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第一号轮船”问世记

2013-04-10 09:21:26陈悦
现代阅读 2013年4期
关键词:船政总督左宗棠

1864年末江浙赣等地的太平军残部纷纷退往福建、广东,左宗棠遂率楚军挥师南下,经过近一年的血战,最终在1866年2月攻破太平天国嘉应州,彻底扫除了南方太平天国余烬。

4月3日,左宗棠返抵福州督署,四境初平之时,自造轮船的计划自然而然就重新提起。6月25日,左宗棠具折上奏清廷,正式申请设厂造船。这篇洋洋洒洒数千字的长篇奏折,尽抒胸臆,志在必得地将其自造轮船的全部构思和盘托出。从海防、民生、漕运、商业4个角度加以分析,论证“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并详细阐述了其对设厂造船的各项计划安排。

左宗棠的奏请在清廷中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奏上后仅仅几天就得到了批复,同治皇帝做了上百字的朱批:“中国自强之道,全在振奋精神,破除耳目近习,讲求利用实际。该督先拟于闽省择地设厂,购买机器,募雇洋匠,试造火轮船只,实系当今应办急务……”

闽浙建厂造船就此定议。

经过考察,左宗棠在福州城郊的马尾选定了婴豆山下中岐乡靠近马江边的一块宽130丈、长110丈的田地作为厂址。建厂的经费从闽海关的4成洋税下划拨40万两银,另从6成洋税下每月划拨5万两银作为运行费用。建厂的技术则主要依靠西方,作为技术工程总承包人的法国人德克碑、日意格就此先后到福州签订合约。

正当设厂工作万事待举之际,9月25日清政府寄谕,鉴于捻军西犯,调左宗棠任陕甘总督负责平定西北,由漕运总督吴棠接任闽浙总督,兼管船政。由于和新任总督吴棠并不熟悉,担心由其兼管可能会导致船政的建设偏离自己设想的轨道。为了不使自己一手开创的事业脱轨或中途遭受挫折,左宗棠上奏清廷请求派员直接管理船政事务,意图抢在新任总督尚未到任前先将这部分权力揽到手里,一位正在家乡守制的福州籍官员进入了左宗棠的视野。

沈葆桢,字幼丹,福建侯官人,书香门第出身,祖父、父亲都以从事幕友为生,沈葆桢的母亲是林则徐的妹妹。沈葆桢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林则徐的二女儿林普晴结婚后不久就考中进士,先后任编修、御史,原本踏入的是一条清流言官之途。1865年4月,沈葆桢的母亲去世,按照清代官场制度,他应辞去职务,服27个月丧假尽孝,称为守制。沈葆桢在老家过着与世隔绝的平静生活时,左宗棠前来三顾茅庐了。对于这份千钧邀请,沈葆桢反复推辞,最后在左宗棠的力请和清政府的谕令下,他同意出任总理船政大臣。

1866年12月16日,左宗棠离开榕城福州北上,无限深情地告别了他一手谋画的船政事业。7天之后,船政在马江之畔正式破土动工。协调安排好承包商开工建设后,28日,日意格、德克碑取道香港乘船前往法国,为建厂和建造“第一号轮船”采办机器、雇用技术员工。船政建设全面启动。日意格、德克碑一行于1867年2月1日到达巴黎,经历了一番波折,法国海军部最后同意二人在保留法国海军军官身份的情况下受雇于中国。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对中、法合作的船政发生了浓厚兴趣,专门接见了日意格等人,并颁发勋章以示奖励。工程技术人员主要通过法国阿弗尓市马泽利娜商行帮助雇定,均直接与日意格签订合同,准备分3批前往中国,为船政建厂造船采购的第一船设备、材料则于7月15日开航运往中国。

就在满载机器设备的帆船从法国港口扬帆远航几天后,1867年7月18日,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拜会了福州将军英桂和新任的闽浙总督吴棠、福建巡抚李福泰等地方官员,随后赶往马尾,举行仪式启用船政大臣关防,开始驻厂视事。

沈葆桢抵达时,船政建筑工程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原先是一片田地的船政厂区已经垫高平整,考虑到台风、潮汛的威胁,又围绕厂址打木桩加固,并在厂区对陆地的三面开挖河渠,用以排水,以及方便运货船舶驶入。车间、学堂、衙门、寓所都在陆续兴建,7月的酷暑里,工人们挥汗如雨,昼夜兴工。到了秋季,厂区一些建筑已经次第完工。

10月6日,日意格返回马尾,带来雇佣的首批12名洋员、洋匠,以及随行的4名女眷、1名孩童。就在此时,变局突起。新任的闽浙总督吴棠向来以思想保守著称,加之左宗棠在其到任之前,将船政这一用钱、用物的重大工程夺走,吴棠对此早就心怀忿忿。利用总督的权力,借一些不知来源的匿名信和打油诗为证据,吴棠对左宗棠委任的一些船政官员痛下杀手,以贪墨等事奏参弹劾,并质疑船政工程。

对这一可能危及船政生命的打击,沈葆桢与福建将军英桂等忍无可忍,上奏据理力争,远在陕甘的左宗棠也愤然反击:“吴棠到任后,务求反臣所为,专听劣员怂恿,凡臣所进之人才,所用之将弁,无不纷纷求去。”最终,吴棠被清政府调任四川总督,在闽浙总督任上仅仅不满一年,被吴棠革职驱逐的船政官员重新起用,而以观念较开放的浙江巡抚马新贻升任闽浙总督。

由于当时“第一号轮船”的材料几乎都是在国外制造成型后运来中国的,建造轮船所需的船台也很快开始搭建,工人们用原始的打桩方法,站在云梯上,数十人奋力拽动700斤重的铁锤,将一根根长达6至10米的木桩慢慢砸入地里,夯实船台的地基,而后再在这块特别加固的地面上交叉叠放枕木,枕木间用长1米多、直径10厘米的铁钉钉连,架成一个前高5米余,后高半米余的枕木船台,船台两侧另有巨木支撑。冬天的马江之滨,数里之内都可以听到船政厂区传出来的打桩声,工人们喊着号子,拎动巨锤,夯实的不仅仅是船政的基础,也是近代中国迈向海洋的基础。

1867年12月13日,第一艘从法国装载船政订购物资的帆船到达马尾,数百人用了20多天时间,将火锯、钻铁机、劈铁机等一件件祖辈们完全没有见过的古怪家什,以及建造第一号轮船所需的铁片、铁条搬运就位。到了岁末,在香港等地订购的船材木料也开始运到,日意格、胡雪岩从上海、江浙等地招募的129名工匠、水手,也陆续到厂,万事俱备。

1868年1月18日,同治六年12月24日,是永远值得中国人铭记的日子。这一天船政厂区旌旗猎猎,虽然时近岁末,马江之畔却还依稀是秋意怡人。船政大臣沈葆桢朝服冠带,偕同洋员监督日意格、船政总工程师达士博等一起祭告天后妈祖,用这一极为中国化的仪式开始了船政第一艘轮船的建造。

晚于第一、二批洋员,德克碑在法国料理完机器装运等事务后,于1868年4月11日带领最后一批外国雇员回到马尾。连同此前的两批,以及其他陆续报道者,共计45人,另有女眷8人,孩童4人,这批洋员工匠成了船政早期的技术骨干。

由于大量材料都是来自海外的现成品,“第一号轮船”的建造过程更类似于在外国技师指导下的装配学习过程,通过组装来熟练中国的工人。1869年2月7日,沈葆桢上奏清廷,报告“第一号轮船”的船身已经完工。1869年的春节船政厂区在繁忙中度过,除了随机器运到而陆续兴建的厂房车间外,大家关注的焦点都聚集在第一号船台上那艘日益完整起来的轮船身上。从正月到四月上旬,“广招捻、钻各匠,捻灰、穿孔、塞罅、沤钉,铁匠打镶铁粱、铁胁、铁条等件”,将船体基本完成。4月至5月,一面制作安装桅杆、舵叶等件,一面在洋员的悉心指导下,将蒸汽机、锅炉安装进船体内,同时制造安装通风筒、螺旋桨等,第一号轮船的动力系统基本安装完毕。5月以后工匠们在已经竖立起的桅杆上搭建桅盘,在船头安装起锚绞盘,以及包裹船底的铜皮。至当年六月初夏季节,“第一号轮船”大功告成。由这一系列过程可以得知,材料到位后船政第一号轮船的建造效率相当之高。

6月10日,模样初具的“第一号轮船”旁人头攒动。先期一日,原本在“第一号轮船”身下的船台枕木被撤掉,代之以木楔,此刻船体低俯在木楔胎架上,两舷被10余根撑柱抵住,铜皮包裹的船底厚厚地涂抹着猪油、牛油、肥皂,以便下水时能够顺利滑入江中。船政大臣沈葆桢率提调周开锡等船政官员祭祀了妈祖、江神、土神、船神后,中午时分,在洋员总监督日意格指挥下,工匠们撤除船舷外的木撑,抽出船底下的木楔,天蓝色涂装的“第一号轮船”乘势划向江面……

“一瞬之间离岸数十丈,船上人乘势下碇,抛泊江心,万斛艨艟,自陆入水,微波不溅,江安无声,中外欢呼,诧为神助。”

船政大臣沈葆桢亲自为“第一号轮船”命名“万年清”,寄寓着无限深意。此时,船政厂区内,举目还大都是低矮的临时板棚,就在这样艰苦、简陋的条件中,中外努力造成的“第一号轮船”问世了。

(摘自山东画报出版社《近代国造舰船志》 作者:陈悦)

猜你喜欢
船政总督左宗棠
船政新生
海峡姐妹(2023年5期)2023-06-02 00:49:42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34
福建船政学堂精神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总督
军事历史(1984年2期)1984-01-18 11:16:51