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宏磊
(湖北工程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两型社会要求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在经济结构逐渐转型的同时,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无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业扶持能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因而,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创业扶持结合起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湖北省是全国人口大省之一,户籍总人口为6175.97万人,常住人口也有5723.77万人。[1]其中居住在农村的有2877.6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50.28%,可见农村人口所占比例相当大,而其中从业人员有2123.29万人,只占农村人口的52.84%,还有接近一半的农村人口处于未就业状态,沦为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生产率水平提高,各种先进生产工具普及,在很大方面取代了农村劳动力的劳动,从而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二是许多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因而部分农业劳动力有待转移就业。三是许多城镇企业生产结构优化,不断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化,因而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转移任务异常艰巨。
湖北省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统计,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有545.63万人,高中(含中专)的有950.24万人,初中的有2267.62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309.10万人,文盲(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有261.88万人。其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只占总户籍人口的24.22%,而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户籍人口的比重高达62.15%。[1]可见湖北省大部分人口处于低文化水平阶段。而在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人员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口占外出劳动力总人口的23.53%,而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口占总外出人口的76.47%,湖北省外出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2]
据统计,湖北劳动力外出从业人员总数为972.03万人,在第一产业从业的有48.09万人,占外出从业劳动力总数的4.95%;在第二产业从业的有543.28万人,占外出从业劳动力总数的55.89%;在第三产业从业的有380.66万人,占外出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9.16%。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有761.96万人,占总外出劳动力的比重高达78.39%,而外出经商或从事其他工作的总共只有210.16万人,只占总外出从业劳动力的21.62%。[2]可见大部分劳动力是在第二产业各部门工作,工作任务重,强度大,企业提供给工人的食宿条件差,工作环境差。
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经济收入中,500元以下的有38.4万人,501—1000元的有208.15万人,1001—2000元的有441.4万人,2001—3000元的有182.54万人,3000元以上的有101.53万人。可见,工资在2000元以下的劳动力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相当高,达到70.78%,而工资在2000元以上的劳动力只占劳动力总数的29.22%,工资的总体水平比较低。[2]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湖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在农村的普及率不高,特别是对于那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都不能通过网络获取就业信息,而部分地方其他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不畅,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就业等方面信息获取较为困难。一方面,许多乡镇政府缺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信息的指导,对就业信息的传达也不够迅速、准确;另一方面,许多地区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特别是那些偏远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对信息的获取更为困难。因此对就业方面信息的了解相当滞后。
在湖北许多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部分是经过熟人介绍,对哪些地方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哪些地方的劳动力供过于求,哪些地方工资待遇较好,哪些地方工资待遇差,以及一些具体的就业环境及条件知之甚少,转移目标模糊。
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对于外出的组织力度不够,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2月底,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依靠亲友介绍或自发外出的达到634.1713万人,占外出劳动了的69.21%。[3]农民的外出的主要形式仍然是自发外出。同时它又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农村劳动力到达城市后,并不能及时找到工作或者是合适的工作,部分农村劳动力仍处于“漂泊”状态,由此,引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二是政府投入不足,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信息服务滞后。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年报资料显示,我省外出务工人员,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有214.73万人,仅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22.3%,有相关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有98.97万人,仅占10.3%,参加过政府部门组织培训的86.18万人,仅占9.0%。[4]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缺乏与信息服务的滞后,使得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缺乏相关的素质技能和相关的就业信息,无法实现高质就业。三是劳动力转移方向单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大都选择东部沿海城市或者中部一些发达的大中型城市。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2月28日,湖北省外出农村劳动力达到961.9万人。其中到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数约为442.2237万人,占到45.99%;中部地区的人数约为338.5296万人,占到35.17%;西部人数约为85.1710万人,占到8.84%。[5]这就造成了劳动力分布集中,农村劳动力择业困难,就业压力大。
创业扶持是目前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而又科学的方法之一,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以创业促进就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甚至有学者认为“创业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6](p32-33)可见,创业在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功效是相当值得肯定的。
2009年全年湖北省共扶持城乡劳动者9.22万人成功创业,带动了32.38万人就业。从省级失业保险金中调剂了3.5亿元扶持创业,帮助城乡5万人创业,带动了二十万人实现就业,可见创业扶持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作用。[7]
在创业扶持下许多企业应运而生,这些企业刚刚成立,人力资源不足,对高层管理人员、基层劳动者和操作工人都有需求,因而许多企业在极力引进高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的同时,也向那些农村劳动力敞开了大门。虽然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高,但也不乏一些人才,这种参差不齐的劳动力素质水平和技能水平正好满足了新创办企业对于不同层次劳动力的需求。有一些文化水平高、又有着娴熟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可以成为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而那些文化水平不高而技能又相当缺乏的农村劳动力可以从最底层做起,在第一线当工人,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后再谋求好的职位。
创业扶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帮助农村实现致富。经济的发展又为人们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经济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满足了,人们才有精力去注重精神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才能使增加教育投入成为可能,特别是提高对职业技能教育的投入,进而提高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水平。由此可见,创业扶持对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在湖北的一些经济开发区,政府出台优惠的创业扶持政策,招商引资,鼓励创业,许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家创业,致富一方”,这些创业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形成良性互动。企业发展必然会带来效益的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工资、红利自然也会提高。此外,企业的发展也会带来企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工作环境也相应得到改善。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创业意愿的人,往往还不足以促使创业的完成,还必须要有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创业奖励机制和各项优惠政策就是促使人们创业的强大外因,通过这些外部推动力使人们的创业意愿最终付诸于实践。第一,要将创业奖励机制和各项优惠政策纳入政府政策中,并根据实际执行的情况不断的去修改和完善。第二,切实履行好政府执行职能,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度,保证各项创业奖励措施和创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防止奖励措施和优惠政策成为给劳动者的“空头支票”。第三,建立合理的监督考核机制和鼓励创业的长效机制,形成全社会支持创业、鼓励创业的氛围。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将成为决定转移者就业机会和就业范围的关键因素。[8](p129-132)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育水平的提高。一是要不断改进学校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加大对学校相关设施配备的投入,让学生在学校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上。二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农村中小学、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以及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探索建立师资、设备、场地等培训资源有效利用的共享机制,并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高度重视农村中学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三是注重加强培训基地建设,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认定一批具备培训基本条件和转移输出能力的培训基地。指导和帮助培训基地与学校、乡镇、企业的协作与联合,不断提高培训质量。要注重把政府支持和社会培训结合起来,对掌握一定技能又有很强创业愿望的创业者开展重点培训,并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创业项目指导,通过案例分析、考察观摩、企业家现身说法等方式提高受训者的创业能力。
一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面向城镇所有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对依法转让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进城的“新市民”,应与其他城镇居民同等对待,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对保留生产资料进城的居民,也可暂缓纳入,以减轻社会保障压力。二是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废除城乡户籍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清除各种阻碍符合条件的人员落户城镇的政策性规定,按照基本准入条件,为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办理城镇落户手续。三是完善就业制度。改革用人用工制度,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清理和取消各种歧视、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规定和制度,清理规范以各种理由借口清退、排斥农民工的行为,减少有关收费、办证程序,降低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成本,切实建立健全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真正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四是充分发挥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以及人力资源网站功能,进一步搞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把人力资源市场向劳务输出任务重的乡镇延伸。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要适应季节变化和企业用工需求,定期组织开展大型劳动力供需洽谈、劳务交流活动。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在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作用,拓宽转移方向。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扩大经营范围。二是围绕市场需求,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有特色的农产品,将湖北省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鼓励农村创业者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本省丰富的土地资源承包荒山荒地,投资农林牧渔等行业,以开发带动创业。三是鼓励支持回归创业者进入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现代服务型产业。鼓励引导回归创业者积极发展规模集体经济、特色农业、旅游观光休闲等多功能农业。鼓励支持农户创办“农家乐”“采摘园”等现代休闲旅游农业。在“两型社会”的要求下,这些措施不仅能充分利用湖北省的农村资源,解决创业者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也给当地农民提供了转移就业奔致富的路子。各级政府要全力支持创业者创业,乡镇各办事处要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土地资源和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创业规划,打造创业平台。
大部分新创业企业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生产链比较短,生产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由于企业技术水平比较低,设备比较落后,加工不到位、不彻底,因而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形成高投入、高浪费、低产出的恶性循环中。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谋求经济增长不惜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过度地向自然索取资源,而后又过度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造成企业发展前景黯淡,严重背离了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因此,要促进“以创业拉动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策略顺利实现,就必须延长创业企业生产链,调整创业企业生产结构,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充分加工,避免生产浪费,减少资源消耗。同时,要调整创业企业生产方式,将创业企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强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这样才能谋求创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形成以创业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局面。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无疑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以解决农村创业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一是政府要拿出专门的财政资金,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农民直接给予资金援助。二是要注重农村内部的金融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金融财政机构改进服务,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农村创业贷款,建立小额贷款担保机制,对完成创业计划书并通过专家论证审批的创业项目,给予小额担保贷款。三是要完善农村创业基金,设立农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形成创业稳定的资本来源。对符合两型社会要求又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补贴和贷款担保,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专项资金扶持。
[1]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湖北农村统计年鉴》编委会.2010湖北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湖北统计局.1-7月全省966.8万农民外出务工[EB/OL].http://www.stats-hb.gov.cn/structure/tjfx/qstjfx/zw_9150_1.htm.
[4]湖北省统计局.2008年及当前湖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报告[EB/OL].http://www.stats-hb.gov.cn/structure/tjfx/qstjfx/zw_10416_1.htm.
[5]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节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稳步增长,农民增收基础进一步增强[EB/OL].http://www.stats-hb.gov.cn/structure/tjfx/qstjfx/zw_10350_1.htm.
[6]燕晓飞.实施创业型就业政策促进我国就业增长[J].北方经济,2004,(5).
[7]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湖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8]刘慧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