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私学管理对当今教育的意义

2013-04-11 05:15刘丽丽孟祥滨
关键词:私学官学办学

刘丽丽,孟祥滨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中国古代私学管理对当今教育的意义

刘丽丽,孟祥滨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中国古代的私学历时近三千年,私学与官学伴随而行,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又有着与官学所共同组成的教育系统具有的特点,私学对传承我国思想文化和物质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私学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影响,通过分析古代私学管理产生的原因、特点,从而探索一些借鉴意义。

私学;教育管理;人文素质

中国古代私学是指区别于官学的一切教育形式,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它的范畴较广,教学内容较丰富,教学形式和教育管理方式也较全面。我国古代的私学制度自西周出现到清朝末年消失,历时近三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之中,私学与官学伴随而行,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又有着与官学所共同组成的教育系统具有的特点,可以说我国古代的私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活动。私学对传承我国思想文化和物质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研究我国古代私学管理,对当今教育工作者研究我国的教育事业以及寻找适合我国教育管理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私学管理

(一)私学的产生、原因与发展分析

私学产生于西周末期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多的私学传授活动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那时,西周作为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大势已去,日趋衰落。由“学在官府”逐渐变为“学在四夷”。因此,原来西周的官吏们到各诸侯国去谋取出路,而各诸侯国甚至各卿大夫的门第需要士服务于他们,进而争相养士,士的出路逐渐广阔,于是出现了士这一阶层,士的培养因此也就成为了最迫切的要求,私学也应运而生。在士阶层中,逐渐出现了各种学派,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各学派为培养自己所需要的特定人才,向诸侯们宣传他们各自的主张,以求得各诸侯采纳,用以扩大政治上的势力与影响。其中,起重要影响作用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它们在学术上各有所长。而历代封建的帝王基本上并非专听一家之言、专取一家,而是合和各家形成其帝王之道,用其为巩固封建制度和各个王朝的统治服务,儒、墨、道、法四家均有私学。到了秦朝,秦废除百家而唯独重视法家,使得私学受挫。汉朝时,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政府开始倡导私学,于是私学开始复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玄四家私学规模较大,呈现战国之后私学的再一次繁荣。唐宋朝时期,官学形式强盛,加之科举制度也日益完善,使得高、中级私学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但是形式与层次较低的蒙学却获得了发展。到元朝时期,私学得以继续蓬勃发展,其中社学、庙学等特殊的私学形式也呈现了繁荣的景象。到了明清时期,私学与前代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除了蒙学外,高级私学也得到发展。然而清初的高级私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政府文教政策的限制。从晚清时期至新中国成立,新式私学开始具有了民主色彩和自由精神,并且获得较大的发展,这标志着中国的私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综上所述,私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政治因素:私学代替官学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是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教育大权的必然结果;(2)经济因素:学在官府究其原因是因为生产资料国有制的产生,官学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由此导致“学在四夷”;(3)社会因素: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使庶民接受教育成为了可能[1]。因此,私学的产生是一种必然趋势,加之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形成,私学将会有漫长的生命历程。

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封建社会政治关系的确立,私学呈现了较强的生命力,期间虽然因各朝代政府对私学的管理政策不同,但总的来说,私学还是得到了发展,压制是暂时的,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的。私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过两次“禁学”,其一是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禁学令”,私学受到压制,但是秦朝统治时间很短,其灭亡与废私学是否有关系仍待商榷;其二是在明朝时候和清朝进关时对私学的压制,但时间很短。事实上无论是政府压制还是放任,私学从没有间断过。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在即帝位之前,“高皇帝诛项藉,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2]私学在汉朝以后逐渐发展起来,汉代私学分“蒙学”和“经学”,其中蒙学大部分归属于私学的范围,而经学也主要是为得到政治优势而进行的学术准备。私学发展到宋代以书院为主,书院在规模以及影响力上都是非常大的,直至民国初期还有书院存留,并培育了不少人才。私学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它得以在中国长久不衰是值得我们探究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1)封建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私学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所特有的分散性、落后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以及因此而造就的中国人民的农业文化心态都对私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分散的自然经济使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都呈散居分布,与外界联系与交往都很少;其次,自然经济结构下的农业社会结构本身十分的稳定,因而在其内部不易出现较大的动荡而引起重大的社会变革;最后,自然经济从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中国士人崇尚向往自然以及消极遁世的心理状态。(2)迎合封建专制统治是私学长期存在的前提条件。首先,私学本身就是伴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的确立而逐渐确立的;其次,私学的整个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地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过程;最后,私学重视其社会教化的作用,始终维护着封建统治,这也是其一直深受封建统治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3)私学自身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及其灵活的办学方式是私学长期存在的体制原因。首先,私学不断从各方面汲取有利因素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其次,私学本身灵活自由的特点是其更适合我国古代的国情。(4)私学教师的作用是中国古代私学长期存在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首先,名师巨儒亲身讲学,以自身为学生树立的榜样,为私学建立了威信,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其次,私学教师热心讲坛,教学认真,深得学生信赖与爱戴。再次,私学教师勤于著述文章,尤其特别注意编订教材。最后,私学教师关心学生,师生关系很是融洽,感情也很是深厚[3]。

(二)私学管理的特点

私学管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巨大,其特点也是比较鲜明的。大致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1)与政府主导的官学合理、适宜地共同发展。首先,私学自从其产生就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虽然私学在不同时代都受到过政府的干预,有时压制,有时鼓励,有时放任,但是私学在其大的方向及坚持的理念上大致没有改变过。其次,私学的关系还体现在与官学的结合上;私学中的“经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官学相呼应的,它一方面为统治者加强思想统治,一方面使学子热心仕途。总之,私学与官学和政府的关系是较为合理和一体的,这也正是私学能存留千年的重要原因。(2)学术自由、追求真理、充满个性。私学的老师主要是名师大儒,都具有很突出的个性,并且追求学术自由,这都使私学存在于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之中。学术自由一方面是来自于老师的人格作用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汲取各家之长。(3)注重人文精神、德育素质的培养。私学分“蒙学”和“经学”两种,其中前者注重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诗、书、礼、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一般有三方面的课程:读书、背诵、作文,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私学教师关心学生生活,许多教师资助贫苦学生。如东汉时期的赵典“每得赏赐,辄分与诸生之贫者”[4],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除此之外,私学注重广博的人文知识和全才式的教育,是一种“通式教育”的典范,因此学生知识渊博者众多。(4)私学教师素质、德行较高。私学的教师大都是名师大儒,他们的学识和品德一般都比较高。这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私学中的教师既是学习的传授者,又是学习的管理者,因此教学得到统一。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私学管理教育具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优势。尽管私学管理中也存在封建弊端,如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女子不能上学,过重于人文知识而忽视科技知识等,但对于古代文化,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古代私学管理对当今教育的意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对古代私学管理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当下诸多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有些教育问题我们可以从私学管理的经验中获得思路。

(一)教育去行政化

无论哪个时代政府对私学的管理和控制如何,古代私学对其自身的教学过程始终有着自己特色和独立的规则。这一点为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提供了思路,私学管理的教育活动过程中知识的传授者和教育活动的管理者是一体的,并且作为传授知识和管理教育的教师,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功利化色彩比较少一些。私学与政府官学的关系也是较为合理和适宜的,两者互为主辅关系,同时也互为支撑[5]。政府对私学的干预只能从宏观方面进行调控,事实上是很难干预到私学的教学内容和管理模式。对于当今的教育去行政化问题,我们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积极探索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体制,克服教育的行政化倾向,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保障学术权力按照学术规律相对独立行使,可以借鉴一下古代私学管理的模式,当然也不能一味追求完全地独立。

(二)教育人才规格与学术自由

关于教育人才的规格,各个时代是不同的,但一定也有其相通的地方,古代私学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古代私学的教育人才规格就是“君子”“圣人”。增加人才的人文情怀、人文底蕴和道德素质是我们当今教育人才观应该借鉴的一个层面。私学教育把学生的道德培养作为其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是在其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视的一个方面。而由儒家所倡导的“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直贯穿于私学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与官学相比,私学更具有教育上的纯洁性和道德上的先进性,尤其是在对受教育者道德品质所做的培养与努力方面,私学注重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教育,并且重视以儒家的伦理纲常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从这一角度而言,私学主要以受教育者个体德性的提高与完善作为检验其教育成果的试金石[6]。我国当今的教育,虽然早已树立起“素质教育”的大旗,但是“应试教育”之风还是消减不多,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直接从事一线教育的教师还是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管理者,还都是尚未脱离“分数枷锁”的影响,一切以分数或者说是培养智育为其指挥棒与风向标,而忽略受教育者应该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重要理念,尤其是道德教育更是不能小觑,当今社会许多不稳定因素究其根本原因大多数都是由于个体的道德不正所导致的。因此,在这一点上,古代的私学对道德培养的重视是我们应该进一步学习与反思的。古代私学教学活动中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情怀所采取的不少措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引用的。

学术自由是教育活动中永远都追求的目标。私学教育中自由争鸣的风气促进了各学派之间的交流,诸子百家在争鸣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理论,争鸣还起到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滤作用。那些不学无术、没有学术水平的人,自然不敢参加士们的争鸣与辩驳,也就不可能在学派中长期寄存,从而保证了各派别中都是真正有才华的人。只有拥有自由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教育事业才能顺利进行。在高等教育日益壮大的今天,如何实现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相互长进与发展,古代私学的教育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学生应充分体现自由:自由地选课,自由地探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辅导;与此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还可自由地进行辩论。由此可见,当前高校中应加强营造学术氛围,提倡学术上的“兼容并包”,给各个学术流派提供展示自己特色的舞台。当今教育中由于学术自由不能实现而引发的教育问题其实很多,如办学失去特色,很难有自己的强势学科,很难培养真正的创新型人才等,都是学术不够自由所引起的问题,当今社会教育体系也应借鉴古代私学在学术自由方面做的努力。

(三)对当今社会办学、民办高校的启示

古代私学一定程度上来说与我国现代的社会办学和民办高校具有同等性质。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有限,高收入阶层的出现为民办教育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现有政策的支持以及开办私立高校会带来一定的回报等原因,我国的民办高校得到稳步地发展,加之民办高校与古代私学教育的相似性,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古代私学与当今社会办学和民办教育进行了对比研究[7]。一方面,古代私学在追求学术自由和人文素养的经验可以引导当今教育开拓新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古代私学办学规模和影响力可以为当今教育提供借鉴。

古代私学对当今社会办学和民办高校的启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古代私学与官学是两条不同的教育途径,私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能生存,在于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形式,有较为正式的管理规则和管理理念。这对私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社会办学和民办高校亦应在教育活动中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其次,社会办学和民办高校在法律地位上要同等对待,古代私学的地位其实是与官学同等的,并不像我们现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地位悬殊。这就要求加强立法,加强对私立高校的认可。再次,民办教育要与公办教育协调发展。古代私学与官学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是合理和适宜的,民办教育如果与公办教育的关系不够和谐,不能互为发展,那么民办教育就很难寻找出路。最后,社会办学和民办教育要多元化办学,要合理设置自身规模与形象。古代私学的学术自由和教育模式的个性化,都是值得借鉴的。

[1]俞启定,施克灿.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04.

[2]班固.汉书儒林传(卷58)[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87.

[3]刘瑞清.中国古代私学长期存在的原因[J].阴山学刊,2009, 22(1):73-77.

[4]范晔.后汉书(卷51)[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3:113.

[5]吴霓.中国古代私学发展诸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24.

[6]王洪亮.稷下学宫对当代高校管理的启示[J].中州学刊,2006, 28(5):218-230.

[7]关永红.学术文化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12(3):94-97.

G627

A

1674-5450(2013)02-0083-03

2012-10-27

刘丽丽(1988-),女,山东菏泽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孟祥滨(1987-),男,山东淄博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凤娥】

猜你喜欢
私学官学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明清时期太谷县教育刍议
试论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金代的官学教育
宋代官学教育经费及其政策
浅析东汉的私学与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