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名校的学校文化

2013-04-11 01:48:19作者陈华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4期
关键词:学生自治主义自学

作者_陈华

中国近代名校的学校文化

作者_陈华

这三所学校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实验,推动了当时中国教育界的三个大事件:一是“学生自治”,二是“自学辅导主义”,三是“设计教学法”。

中国近代社会需要具有独立人格和做事能力的青年。各个领域的杰出人士都愿意聚集在教育的天空下为培养这样的青年贡献力量。公民教育、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人格教育、平民教育、世界观教育,等等,近代中国的教育界由此而思潮鼎沸。蔡元培和经亨颐、黄炎培、郭秉文等人正是这些思潮的领军人物。他们所引领的三个校长群落所在的学校是中国教育改革三所有代表性的实验学校。这三所学校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实验,推动了当时中国教育界的三个大事件:一是“学生自治”,二是“自学辅导主义”,三是“设计教学法”。

学生自治

学生自治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关键词之一。当时,不仅校长、教师、教育学者或教育行政官员在谈论学生自治,其他领域的学者、政治活动家及实业家们也在谈论学生自治。自学辅导主义是学生自治在教学方法上的样式体现,它认为教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自学为中心。但是,教学方法转向学生自学之后,立刻遭遇课程不配套的难题。设计教学法以及相关的活动课程等课程改革由此发生。自学辅导主义与设计教学法是学生自治的两驾马车,它们分别对应学生自治所隐含的两个教育关键词:“自学”与“生活”。学生自治、自学辅导主义、设计教学法,这三者呈现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一体两翼”结构:学生自治是改革的主体和主题;自学辅导主义和设计教学法是实现学生自治的两个侧翼。

学生自治在当时有两个大背景。

学生自治的第一个大背景是“结社自由”,陶行知、张伯苓、蒋梦麟等人本身是“结社”和“自治”的热心分子。在当时的社会体制下,集权体制尚未真正建立,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和法律刚刚颁布,社团得以迅猛增长。

学生自治的第二个大背景是“新民”思潮。清末民初,在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中国的教育出现多种创新,引入了新学制、新课程、新教学。

“五四”运动爆发后,由学生主导的“五四”运动成功转变了学生的权力状态,是学生从“被治”到“自治”的转折点。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学生自治的精神迅速扩散至全国各地的学生心中。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均在这一年成立学生自治会。

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将“自治精神”作为施教方针的首要内容,规定学校的内部事务由学生自行管理,形成了灼灼其华的复旦精神。“五四”运动以后,复旦一度取消学监,由学生自治会负责管理。如学生有违反校规者,由学生特别法庭审理。

学生的自治精神包含以下两层含义:首先,学生自治是学生对自己的自主权利、独立人格的维护;其次,学生自治聚拢学生练习团体交往,进而承担社会责任。根据教育界对学生自治的理解与实施在这两层含义上的侧重之不同,学生自治可以划分为“群体生活自治”和“个体生活自治”两种流派。

“群体生活自治”是团体取向,强调学生通过在团体内做事和与人交往而锻炼“政治”能力。“群体生活”主要发生在大学,采用三权合一的政权形式。其典型学校是晓庄师范学校、育才学校、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

“个体生活自治”是个体取向,强调学生自理学校中的日常生活并因自理生活而生长出自动、自立、自律的人格。“个体生活派”学生自治主要发生在中小学,典型学校是东南大学附中、中国公学中学部、广东省立一中、浙江一师、春晖中学、南京高师附中、中华职业学校等。

自学辅导主义

中国近现代的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即学生自治。学生自治的概念转换到教学领域则主要显示为自学。

梁漱溟曾在自传中高度抬举自学,说自己的成就皆由自学而来,而自学的根本在于一片“向上心”:“所谓自学应当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落实到近代教育改革上,具体表现为一批留学归来的教育学者提倡的“自学辅导主义”。

自学辅导主义,亦称自学辅导法,是指一种学生先自己学习教材,遇到困难时接受教师辅导的教学方式。它改变了学生听讲的一般模式,把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当做教学的头等大事。但它并不拒绝教师指导、教材中心和课堂教学形式,它是对程序阶段教学的一种调整进行学习;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课堂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辅导时的参考;自学结束后,立即检测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并进行承上启下的课堂总结;然后进入一下阶段的学习。

但是自学辅导法也遇到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那就是:无论旧式的“灌输”还是新式的“自学”,所努力的终点都是教材里固定的知识,而学好课本的知识就是成功的学习吗?人们对此发生怀疑。

设计教学法

俞子夷等人从美国引入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设计教学法是课程对学生的生活的体贴。它要求打破学科界限,以儿童的整体生活和自发活动作为选择、组织教材的中心。所以,设计教学法“与其看作是一种教学的方法,毋宁说是一种教材组织,它是以自发活动即自愿活动或志愿活动为中心,混合组织各科教材的活动课程。”

在1922年和30年代上半期,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小学和幼稚园掀起了两次高潮。30年代后期,受制于中国当时的社会条件与它自身的不完善,设计教学法衰落了。但直至1949年,设计教学法在中国还未绝迹。

中国的教育一直离生活很远、离学生很远,学生也就把学习从自己的生活中隔离出来,视之为孤独的、兴味索然的训练过程。设计教学法尊重学生生活的整体性,把支离破碎的教材联络起来,成为完整的活动课程,学生也自然成了这种课程的主人。贯彻了“自学”与“生活”原则的自学辅导法和设计教学法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两个主实验,其他实验都是这两个实验的子实验。自学加上生活课程,两者共同努力达成的正是蔡元培等人的愿望:学生自治。

猜你喜欢
学生自治主义自学
以学生自治推动学校管理走向善治新格局
以学生自治推动学校管理走向善治新格局
天津教育(2022年6期)2022-03-17 16:26:55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新写意主义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6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46
高职院校学生自治组织建设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新生代(2019年9期)2019-11-14 08:30:17
近光灯主义
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