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红都——试论张家口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2013-04-11 06:21丁万明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总编张家口红色

丁万明

(河北省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050091)

一、张家口红色文化的文化意义

文化是兴国之魂,也是立国之本。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基础之上的。红色文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本,兴国之魂。如果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红色文化的摇篮,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到发展的革命圣地,那么张家口就是红色文化繁荣昌盛的集大成地,是名符其实的红色文化之都。

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我们的立国之本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其后续发展。我们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红色文化的摇篮是因为井冈山时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革命道路,这种独具特色的革命道路蕴含着中国特色红色文化的基因。之所以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就文化意义而言,是因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在此经历了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毛泽东对红色文化的蓝图已经有了清晰的定位,这就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概括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何谓红色文化?有人认为“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还有人认为,“红色文化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如果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论是红色文化的纲领,那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就是贯彻落实红色文化的指针。有了思想纲领和行动指针,红色文化的蓬勃发展还需要合适的气候和土壤。然而连年的战争和相对落后的各根据地物质条件无法为红色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合适的外部环境。风云际会,尽管张家口和晋察冀边区始终笼罩着浓重的战争阴云,尽管正处于抗日战争结束与解放战争爆发的间隙。尽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文化名人齐聚张家口的时间仅有短短的一年零两个月时间,但红色文化在此地已经不可遏制地蓬勃兴起。

二、张家口红色文化的辉煌成就

1945年8月23日,八路军从日本侵略军占领下解放了华北重镇张家口,这是我军自1945年8月11日到9月2日共解放的县以上150 座城市中最大的一座。很快,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其他党政群机关、文艺与文教单位及工作人员、文艺工作者纷纷迁入张家口。据北京晋察冀文化研究会统计,当时从延安、晋察冀云集张家口的文化名人达三千五百余人之多。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共和国的文化史上都鼎鼎有名。比如邓拓、周扬、贺敬之、艾青、成仿吾、杨献珍、沙可夫、沙飞、王子野、江丰、马可等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张家口的治理与建设极为重视,又从延安派来大批干部到张家口工作。1945年11月至1946年春节期间,以文学艺术家艾青为团长的华北文化工作团、延安文艺通讯团、东北文化工作团和以文艺理论家周扬为团长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延安鲁艺学院、延安大学、延安平剧研究院、延安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等先后抵达张家口。由此形成了张家口文化史上空前辉煌的中国共产党文化艺术名人大盛会。

当时的中共晋察冀党委清醒地认识到了面临的文化使命,他们在张家口解放十多天所发布的《告张家口各界同胞书》中就明确号召全市人民“坚决而有步骤地扫除一切奴化的、封建主义的、法西斯主义的落后文化,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在短短的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党在张家口的革命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创造了青史永留的佳话。

在文学创作方面,周扬、贺敬之、沙可夫、丁玲、吕骥、丁里、艾青、杨朔、魏巍、徐迟、张雷、祝可羽、萧军、康濯、严辰等人的创作极大地繁荣了张家口的文坛,使张家口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文学的大纛巨擎。这一时期产生的著名小说有:丁玲所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著《李有才板话》,秦兆阳著《俺们的毛主席有办法》,玛拉沁夫著《在茫茫的草原上》等,代表了解放初期我党文化创作在长、中、短篇小说方面的新成就。作家丁玲在张家口创作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在张家口地区产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书1948年完稿,1949年出版发行,并获得了斯大林文学二等奖。1952年她将获得的斯大林文学奖金中的5000 元送到创作原型地温泉屯,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文化站。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诗歌代表作,其中最有名的有毛泽东的《祭黄帝词赋》、叶剑英的《过五台山》、乌兰夫的《七律》、艾青的《欢呼》、《人民的城》、朱子奇的《在草原上》、刘道生的《解放张家口》、田间的《解放张垣》、魏巍的《寄张家口》等。此外,还出版了田间的诗集《赶车传》、严辰的诗集《土地》、《织工》、贺敬之编辑的《人民歌唱毛泽东》。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以其内容丰富、境界开阔、思想鲜明、角度新颖为特征,体现了与时代紧密联系的鲜明特色。这些诗歌以饱满的思想感情讴歌了张家口的大好河山和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一批在在当年晋察冀边区乃至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的散文佳作。其代表作有萧三的《西行漫记》、杨朔的文学集《红石山》、《雪花飘飘》,吴伯箫到万全创作的《孔家庄纪事》,何干之在张家口撰写的《刘邦和项羽》,等。这些文学家将抗战胜利后张家口人民的战斗、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横断面予以解剖和描绘,催人奋进、发人深省。著名作家萧三在张家口开中国伟人传记文学的先河编辑、出版了《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毛泽东的青年时代》以及《马克思略传》(萧三译),《斯大林传略》(张仲实译)等。同时期的作家还把视角对准边区军民,讴歌他们的英雄事迹。著名电影剧本作家田野编写了《张家口铁路工人李连陞》,著名作家丁玲、草明根据边区军民中的英雄模范事迹,在张家口编辑出版了《英雄传》一、二、三集,著名作家侯金镜编著了《张家口电话工人王连玉家史》等。这一时期的张家口在文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同样独领风骚。这一时期的《晋察冀日报》、《北方文化》、《察哈尔日报》、《长城》等报刊都辟有张垣版专刊,艾青的《论新民主主义的文学》,何干之的《鲁迅文艺思想研究》,沙可夫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邓拓的《文化普及运动的几个问题》,周扬的《表现新的群众时代》,萧军的《如何从事业余文艺工作》,欧阳凡海的《中国新文艺发展史略》和《论赵树理的创作》等文艺理论文章相继发表,是解放后张家口现代文论的一大丰硕成果,表明张家口在晋察冀边区时期的文艺事业包括文艺创作,已经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文艺理论。

张家口时期的戏剧创作成就最大,影响深远。著名诗人、戏剧家贺敬之在张家口重新改编歌剧《白毛女》,奠定了中国新歌剧的基础,轰动了当时的中国剧坛,并荣获斯大林文学奖。著名戏剧家张庚收编了延安、张家口在秧歌运动中创作出的独幕剧(部分多幕剧)的精品,在张家口编辑出版了《秧歌剧选集》一、二、三集。同时,一些著名文艺家还在张家口编译出一些剧著,如傅铎编出的《王缺鹰》,丁里编出的《子弟兵和老百姓》,侯金镜译出的《母亲》,丁玲、逮斐编出的话剧《瓦窑工》,王久晨编出的京剧《闯王李自成》,张雷编出的晋剧本《美人计》、《大报仇》等。值得一提的是,文艺界还举办了平(京)剧改革的学术会议,在我国京剧改革史上有重要意义。被毛主席称赞的新编历史平(京)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在张家口演出,并最早在张家口印刷出版。

张家口时期在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等艺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许多作品可称为中国新文化之最,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音乐方面,1945年11月,张家口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聂耳、星海音乐研究会。最早刊登并用无线电广播播发了革命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最早出版了音乐家马可、瞿维、张鲁所谱写的歌剧《白毛女》乐曲集。美术方面,张家口举办了《延安木刻画展》,这是共产党员领导下的第一次革命画展。在这一时期,伟人像与彩色年画《白毛女》、《王秀鸳》等在张家口书店都有出售。著名美学家、雕塑家王朝闻创作了《毛主席浮雕像》,成为这一时期出版的毛选的封面装帧。这一时期还开创了美术工作为人民的先河。王朝闻创作了《民兵》、《刘胡兰》等艺术作品,画家曹振峰编绘了《狼牙山五大勇士》,画家秦征编绘了《大报仇》等,国画家蔡若虹编著了《怎样画漫画》。在摄影艺术方面,摄影家石少华所拍摄的《解放张家口》被专家称谓“中国摄影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摄影家吴印咸编出的《摄影常识》,被称为“是通过摄影艺术报道体现毛泽东《讲话》文艺思想的精粹论著。”著名摄影家沙飞、石少华在张家口编辑出版的《晋察冀画报丛刊》,即《民主的察哈尔》、《八路军和老百姓》、《人民战争》和《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近影集》等,被延安《解放日报》称赞“其装磺之美观,印刷之精美”可与大都市所见画报媲美,这是“自力更生的模范,晋察冀边区的光荣。”张家口的电影艺术也有其光辉的一页。张家口电影制片厂临战而相继成立了华北电影队、马背电影摄制组。华北联大文学院美术系的师生和美术家绘制了一批颂扬英雄模范的幻灯片,与上影的苏联和国产影片先后演出,开创了中国放映电影加演幻灯片的先例。在舞蹈方面,著名舞蹈家、华北联大教授吴晓邦,在张家口创作了《希望》、《蒙古之光》两部舞蹈作品。他举荐、培养了青年舞蹈家贾作光,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贾作光在张家口创作了《牧马舞》、《马刀舞》、《红绸舞》等优秀舞蹈作品,曾到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传演,有的作品还荣获世界大奖。贾作光被誉为“蒙古族舞蹈的奠基人”。

这一时期在编辑出版方面的工作对解放区和全中国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文艺理论的学习、研究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的张家口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和《马克思主义与文艺》。1945年在邓拓边区和张家口初版、再版了他编纂的《毛泽东选集》五卷本,并编辑成了《毛泽东选集》六卷本,增加了毛泽东论《文教战线的方针》这一专辑。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给予高度赞扬和评价,称赞是中国马列著作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同志的选集”。1946年周扬重新校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文艺》这一经典专著。毛泽东致函周扬称赞其“把文艺理论上几个主要问题作了一个简明的历史叙述,借以证实我们今天的方针是正确的,这一点很有益处。”不久,《毛泽东选集》、《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由张家口发行传播到东北、香港等地,还被译成俄文或更名重新出版。《毛泽东选集》五卷线装本在张家口出版是全国第一次出版《毛泽东选集》五卷本,在全国具有很大影响,并对解放后共和国的文化事业包括文艺创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张家口文化事业的繁荣离不开物质基础的奠定。张家口具有较优越的印刷条件,这为编辑出版奠定了物资、技术基础。当时的张家口已经建有新华印刷局、大华印刷局、西北印刷局、和平印书馆、新张家口印刷局等。在张家口当时编辑出版的大型报纸有:邓拓任总编的《晋察冀日报》、沈重任总编的《新张家口日报》、丁原任总编的《察哈尔日报》、李宝光任总编的《晋察冀妇女报》、李希庚任总编的《子弟兵报》、康翟任总编的《晋察冀工人报》、勇夫任总编的《内蒙古日报》,以及《文摘报》、《铁路工人报》、《商业周报》等一大批报刊。当时出版的大型杂志有:丁玲任总编的《长城》、成仿吾、沙可夫任总编的《北方文化》、刘国华担任总编的《时代青年》、《鲁迅学刊》(总编萧军、欧阳凡海)、邓拓任总编的《文艺从刊》、刘皑凤任总编的《教育阵地》、沙飞、石少华任总编的《晋察冀画报》、徐灵任总编的《子弟兵画报》、李宝光任总编、杨沫做编辑的《时代妇女》以及《晋察冀戏剧》、《晋察冀美术》、《晋察冀文艺》、《晋察冀音乐》、《内蒙古周报》等一大批杂志。另外,当时编辑出版的大型丛书有:艾青总编的《长城文艺丛书》、边区编审委编的《群众文艺丛书》、教育阵地社编的《新儿童丛书》和《教育丛书》等。

张家口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张家口在解放前只有13 所小学、5 所中学,而且深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解放后张家口的小学猛增到52 所,大中学校达15 所。其中由成仿吾任校长、周扬任副校长的华北联合大学为最著名的高等学府。而华北联合大学及其附属文学院、(院长沙可夫、副院长艾青)社会科学院、(院长于力(兼),副院长林子明)以及由吕骥担任团长、周巍峙、李焕之担任副团长的华大文工团成为当时革命文化的中心。张家口高度发达的教育事业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周边北平、天津乃至重庆的青年纷纷来张家口求学。据统计,当时边区行政干部学校80%的学生来自国统区,仅华北联大就有三百名学生来自平津。教育是文化的高地,繁荣的教育工作使张家口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张家口红色文化的历史成因

如果说思想纲领和行动指针是内因,张家口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就是外因。张家口之所以适合红色文化的蓬勃兴起,自然有其特殊的的文化因素。

首先在于张家口兼容并蓄的人文环境具有很强的生机和活力。张家口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两大文明的交融碰撞造就了张家口人质朴仁厚、忠信好义的人文精神。作为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市区的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张家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战国到秦、汉、北魏、北齐、唐、金、明八个朝代历时2000多年在此处修筑的13 段1470多公里长城就是其军事价值的最好注解,故以“武城”之誉而雄冠北疆。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始,张家口就已经成为,与蒙古“茶马互市”的边贸之地。1909年京张铁路开通后,张家口成为通往西北的货流枢纽。辛亥革命后,张家口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据《张库通商》记载,1918年张家口商业贸易的年贸易额已经达到1.5 亿两白银。张家口被称为“华北第二商埠”。这在当时是除天津口岸、上海洋场之外又一个外商聚集之地。此外,张家口在历史上就一直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交往、长期融会的重要之地。张家口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此外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等26个少数民族。边疆险地的危机意识和钥控西北的区位视野以及蒙、汉、回、藏等多元混杂的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陆路商埠环境等因素综合起来,更容易开拓人的视野和胸怀,因而造就了此地人尚武敬文、博纳宽容的人文环境。张家口人质朴仁厚、忠信好义的人文精神和尚武敬文、博纳宽容的人文环境为红色文化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最合适的气候和土壤。

其次在于边区党、政、军领导对文化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措施得力。以聂荣臻为代表的边区党政军负责同志把根据地文化建设当成是革命和战争实践的需要,当成是当时革命的重要问题。聂荣臻认为:“武装斗争与文化建设是不能对立的,文化加军事加政治就等于革命军队的战斗力”,“需要战斗力就一定需要文化”。中国共产党在那时就认识到文化宣传是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打击敌人的重要武器,文化事业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所以当时中国共产党不仅在自己的组织中设有文化管理部门,而且在政府职能部门中也设有文化管理机构,并且运用各种手段积极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当时发出《中央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要求各地的党组织和军队“应对全部宣传事业、教育事业与出版事业作有组织的计划与推行,用以普及与提高党内外干部的理论水平及政治水平,普及与提高抗日军队抗日人民的政治水平。要使各根据地干部、军队与人民的理论、政治及文化水平高于与广于全国各地,……要把运输文化粮食看得比运抬被服弹药还重要。”党和边区政府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在文化措施上强调给文化发展以宽松的环境,积极发展新闻出版事业,鼓励戏剧创作,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大力兴办学校教育,特别是妇女儿童教育,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并且制定了较完备的方针、政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措施。

此外,更重要的在于红色文化的发展符合文化发展自身的规律。文化是兴国之魂、立国之本,也是兴党之魂、立党之本。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的发展就是国家、民族品格的重塑与再造,是民族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根本使命就是对人的育化和培养。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化特有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准则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根本体现。这种体现需要“通过教育、倡导、舆论使其内化为整个民族的正义感、羞耻感、审美感、是非感、责任感,进而有效地塑造国民的健全人格,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续传承并不断深化升华”。我们在延安时期已经形成的红色政党文化、政治文化需要转化为符合社会接纳程度的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需要构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形成一种新的行为规范,从而提供给我们是非、善恶、美丑、真伪、好坏的价值判断标准,通过耳濡目染的激励和导向内化为时代风气。张家口时期红色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很好地完成了这种文化使命,受到了中外各界的关注和赞誉,以致当时流传着“天下人心归张垣”的说法。其时,张家口被中外人士誉为“文化气息最浓厚的城市”、“革命文化城”等美誉。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在短短的一年零两个月内就能获得如此美誉,其成就发人深省,其经验值得总结,其做法值得研究。时至今日,国内外学术界和相关工作部门对张家口红色文化的文化发掘和文化认同还远远不够,本文就此问题略呈管见,期待能够抛砖引玉,把张家口文化红都的大旗更响亮地打出去。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709页。

[2]荣开明:《关于“红色文化”的几点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3]刘孚威等:传承红色文化,《江西日报》2011年9月9日。

[4]《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第845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5]《张家口历史文化读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6]聂荣臻:《光明正大、耿直不阿——对邓拓同志的怀念》。

[7]《毛泽东书信选集》,22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8]张羲旺:抗战胜利后张垣文化盛会及其历史地位,《张家口大学学报》,1995年第2、3期。

[9]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第250 ~251页,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1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 册第488页。

[11]张永谊:尊重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团结报》,2012年5月7日。

[12]1946年8月5日《解放日报》

猜你喜欢
总编张家口红色
红色是什么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家口分行
红色在哪里?
【总编絮语】
追忆红色浪漫
总编风采
总编絮语
加大张家口草原生态建设支持力度
【总编絮语】十三
行走在张家口的热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