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笔_文迪
毓老精神安在哉
本刊主笔_文迪
毓老从不上媒体,不出书、不做公开演讲、不写碑铭序跋,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他只是个隐士,一如三国时代的高士管宁。
开年伊始,台湾地区“行政院”院长江宜桦走马上任第一天,交接典礼上的一句话“师从毓老”,让爱新觉罗·毓鋆的名字再度在政界发光。
在就职演讲中,江宜桦以论语《学而篇》期许内阁“能创新也能变革”,创造“富而好礼”的民主社会。他说,子贡询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意思是让贫困阶层不会谄媚、逢迎在权位的人,相对于富有阶层的人不会骄纵,这样情况是否很好?结果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在一个“富而无骄”尚且很难做到的社会里,江宜桦的演讲视频在微博上被频频转发,引来众声好评。
那么,毓老何许人?
爱新觉罗·毓鋆,号安仁居士,生于1906年10月27日(清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初十),礼亲王世铎之孙,和硕礼亲王诚厚之子。毓老自幼受宫庭教育,即长,师事陈宝琛(皇储之家庭老师、宣统帝之太傅)、郑孝胥、罗振玉、王国维、康有为等诸大师。另有英国人约翰·斯通(Reginald Johnston)教授西洋之学。此后自学30余年。1948年1月去台,隐于乡,褐衣布履,喜与村老游,知与不知,咸以老公公呼之而不名。2011年3月20日于台北寓所辞世,享寿106岁。
毓老于民间私人讲学六十余年,述而不作,一百余岁仍登讲坛,一生倡经世致用之学,并注重对时势之分析,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注入真实的生命和生机,两万多名弟子遍及海内外政、商、学界。政界如连战、萧万长、江丙坤。作家如蒋勋、张辉诚,工商界如温世仁……
毓老从不上媒体,不出书、不做公开演讲、不写碑铭序跋,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他只是个隐士,一如三国时代的高士管宁。
在《三国演义》或《三国志》里,于管宁的描述仅聊聊数语,而后世史家屡称管宁为“三国第一人”,远如王船山先生的《过通鉴论》,近如钱穆先生的《国史新论》。
管宁,字幼安,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三国魏高士,自幼饱读经书,一生讲学,不慕名利。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社会动荡不安。他与同县好友邴原等隐居辽东,在辽东,他经常给人“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颇受世人爱戴。管宁何以超过曹操、诸葛亮而被视为“三国第一人”,正是因为管宁在天下大乱之际,为保存、延续、发扬和践履华夏文明所作出的努力。
同样,“毓老精神”之所以值得大书特写,正是因为其信道传道、授业解惑之诚。他是满人,却对汉文化有如此深厚的信仰与感情。因而,毓老的众弟子中,有人视其为大儒,亦有人视其为当代孔子。
要概括“毓老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比较难,还是用他学生们在回忆文章中常引用的一句话:“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毓老正是如此,一生坎坷、充满传奇,而颠沛流离“必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