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养心殿三希堂珍藏的王羲之《快雪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洵《伯远帖》是中华书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书法“三绝”。
《快雪帖》,王羲之写,是一件尺牍,纸本,纵23厘米,横14.8厘米,不足1平尺,3行,24字。原文为:“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帖后有“山阴张侯”一行4字,仿右军书,不知为何许人。左下角有“君倩”两字题名。帖上所钤鉴藏印章很多,题跋之多也属历史罕见。有人统计此帖总共有大小约195方印章。
乾隆皇帝太喜爱《快雪帖》了。他在50余年间,在帖上共题了70多处,每逢岁暮天寒,或雪花纷飞之时,“得意辄书,无拘次第”,最多一年竟题6次。他归政之后,还在帖上题“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乾隆帝还说,“王右军
《快雪时晴帖》为千古妙迹,收入大内养心殿有年矣。予几暇临仿,不止数十百遍,而赏玩未已。因合子敬《中秋》、元琳《伯远》二帖,贮之温室中,颜曰三希堂,以志盛世神物”云云。
《快雪帖》是真迹吗?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认为是真迹,但学者对此仍存异议。这问题留待专家去研究。但此本流传久远,递藏有绪,不失为“千古妙迹”。帖书行笔流畅,遒劲秀美,轩昂雄健,气韵贯通。帖中或行或草,或流或止,或轻或重,缓急和疏密聚散,体现王羲之书法“中正和美”的艺术佳境。古人誉为“天下书法第一”。
《中秋帖》,王献之写,22个字,宋代书法家米芾赞其为“天下第一”。此帖,前缺,后缺,中间存纵8寸4分,横3寸6分,行书3行。因有人“割剪一二字售诸好事者”(董其昌语)。乾隆帝赞为“神韵独超,天姿特秀”,“二十二字,神采如新,洵稀世宝也。向贮御书房,今贮三希堂中。”晋人认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为天下第一。王献之《中秋帖》书法,比乃父王羲之书法,隽美,而更有逸气,但骨力不及其父。
王献之的书法,诸体兼精,尤擅行草,世传墨迹有行书《鸭头丸帖》,现藏上海博物馆。另有小楷刻帖本《洛神赋十三行》。
《伯远帖》,王洵写,5行,47字(一说为55字),纸本,行书,纵25.1厘米,横17.2厘米,以帖中首句有“伯远”二字,故称《伯远帖》。王氏一门多是书法家。王洵幼承家学,刻苦擅书,聪明俊秀,博学多才。王洵的书艺,遒劲飘逸,笔法古朴。王洵书法真迹,传世极少,墨迹只此一件,结体严谨,行笔逸畅,抑扬顿挫,浑然自如,锋棱毕现,书势险峻。明代法家董其昌评其书云:“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此贴曾为北宋内府收藏,并著录于《宣和书谱》,明时为董其昌收藏。清乾隆年间收入内府。
三希堂的“三希”珍宝,有曲折流传的故事。民国初年,宣统皇帝逊位后,仍居住在紫禁城里。他暗里典卖宫中“三希”等国宝。王羲之的《快雪帖》因已装裱成巨册,不便携带出宫。溥仪曾于1924年,拟将王羲之的《快雪帖》作价40万元抵押给美国花旗银行,后来未果。溥仪出宫后,此帖归故宫博物院收藏。1933年《快雪帖》随同其他文物南迁,转移川西,抗战胜利后运回南京,后运往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王献之《中秋帖》和王洵《伯远帖》,因是小卷轴,便于携带,由瑨贵妃西林觉罗氏带出紫禁城,为北京收藏家郭葆昌购得。郭去世后,由其子郭昭俊继藏。20世纪50年代初,郭昭俊携带“二希”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相商,因价钱悬殊未果。后转到香港,以此“二希”作抵押向某银行贷款,抵押期限届满而无力赎回。1951年,国家文物部门获此信息后,急报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批示:“要买真正的文物,不要古玩。”并指派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王冶秋、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森玉,到香港鉴别“二希”的真伪和洽购。经确定是“二希”原件后,以港币45万元收购。《中秋帖》和《伯远帖》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大故宫2》 作者:阎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