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畔全
(济南大学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应把握好五个环节
张畔全
(济南大学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开端,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对于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本文从入学教育工作规范化、内容宽泛化、载体多样化、时间系统化、评价科学化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为高校更好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入学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是中学生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措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搞好入学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全面发展,成为高等学校越来越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常规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做好大学教育和学生工作的开端和基础,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领导应该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绝不能简单地把入学教育看成是学生工作人员单方面事情,要把入学教育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强调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功能性,真正把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二)明确新生入学教育目标。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开展入学教育,通过入学教育我们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只有弄清了这几个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的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高校在制定入学教育目标时,要紧密结合被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用心思考,科学谋划,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入学教育目标和实施方案,通过教育使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换,为顺利完成大学教育,谋求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全员育人工作格局。一方面,要依靠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班主任这些骨干力量,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开展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责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身处管理岗位,服务岗位的教职工,同样要负起育人职责,把日常管理与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1]。
(一)结合社会需求,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新生入学后,往往会出现目标缺失、学业迷茫、内心空虚等表现。学校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每位学生的品质特征和专业兴趣,为其制定全程化、个性化的能力培养方案;通过开设就业辅导课,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职业市场变化,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二)围绕诚实守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发展社会主义市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2]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成才意识,强化集体观念、责任意识、角色意识,引导新生将自身的成长同祖国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利用好大学时光,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围绕专业特点,进行学业指导教育。要及时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特点,了解所学专业背景、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师资状况、培养方式、就业前景等,使学生从一入校就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顺利度过学习适应期。
(四)针对大学特点,进行生活引导教育。新生进入大学后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生活方面的困扰,因为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饮食起居都由父母包办,个人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新生就会产生孤独感和心理焦虑、紧张等情绪。因此,要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有利时机,详细地向新生介绍学校的周边社情、饮食服务场所及相关规定,遇到生活方面的问题应向谁求助等问题,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五)注意典型引导,进行朋辈示范教育。新生入校后,学校通过组织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学习经验交流会、考研考公务员经验交流会、学生典型事迹报告会等方式,让优秀学生用切身的体验和感悟讲解发生在他们身上和即将可能发生在大学新生身上的故事,这种以朋辈的事迹感染新生,以朋辈的力量激励新生的方式,更能使新生通过亲身的感性认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
(一)把家长列入新生入学教育的群体。新生入学的日子也是学生家长聚集最多的时候,要切实抓住这一时机,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长咨询会等方式,向新生家长介绍学校、学院及专业的基本情况,说明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做哪些工作,阐述与学生相关的一些规章制度,帮助家长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管理等方面的特点,以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
(二)强调校园文化对新生的影响。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具有水滴石穿之力,因此应努力营造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除了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等方式以外,更要注重使新生在入学教育中深刻领会到所在高校的文化特色与风格,了解学校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接受大学文化的熏陶,从而增强他们的爱校荣校意识,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养成良好的学风,为自身的成长奠定基础。
(三)开辟大学新生网络教育阵地。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必须加强对网络使用的教育,利用网络载体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通过建立新生入学教育专题网页,利用QQ、博客、飞信、BBS等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方式同新生进行交流,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也更有效果。上海部分高校从2007年起试点建设“易班”,其网络功能非常强大,易班的研发充分考虑到当今大学生热衷表现个性、展示自我的性格特点,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也成为班级管理、多向交流的网络舞台[3]。
(一)注重“学前”教育,夯实教育基础。将新生入学教育前移,对准大学生进行“学前”教育,是传统入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国内有些高校也已开始重视并将“学前”教育付诸实施,如清华大学面向保送生实施的暑期项目、天津大学在向新生邮寄入学通知书时附带一封信、布置一份作业等;笔者所在学校与省内部分重点高中联谊,建立了优秀生源基地,开展中学校长论坛,成立博士宣讲团,到重点高中进行巡回宣讲,让考生全面了解学校,了解专业,解决考生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收到了良好效果;还有很多高校通过设立“开放日”,建立新生QQ群、飞信群等方式对新生进行“学前”教育。这些项目启动早,集中化,使学生更早的体验大学生活,既消除了学生择校的迷茫,又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是一种双赢的项目[4]。
(二)抓好入学教育,把握关键节点。纵观整个入学教育历程,“学前”教育和后续教育可以看作是入学教育的延伸,而利用新生入学后的一个周或一个月时间对新生进行系统的入学教育是目前各高校普遍做法。这一时期是新生的“大学适应期”,也是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黄金时期”。在新生大学适应期阶段,要根据适应期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制定大学新生在适应期应达到的目标,通过校史校情、大学适应、专业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入学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大学的特点和规律、学校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大学的相关规章制度[5]。
(三)重视后续教育,建立长效机制。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不能将入学教育作为阶段性教育来认知,应该将入学教育当作是一种延续性的教育来开展,从新生入学时就强调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入学教育中去,引导学生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早规划、早准备,做到未雨绸缪,顺利就业;要结合新生的适应程度,适当延长入学教育的时间,建立入学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设立专门的新生入学教育机构。在国外,很多高校都普遍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如澳大利亚的高校几乎都设有专门的机构如入学教育中心等来负责该项工作,美国的各所高校基本上都设有专门为新生提供服务和支持的机构,譬如耶鲁大学就在院长办公室下设有新生及家长项目办公室,专门负责新生入学教育的各项事务。国内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从学工、教务、组织、宣传等部门抽调人员,建立专门负责新生入学教育的机构,具体负责入学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这样保证了入学教育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入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入学教育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二)建立和完善评价工作信息平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掌握了足够多的入学教育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入学教育的成效进行确切的评价。在教育过程中,主管部门要及时通过学生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邮件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入学教育的反馈信息,并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先进方法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入学教育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活动中哪些工作做得比较好,哪些工作还存在不足,等等。通过对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评估,力求使入学教育考评工作更加规范、科学。
(三)建立健全入学教育的考核制度。对于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如何,有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大多数高校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即便有些高校将入学教育纳入了培养计划,甚至规定了学分;有些高校实行了入学教育考试制度,但终因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监控、考核和奖惩措施,而导致入学教育流于形式,效果并不理想。如果能够制定、完善新生入学教育量化评估标准,健全激励、监督、考核体系,把入学教育纳入相关部门和学院的年度考核内容,并把考评结果与相关奖惩挂钩,就能够充分调动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入学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提升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1]肖杏烟,张志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韶关学院学报,2010(6):126.
[2]武永亮.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探讨[J].青海大学学报.2010(3):101.
[3]董雷雷,贺坤.新时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探究[J].学理论,2011(32):208.
[4]马桂兰.中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1(2):74.
[5]马小兵.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2011(6):16.
(责任编辑:马银华)
本文系济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研究”(X1214)的研究成果。
G641
A
1008—6153(2013)06—0096—02
2013-09-05
张畔全(1973-),男,山东安丘人,硕士,济南大学法学院学生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