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造就了科学经验老龄化

2013-04-10 09:21:26秦淮川
现代阅读 2013年4期
关键词:奖得主科技奖过日子

春节期间,上海交大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发表博文《中国科学精英老龄化太严重》。一时间,关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已成“敬老院”之说引发各路学者争议。李侠根据“两院”官网数据制作图表,显示目前两院院士年龄峰值出现在七八旬之间,50岁以下院士比例很小。不少学界同行直指,代表中国科学精英的院士群体严重老龄化,出现了两院貌似“老人院”的状况。

表面看,科学精英之所以老龄化,不外乎是,这些人大器晚成,主要科学成就多出在晚年。或者如专家所称有着特殊的历史因素,即“(由于)1955年评选了一次院士后就停止了,直到‘文革以后的1980年,时隔25年后才进行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评选院士”。

如此阐释,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显然不是全部的理由。院士老龄化与按资排辈亦有关联。2005年,被誉为“当代毕昇”的两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在一次受访时直言:“自己38岁的时候,在电脑照排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处在最前沿,但只是无名小卒,说话没有分量;今年自己68岁,虽然3年前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离学科前沿更远了,现在靠虚名过日子。”为何他的研究在国内外处在最前沿时,却说话没有分量,等到“靠虚名过日子”却能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40岁左右的院士不乏其人,而在我国找不到一名40岁的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平均年龄为61.5岁,这远远低于我国院士的平均年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不独院士的平均年龄较高,一些重要奖项得主的平均年龄也比较高,比如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是82岁,而2009~2011年诺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是65岁。也许,单纯盯着年龄比较并没有太大意义,但如果沿袭论资排辈的旧习,则绝非好事。

(摘自《青年时报》 作者:秦淮川)

猜你喜欢
奖得主科技奖过日子
纺织科技奖见证行业飞跃
2019年度(第十八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隆重颁奖
上海医学(2020年9期)2020-10-10 05:08:14
诺奖得主唐娜·斯特里克兰:做自己喜欢的事
离开网络过日子是怎么样的
诺奖得主霍夫曼团队落户深职院
会过日子
爱你(2018年7期)2018-03-13 01:11:28
国家科技奖这五年
六大诺奖得主答经济之问
商周刊(2017年7期)2017-08-22 03:36:36
我一个人也可以
意林(2017年14期)2017-08-05 12:17:06
湖南获25项国家科技奖等
发明与创新(2015年5期)2015-02-27 10: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