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赞其——美丽的传说

2013-04-10 09:21:26
现代阅读 2013年4期
关键词:伊宁杏子同胞

我们来到天山以北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付伊宁市,北疆之旅从这里开始。

伊宁位于伊犁河谷的中心,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中国新天府”,40%的绿化率,成片的白杨林,让伊宁不愧于这个美誉。这是一个拥有47个民族、50万人口的城市,一半的居民是维吾尔族同胞。城南的喀赞其是他们的聚居区,3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落后的老城区。政府花大力气把它修缮一新,成为如今伊宁最热门的旅游地标。喀赞其在维吾尔族语言里面是“做饭的大锅”的意思,在这儿,我们可以看到维吾尔族同胞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喀赞其的一部分是商业区,这里有生活需要的一切,而且价格很便宜。本地人购物也常来这里。不过老板们看起来都很悠闲,看着报纸,并不在意生意。

喀赞其门口摆得最多的就是鞋摊,聚集了很多人。克里姆大叔是喀赞其的老居民,做皮鞋生意已经30多年,这些手工制作的牛皮鞋,给小孩穿的,一双大概40块钱;给成人穿的,便宜的80元,最贵的不超过150元。

走出商街,我们进入小巷纵横的居民区。来到这里,一种特殊的方式可以把你带回半个世纪以前的伊宁,那就是乘坐马车。这种马车当地叫“哈迪克”,也称“6根棍”,为什么叫“6根棍”呢?因为它们后面有6根棍子支撑着马的重量。20世纪60年代以前,它在伊宁的街道上招手即停,所以人们叫它“马拉的出租车”。后来,公交车的出现让它退出城市,喀赞其开发成旅游区以后,哈迪克重回这里,载着游人在时光中穿梭。

街道两旁的墙壁、房屋颜色都特别的鲜艳,有天蓝色、大红色、白色,还有金黄色。喀赞其就是一个被五颜六色填满的童话世界,这里生活了将近10万维吾尔族同胞。

400年前,他们从南疆陆续迁徙过来,现在的他们在伊宁市各行各业工作,也有不少在外地做生意。

在喀赞其游览一圈大约需要1个小时,每趟车费只要30元。赶车的大叔也是这里的居民,现在喀赞其有30多户人家开放成旅游点,如果你看到一扇门打开,就表示这个家庭向你敞开怀抱。

蓝色是维吾尔族最喜欢的颜色,墙壁、窗户都是很明亮的天蓝色,我们走进这样一间百年民居参观。一进来之后,首先在视觉上的冲击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第一次在维吾尔族同胞的家里看到这样的一大片葡萄架子。这是喀赞其最古老的一座民居。门廊和栏杆支起一个小天地,屋檐和窗户都刻着精美的木雕,葡萄棚的绿荫铺满了整个院子,这就是典型的北疆维吾尔族民居。

这家的女主人叫阿布都,这是一个四口之家,妈妈阿布都年轻漂亮,是小学语文教师。维吾尔族妇女的勤劳和美丽常常让我们惊叹,她们是喀赞其最亮的一抹颜色。爸爸就在喀赞其门口做皮鞋生意,女儿卡迪丽亚能歌善舞,在北京舞蹈学院读书,卡迪丽亚的哥哥就读的是全国重点大学,在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学环境建设,过两天放假回家,一家人可以团聚了。导游哈力沙告诉我们,喀赞其如今的繁荣,也是因为这里走出了许多大学生,他们可以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园。

游客来到阿布都家里,可以品尝院子中的水果。葡萄还没有成熟,阿布都请我们尝另一样美味,他们原生态的杏子。女主人家里还种了杏子树,直接打下来就可以吃,尝一下,特别甜。这应该是吃过的最甜的杏子了,而且它跟平常吃的杏子不一样,它特别小,是红黄相间的。

这种叫“吊死干”,“吊死干”是小杏子成熟以后在树上挂着,直到风干也不会掉下来,所以人们叫它“树上干杏”,它是伊犁的特产。喀赞其的人家都会晾晒“吊死干”,或者做成杏子酱。由于这儿的气候也比较干燥,一个星期就能从新鲜的杏子肉晒成杏子干。“吊死干”是最好吃的干果,酸甜口甜,优质的一公斤要上百元。阿布都叫我们尽情品尝。

又能欣赏到百年老居,又能品尝到特别好吃的水果,这一趟非常值。游客来到阿木都家一定会参观他们的客厅,这里摆放的传家宝有的是博物馆都少见的。最珍贵的一个古董是一幅画,是乾隆年间,他们家去内地经商的时候带回来的,留传到现在,一个柜子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甚至比这个房子还要老。这个柜子是从俄罗斯运回来的,做工非常精致,直到今天还能使用锁和钥匙。从这个钥匙的外观就可以看出,历史非常久,而且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能用一把钥匙开5个抽屉门,非常方便。家里的古董阿布都并没有仔细研究,她只知道太祖爷从中国内地和中亚带回这些,他们一直收藏着。这幢房子也因为保存完好,没有重建,反而成了喀赞其最具特色的私人博物馆。

百年历史的民居在喀赞其还有好几家可供游人参观,我们既可以看一看现在维吾尔族同胞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又可以去了解他们以前的生活方式,很有历史性,非常有意义。

我们在喀赞其拜访的另一户民居有着漂亮的院墙和大门,这是一座欧式建筑,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叫马合木提。我们去拜访的时候,他们正在准备晚餐招待客人,他们家正在为孩子举行割礼而庆祝。

这一天,新疆各地的亲友都要到来,有上百位客人要接待,不过马合木提家人并不拒绝游人的来访。维吾尔族的欧式庭院就是用铁皮做房顶的,房顶上面有个小窝,是专门给野鸽子做的小窝,也起到通风的作用。上楼一看,地毯很精致,雕花也很精致,因为吸收了中亚的影子,所以他们盖的房子比较像俄式。比如俄罗斯式的那种铁皮顶,雕花也是俄式风格的。伊犁的维吾尔族民居深受俄罗斯建筑的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俄罗斯文化在伊犁风行。马合木提家的二楼有3间客厅,有俄式的沙发、茶几,也有传统维吾尔族风格的家具。

马合木提一家最大的一间客厅有一个非常大、非常漂亮的拱门,这个拱门做工非常细致,可以反映出典型的维吾尔族建筑风格。通过这个拱门,可以看到一个更大的空间。据他们家人介绍,这个空间最多的时候可以容纳60多个人,他们可以在这里唱歌、跳舞。

墙壁也非常有风格,据男主人介绍说,这个墙壁上面的一些雕花花费了非常多的人力、物力,都是靠工人一点一点手工雕刻上去的,很精致。主人告诉我们,修建这栋小楼一共用了11万元,主要的费用都花在客厅装修。维吾尔族同胞很重视客厅,他们宁愿自己住得节俭,也要把最好的房间留给客人。

这家的女主人叫海木拉阿依,是一位65岁的奶奶,我们原以为她是一位普通的老妇人,却意外地发现她很有故事。原来,这整个房子就是她自己设计的,她之所以喜欢欧式建筑风格,因为她是美术老师,她曾是伊犁师范学院的高材生,小时候在俄语学校念过书,对俄罗斯文化情有独钟。她和丈夫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到了这所房子,加上儿子的资助,前后花了3年时间才完工。这里变成了民俗之家之后,不管是一个人过来参观,还是跟团队一起来,她一分钱都不要。她还一直在照顾15个孤儿,大多是哈萨克孤儿。她不管身上有多少钱,多的时候给多一点,少的时候给少一点,每个月她都会给他们寄生活费。她没有留下孩子的照片,甚至连他们的名字也记不全,只知道有些孩子已经毕业,有的已经成家。

大娘说她的故事并不稀奇,许多维吾尔族同胞都在做着同样的事。大娘这种乐善好施的精神,让人感觉这个房子充满了爱。她不仅欢迎各方的朋友来这边参观,她自己也在积极地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采访结束的时候,已经接近黄昏,马合木提家的客人陆续回家,他们在凉亭葡萄架子下面休息、喝茶、聊天、吃水果,等待这晚餐的开始。这就是生活在喀赞其的维吾尔族同胞的日常生活状态。

(摘自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边疆行·新疆→甘肃》 作者:CCTV《远方的家》栏目)

猜你喜欢
伊宁杏子同胞
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环球慈善(2023年6期)2023-12-17 16:39:20
两岸同胞一家亲
高原的太阳
艺术评鉴(2021年12期)2021-08-09 06:25:13
完形:切开的甜杏
孩子(2020年10期)2020-10-21 09:24:43
一个人
西部(2016年6期)2016-05-14 18:15:05
许你一个爱情保质期
妇女(2016年8期)2016-05-14 06:38:33
秋 的 岁月
黄河之声(2016年24期)2016-04-22 02:39:45
海外同胞与中国健儿心心相连
华人时刊(2016年17期)2016-04-05 05:50:34
杉木半同胞24年生优良家系选择
小命留下,当牛做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