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户籍部门避重就轻的回应,还是当事人的自我辩解,都没有阻止舆论逼近真相:1月22日消息,陕西省神木县“房姐”的户口增至4个,除之前曝出的2个外,还有2个户名为“龚爱爱”的户口分别落在北京市朝阳区奥运村派出所和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派出所。
作为中国社会治理的基础性支撑,作为医疗、养老、住房福利的分配依据,甚至作为治安管理、抓捕通缉的重要手段,户籍制度多少年来在改革的声浪中岿然不动,并显示出了巨大的制度刚性。因为它的存在,多少年轻人必须返回户籍所在地高考,多少老年人必须在户籍所在地看病才能享受医保,多少小夫妻为了一张“准生证”跑断了腿……即便老百姓为维护其权威支付了巨大的成本,却也不能阻挡它对权力“服软”和“网开一面”。
“房氏家族”的发迹史和百姓生态互相参照,我们看到了号称“最严格的中国户籍管理”的两面性:在兰考大火中7个罹难的孩子面前,它是刚性的,他们因不能落户而失去合法身份;在“房姐”、“房妹”面前,它是弹性的,她们或他们可以随时变造身份转移或隐藏财富。给普通人增添麻烦,给特权提供便利,这样的社会规则不但在自证不合理,更重要的是使“规则”和“制度”本身失去社会公信,让更多的社会成员选择相信和服从“潜规则”。
如同过往的“房叔”、“房婶”、“房妹”一样,“房姐”的调查虽然缓慢,却也在推进。对于单个事件而言,公共舆论的高压之下,真相不远。但对于制度管理的普遍性弊端而言,社会改革任重道远。
(摘自《燕赵都市报》 作者:刘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