等.中国曲学大辞典[A].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0]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1]包海英.中国古代咏剧诗中的“交游”现象[J].齐鲁学刊,2011,(2).
[12]吴晟.从咏剧诗看诗歌与戏曲文体表现的宽度与限度[J].文艺理论研究,2010,(2).
[13]赵山林.清代中期咏剧诗歌简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
责任编辑:周哲良
I23
A
1672-2094(2013)06-0033-04
2013-10-10
张利(1989-),女,汉族,安徽省阜南县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张丽丽(1988-),女,汉族,安徽省太湖县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