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文平,王汉礼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要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管理。科学的教学管理手段促进、激励着教员教学及研究行为,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只有在手段上进行有效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问题。
教学管理手段对教员创新的推动作用是关键性的。教学管理手段改革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不断地使教员敢于承担创新的风险,并保证教学创新者从创新中获得利益。笔者认为,教学管理手段对教员创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形成良好的教育关系。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长与教员、教员与教员、教员与学员、教员与家长等诸多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和促进,可以协调各部门行动,对教学创新过程中的冲突和合作进行有效的调控,形成沟通顺畅、合作有效的创新环境,建构学习型学校,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
第二,建构新型学校教育文化。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给创新者以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并对那些创新失败者提供保护和鼓励;既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又鼓励合作,激发全体教员的创新热情。使教学与研究成为教员的职业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学校教育文化。
第三,形成个性鲜明的教育主张。教员的创新必然带来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交流与沟通方式的改变。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员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促进教员之间的知识经验共享、问题困惑共研、思维相互碰撞,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教育主张。
教学管理思想规范着教学工作全过程,制约着教学管理行为模式、实施手段和运行效果。教学管理思想创新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管理思想真正创新,才能扫清在教学管理中的障碍,突破旧观念、旧思想、旧规范的束缚,才会在教学管理上大胆创新,勤于探索,敢于追求管理观念新突破、新理念,形成一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对象主动、管理方式灵活的新的教学管理机制,激发学员全面成长。科学的管理观念包括人本观念、系统观念、择优观念、战略观念和权变观念。人本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出发”。管理的目的是充分考虑被管理者的需要及满足或满意程度,形成科学、严谨、生动、活泼、宽松的人才成长氛围;系统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善于通盘考虑,优化整个管理过程整体功能,有系统观和全局观;择优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方案、措施选取和制定上,在人财物资源使用配置上坚持择优原则;战略观念是指主体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具有发展眼光、创新胆识;权变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管理艺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上述管理观念有机结合是管理主体进行科学高效管理的思想基础,也是教育思想的基础。
把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观念贯彻到人才培养模式中,离不开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是高等学校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要摒弃过去那种“刚性”过强、“柔性”不足、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倾向。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面向全体学员,注重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使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坚持自始至终的教学检查制度。教务处派出专家督导组,参加全部教学检查活动,每学期定期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协调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坚持教学巡视员制度,建立教学督导队伍,聘请治学严谨、学术和教学水平较高、熟悉教学规律、热心教学管理工作的离退休老教员和老干部担任教学巡视员,强化教学运作过程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改革工作。
努力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就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高等学校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还应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掌握现代化设备使用技能,适应计算机操作和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新的教务综合管理系统运行,逐步实现教学管理模式从群体管理向个体管理转变,真正体现以学员为主体、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
教学管理手段革新,并不是推翻、否定传统教学管理制度,也不是完全抛弃教学常规,而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改进、完善、修正,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部分,实现教学常规管理的创新。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笔者认为现行的手段的完善要着力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体如下。
第一,有利于促进教员专业发展。只有每一位教员都把“教学管理制度”转化为一种工作策略,作为内在的紧迫要求和自觉行动,通过积极主动的、持续的实践,理解制度、接受制度,不断拓展自我创新发展的空间,制度才能适应教员创新和专业发展需求,在教学与研究中焕发生命活力。
第二,有利于民主、开放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充分调动教员、学生以及各相关人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管理目标向全面提高质量、促进师生发展转变;管理内容向全过程、全方位开放转变;管理主体从领导、权威垄断向多元参与转变;管理方法向灵活多样转变。
第三,有利于教员之间合作分享。教育天然存在教员间、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合作,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施,需要教员通过跨年级、跨学科、跨区域的合作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当教育研究者、校长、教员之间以合作者身份出现时,会带来真正的教育民主。
在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同在一所学校管理体制下,即使教员的专业技术差距不大,但由于重视程度和责任心不一,教育教学或项目研究的效果也不一。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不仅要关注“规范哪些行为”,还要关注行为落实的“过程与方法”,更要关注行为执行者—教员专业成长的不同需求。
人本管理倡导在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管理模式之外,引入自下而上的管理反馈机制,让教员的建议和意见有一个正式的反馈渠道。这迫切需要学校建立“对话回应”制度。
学校管理者要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正视变革过程中的教员情绪波动,重视在教学及研究实践中不断丰富成长中的个性体验,通过多样化的对话、沟通活动,让每一位教员有更多的时空与他人交流,有更多的机会公开自我,相互分享经验与智慧,在多元思想的交锋中,建构每一位教员自己的研究方式,转变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明确人生的根本价值是进行创造性、创新性的劳动。
[1]葛道凯,李志宏.适应形势发展,推进教学管理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2]李忠云.彰显特色,改革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2,(7).
[3]顾亿大.着力教学管理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1,(18).
[4]袁德宁.探索教学管理现代化,推进教育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