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力培育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的若干建议

2013-04-11 06:21武义青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环京津增长极京津

武义青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050061)

环京津是河北最明显的区位特征。就理论而言,大都市对周边腹地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影响:一是极化效应。大都市在公共福利、工资水平、硬件设施等方面优势明显,造成对周边人才、资本和消费的单向吸附。在这一效应作用下,外围地区的优质要素被吸引到大都市,产生“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现象,客观上减缓了外围地区的发展进程。二是扩散效应。当大都市的经济集聚程度达到临界点时,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会产生“集聚不经济”,进而通过产业外迁、创新外溢、人才外流等形式,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和扩散效应。一般来说,当大都市处于工业化早中期阶段时,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到了工业化高级阶段,极化效应开始衰减,辐射带动效应逐渐成为主导。在此规律作用下,大都市与外围地区的发展差距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 型”趋势,直至最终走向一体化。

从现实情况看,北京从2005年左右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对周边地区的净溢出效应逐渐增强,冀京合作日益紧密,互利共赢的愿望强烈。

一是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看,2012年北京人均GDP 达13797 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依据世界银行标准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对我省的影响正由极化效应向极化与辐射效应并存转变。同时,北京饱受“大城市病”困扰,迫切需要疏解城市功能、拓宽发展空间,这为我省接受北京“反哺”提供了可能。比如,首钢加工业基地搬至廊坊大厂,北汽福田落户沧州、承德,北京热电厂、农副产品和商品批发市场也有迁入我省的意愿。

二是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看,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国家正在组织编制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我省一半以上的设区市将纳入其中,有利于借势发展。

三是从我省现有条件看,环京津地区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日益凸显,具备了成长为增长极的潜力。除京冀间悠久的地缘人文联系、较充裕的后备土地资源、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等传统优势之外,更重要的是,环京津地区基础设施体系、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完善,园区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具备了承接北京高端产业、优质要素转移的条件。环首都地区已形成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9个,中科廊坊科技谷、燕郊产业园、保定市的中国电谷风电设备产业园,张家口市风光储输综合示范工程等产业集群各具特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两环开放带动”战略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关键原因在于京津冀三方缺乏共同的战略利益。而今,京冀合作的关注点尽管仍有不同,但已无原则上的分歧,总体上互补性很强,交集很多,可以说,培育环京津增长极的时机已经成熟。培育环京津增长极,需要从深化京冀合作入手,以主动对接为理念,以错位发展为方向,以优化服务为途径,以互利共赢为目的。具体来说,今后的工作重点应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利用京津要素外溢。我省及环京津地区自主创新资源匮乏,创新能力薄弱,应积极利用地缘优势,大力吸引北京的技术和高端人才。十年前京蒙高科技孵化器的建立,使内蒙古迅速成为北京市技术输出的第三大省区,为内蒙经济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环京津部分市县已与北京中关村建立了初步合作关系,今后应进一步深化合作,大力吸纳转化京津科技创新成果,力求低成本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

二是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环京津地区引进的高新技术和外来投资有半数来自北京,今后产业转型升级仍需依靠北京带动。从区域分工角度看,河北环京津地区应定位于京津的生产制造基地、研发中试基地、农产品供应基地、服务业外围基地、劳务输出基地。为此,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是培育环京津增长极的核心。

三是抢占京津市场。2012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69 元,人均消费性支出24046 元,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702.8 亿元,连续5年成为我国消费规模最大城市。例如,按北京常住人口2000 万计算,每天要消费蔬菜2000 万公斤。又如,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巨大,超过2/3 的城市家庭每年都进行周边地区游,其中30%每年周边游3 次以上。河北的农业、旅游、文化、健身、养老等产业,应想方设法提高在京津市场的占有率,并借助京津的品牌传播效应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环京津地区要成为京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必须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否则,纵使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很难充分发挥。

一是做好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对接,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硬环境。要集中政府可调控资源,以北京新机场建设为切入点,加强与北京交通的高效对接,打造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

二是以优化服务为核心的软环境建设。要营造政府服务优质、配套支撑有力、商务活动便捷、公开公正公平的投资环境,缩小与北京的梯度差,同时利用好生活成本更低、环境更宜居的优势,营造“不是北京、胜似北京”的人居环境,这是吸引外来投资和高端人才的“法宝”。

三是做好项目谋划和平台建设。事实上,环京津地区并非一个同质区域,其内部差异甚大。培育环京津增长极,并不意味着所有环绕京津的市县都有条件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应从省级层面加强统筹规划,在项目安排方面有所侧重,在政绩考核时实行差异化策略,防止“一刀切”。在服从全省产业布局和规划的前提下,各市县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瞄准京津需求,结合自身优势,有选择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防止一哄而上,恶性竞争。

各类产业园区是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最重要载体。应遵循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的规律,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实现由园到城、园城结合,防止出现“卧城”、“空城”等职住分离现象。针对我省县小、县多的实际情况,应适当整合环京津产业园区,消除各自为政、缺失合力问题,不断增强园区的吸纳力和承载力。北京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第二机场,我省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紧谋划廊坊空港新区并制定规划,与机场建设有序衔接、同步推进。

环京津地区担负着为北京阻沙源、蓄水源的生态服务职能。这就决定了环京津增长极的培育绝不能盲目地“大上项目”,而是必须以绿色发展为主旋律,着力提高绿色竞争力,对全省转变发展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首先,要着力实现主导产业的绿色转型。由于历史原因,环京津地区形成了以钢铁、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格局,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占相当比例。绿色发展不是要全盘抛弃这些基础产业,而是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单位增加值的排放强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生态经济效率,将“黑色工业”逐步转变为“绿色工业”。与此同时,大力培育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具有绿色低碳的特征,应成为环京津地区的新兴主导产业。通过生态资本运营,努力实现生态产业化,是绿色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要摒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割裂的传统思维方式,以多功能、多效益为指导思想开发利用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大力扶持林下产业、生态旅游等新兴业态。

其次,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为保证京津的水源供给和生态屏障功能,环京津上游地区不但付出了高昂的直接成本,而且因封山禁牧、关停企业等遭受了巨大的发展权损失。而京津作为受益区,缺乏对生态服务区稳定长效的补偿机制,这是“环京津贫困带”问题长期悬而未决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使环京津贫困带成为环京津发展带,就必须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京冀合作乃至由国家推动,实现生态服务的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的互利共赢。

再次,在环境保护方面大胆进行政策创新。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需要依靠政策工具的创新来推动。环京津地区作为绿色发展的试验田,应被赋予一定的先行先试权,探索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绿色发展机制。比如,积极探索污染物排放许可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早日开设碳汇交易市场;率先建立绿色GDP 政绩考评体系,引导各地政府以绿色经济为指向进行理性竞争;通过政府采购、补贴、税收减免和法律强制等方式来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尾矿治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领域需要较多投资,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引入民间资本,鼓励社会参与,培育环保产业,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繁荣之间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环京津增长极京津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环京津贫困带背景下河北省涞源县扶贫实践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乘势而上勇闯“五关”跨越发展——环京津市、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如何实现绿色崛起
“让张承保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全国人大代表萧玉田坚持十年关注环京津贫困带问题
来自京津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